“悦读”,在课内和课外的“携手同行”中延伸
2020-12-23吴生财
吴生财
【摘 要】当下,一提到学习就会引出“读书”这个话题,但就是经常说“阅读”,就是不阅读。这个话题是从小听到大,但是手捧书本“如饥似渴”让人感动的阅读画面少之又少,加上现在电子产品的不断“深入”,让阅读的“市场”越来越少。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无可非议,只是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让他们“沉入书海”。只有让课内和课外“合作”起来,或许会让他们对纸质书籍产生一点兴趣。比如,让课堂成为“悦读”的“发源地”,让教材成为“悦读”的“启蒙者”,让兴趣成为“悦读”的“起跑线”。
【关键词】阅读;课内;课外;教材;示范
孩子的语文素养取决于阅读量的多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个大家都知道。只是大多数家长只是为了考试提分才重视孩子的阅读。不可否认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手段,也不否认阅读的功利性。只要学生能够“悦读”,提高的就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而是自己的综合素养;只要学生“悦读”,学好的就不是一门语文课,而是所有的学科。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和配合,让课内阅读拓宽到课外,让家庭阅读占据“悦读头条”,这样才是有效的阅读。
一、让课堂成为“悦读”的“发源地”
有位学者曾说过:“要想让学生变得智慧起来,靠的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他的作业量,而是引导他坚持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我们不否认课堂就是学生阅读的“发源地”,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会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交流和表达,从而明白学习的意义。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的阅读“固定”在课本中,“固定”在课堂上,就已经限制了学生阅读范围的拓展和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例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学生为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而心生敬意。这时候,我就趁机“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周恩来总理生平故事,并推荐与周恩来相关的课外读物来读。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举目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也就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了。
要想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和拓展,就必须在课内阅读的引导上做足准备。从古代的私塾到近代的学堂,从小学到大学,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孩子的学习都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课堂。因为他们的学习需要一个学习的场所,需要老师的引导。有了课内阅读的基础,才能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有了课本内容的基础,才能带动课外阅读的“健康成长”,也就是所谓的“课内学法,课外收获”了。所以,课堂是孩子学习的“发源地”。
二、让教材成为“悦读”的“启蒙者”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是学生开始阅读最好的范例。教材,引导学生由简单的字词识记拓展到复杂的句段练习。”老师不能仅仅做到“教”教材,要让学生学会“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阅读的“启蒙者”。如果仅仅是让课本扮演一种“工具”,那就是弱化了它的作用,要把它看作一种“无声”的对话者,在对话中感悟文本的魅力。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感受真情。不满足于“课本天地”的狭小,然后“放飞”自己的思维,主动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这才是教材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将相和》上课过程中,学生对文中的故事人物和情节很感兴趣,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课文情节虽然精彩,只是过于简略,有些内容都是一笔带过,所以学生很期待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详细故事。于是向他们推荐少年版的《史记》,正好激发他们对后续故事的期望,也有助于将学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
课本就是“引子”和“圆心”:因为这个“引子”,才能引出和它相近的阅读材料,也就引出了《景阳冈》和《水浒传》链接;因为这个“圆心”,才能向周围辐射阅读的范围,也就有了《忆读书》和四大名著的故事。部编版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看似毫不起眼,实则至关重要,浏览无趣,细读有味,之所以编进课本,就有它的道理。尤其是统编版教材,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再根据具体课文向外折射。
三、让兴趣成为“悦读”的“起跑线”
朱熹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理很浅显,渠水之所以清澈见底,是因为源头活水不停地注入,兴趣就是阅读的“源头活水”。不过这股“活水”还需中间的“过滤”:这层“过滤网”就是老师的耐心引导,阅读范围的拓展,素材的选择以及习惯的培养。小孩子天性好奇,对任何事情总有那么三分钟的热度,高兴了读得“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高兴了就放到一边,“置若罔闻”。既然如此,就要想办法稳定“源头”,让它成为学生“悦读”的永久性“活水”。
比如,就以冰心的《我的“长生果”》一课为例,文章有的片段语言朴素,有的片段文笔优美。香烟片、小人书距离虽远,却让学生倍感亲切。我还为此组织了一次“读书交流会”,把我收藏的小人书带来和学生分享,这是他们最向往的事儿。然后,我每天利用上课前的五分钟和学生交流读过的书,读书的感受等话题,加上家长的配合,效果很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这个问题上,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怠慢。这是个慢工活,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培养,还需要“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和言传身教的示范。老师不仅要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要读学生喜欢的书,这样就有了交流的纽带,也就走“近”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只要有了共同的话题,就可以随时和他们交流读书的话题,也就可以慢慢培养他们读书兴趣。
四、让家庭成为“悦读”的“主阵地”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家长,前一秒刚刚督促孩子要“好好看书”,后一秒自己就开始“刷屏”;让孩子认真写作业,自己坐上麻将桌。见到老师是“千叮咛万嘱咐”,老师,孩子就交给您啦,好好教育,把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和老师。说白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一方面在学校,主要还是靠家长,什么样的环境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例如,家长会上,一家长和我交流:老师,我家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咋办?我说:你喜欢读书吗?如果你每天能陪孩子读三十分钟的书,并坚持一个月,你再看结果。假期上街,路遇家长,询问情况。家长眉开眼笑:老师,听了你的建议,我每天陪孩子读二十分钟或者半小时,情况果然如你所说。现在我的孩子不仅喜欢读书,而且是迷上了读书,连我带他出去玩都不出门,谢谢你,老师。
这说明了什么?这不说明家庭是孩子“悦读”的“主阵地”,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吗?在学校,即使老师磨破了嘴皮,孩子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点不起作用,加上还有其他课程和活动,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只有在家里,写完作业,还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家长能好好利用这些时间,督促也罢,陪读也罢,坚持一段时间,效果自然“云开日出”。
从以上的论述深切告诉我们:文明的传承靠书本,人类的进步靠书籍,国民的素质提升靠读书,国家的强盛靠读书。不仅学校要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家庭更要守好这最重要的“阵地”,只有把课内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让阅读充满花香,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读书,一切都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曼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狀及改进措施[J].甘肃教育,2018,(21):85
[2]姜玉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16,(12):54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 甘肃 金昌 7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