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情境,在画面中识字

2020-12-23黄存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字理识字识字教学想象

黄存芳

[摘 要]字理识字是一种常见的汉字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低年段学生的年段特征,在字理识字的基础上,采用抓住特征、拆分部件、融入情境等方法,使汉字教学变得简单而有趣。

[关键词]字理识字;情境;想象;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95-02

字理识字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字理识字法要求从字源入手,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把握其形体结构的内在理据,建立音形义的必然联系,使人见形察义,因声辨音,易懂易记。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从而帮助孩子更快地识记汉字,这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方法。但有些汉字在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所包含的文化背景较为丰富,这对孩子的理解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低年段的孩子在理解時就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在结合字理的同时加以变通,必要时加上想象的情境,用孩子接受得了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汉字教学变得简单易懂。

一、抓住特征,认识汉字

在汉字教学时,书本中的二类字只需要认识,这类汉字不需要孩子准确记住汉字的每个笔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只要抓住汉字主要部件的含义,结合图片,给予一定的情境并加以想象,让孩子在理解的同时认识汉字即可。

在教学“熊”字时,我出示了一幅狗熊的图片,将“熊”字进行拆分。上面的左半边代表了熊的身体,特别大。而右边的两个“匕”代表了熊的两个前爪,熊的前爪特别锋利,就像匕首一样,因此用两个“匕”来表示。而下面的四点底又代表了什么呢?孩子们都知道四点底和“火”有关,但却很难和“熊”本身联系起来。于是,我引导孩子们思考熊在冬天怕不怕冷、熊的身体大不大这些问题。随后进行点拨:熊的身体特别庞大,充满了无限的能量,就像一团团小火苗在燃烧,所以,熊在冬天不怕冷。说到此处,孩子们自然就能理解“熊”字为什么会有四点底了。

在教学《古对今》这一课时,有很多汉字是成对出现的,意思也是相对或相近的。如:“晨对暮”中的“晨”和“暮”,意思是相对的,如果通过字理识字法单独讲解两个字,就会破坏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况且“暮”字最早写作“莫”,代表了太阳落在草丛中的景象,后来经过演变,才变成了如今的“暮”。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这样讲解,不但不会促进孩子的理解,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混淆。但如果抓住两个字中都含有的“日”字进行对比讲解,效果就会好很多。孩子们都知道“日”字和太阳有关,但为什么这两个字中都有“日”呢?其实,只要抓住“日”在这两个字中的位置就能理解了。我在教学时,分别将“晨”字上面的“日”和“暮”字下面的“日”标红,孩子们一看就明白了。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自然是在天上,所以“日”在字的上半部分;傍晚,太阳下山了,所以“日”在字的下半部分。这样,孩子只需要抓住这两个“日”字就一下子记住了这两个字的特征,从而能够认读出来。

在教学二类字时,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识字辨音,因此抓住关键部件,让孩子们理解记忆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而过多过细的字理讲解,反而会给孩子们带来识记上的负担。

二、拆分部件,理解识记

教学大纲中要求会写的一类字,在教学时就需要我们更细致一些,要确保孩子理解汉字每个部件、笔画的含义,从而更好地识记。当然,这里的含义并不一定是从字理的角度出发的。由于低年段的孩子知识面有限,没有足够的文化储备,如果完全从字理、字源的角度进行讲解,孩子们很难接受,因此,在理解时,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个情境,再结合我们的想象和加工。

在教学“分”时,我最初给孩子们举了个例子:有一块大骨头,特别硬,老师要把它分成两半,但是砍了8刀才完全分开,所以“分”这个字由“八”和“刀”组成。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都记住了这个字。但在后来的书写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写上面的“八”字头时,一撇和一捺经常会靠在一起,于是,我又给他们进一步解释:老师用“刀”把上面的“八”字头分开了,所以“八”的中间有一个大大的缺口。这样一来,孩子们既能记住汉字怎么写,还能把字写标准。

再如“办”字,这个字是由“辦”简化而来的,《说文解字》中给出这样的解释:致力也。从力辡声。如果从这个角度给孩子进行讲解,孩子们不光要理解古文中的解释,还要了解汉字简化的过程,这就给孩子们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因此,我在教学时,从这个字的本义出发,告诉孩子们办事要出“力”,而左右的两个“点”则代表了办事的两只手,缺一不可,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

在教学“相”和“边”时,我也用了类似的方法。“相”的“木”代表了树,“目”代表了眼睛,指两个人在大树下相遇,目光交汇。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就能记住这个汉字。“边”的“走之底”代表了走路,“力”是指走到悬崖边时要用力抓紧扶手。在教学时,我还邀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感受走到悬崖边的心情,体会如何用力抓紧。通过讲解和情境感受,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识记这个字。

通过这种方法,对汉字的部件进行拆分,并逐个进行理解,再通过想象将各个意义串联起来,从而使孩子们的识字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识字也变得有趣起来。

三、融入情境,精准识字

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在识字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们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总是会刻意划清两个字的界限,将两个字完全割裂开来,单独从字理的角度进行讲解,说出两个字的不同,但这样的做法似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相反,在孩子们理解了基本部件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这些字的字义加以联系,同中找异,孩子们反而能够清楚地区分开形近字。

一次课堂上,在讲解“休”和“体”时,我一开始告诉孩子,“休”代表一个人倚靠在大树上休息,所以是“单人旁”加上表示树的“木”。而在“休”的基础上加上一横就是“体”。在解释时,我虽然将两个字的区别讲得很清楚,但孩子们一到做题时,还是分不清两个字。于是我又用了一种方法:“体”是一个小姑娘套着呼啦圈在上体育课,下面的一横就是那个呼啦圈;当她累了时,就把呼啦圈放下休息,所以“休”字没有一横。这次,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区分两个字,而是在孩子们理解基本部件意义的基础上,从字义上将两个字联系了起来。虽然讲解了两个字的联系,孩子们却区分得更加清楚了。

在讲解“走”和“足”时,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字的下半部分是一样的,都代表了走路时留下的脚印,而“走”的上半部分是“土”,是指在“土地”上走路,留下了脚印;“足”的上半部分是个“口”,就像一个足球,是指一个人一边跑一边踢球,在地上留下了脚印。同样会留下脚印,一个是“走”路留下的,一个是踢“足”球留下的,孩子们分得可清楚了。

再如“高”和“亮”,由于上半部分一样,孩子们总是会把两个字合起来写成一个错字。于是,我分别出示了一张白塔图和一幅古人桌子上放了一盏油灯的图,并这样告诉孩子们:“高”在古代是指高高的塔,下面胖胖的就是塔身,上面就像塔顶,而这两个“口”就像每层塔上的小窗户,并对照图片加深印象。“亮”的下面是个“几”,古代的“几”是桌子,而上面的这一部分就像是古人放在桌子上的油灯。古人的油灯都有个脚架支撑着,高高的,就像一座小塔,所以“亮”的上半部分和“高”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两个字共同的部分了,再加上一个小桌子和一个胖胖的塔身的对比,孩子们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其实,很多形近字看似不相干,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细心发现,反复思考,寻找其中的联系,并在联系中找出差异,同中找异,孩子们才能更清楚两者间的不同。若是一味强调不同之处,那么其中的相似之处就会一直干扰着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一做题自然就会犯迷糊。

语文学习的道路很长,而识字则是这条道路上避免不了的难题,很多孩子因为识字困难而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因此,让孩子对汉字产生兴趣,爱上识字,甚至主动识字,就尤为重要。汉字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这也是汉字的魅力所在。要让孩子感受这种魅力,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孩子的年段特征,在孩子的认知范围内,抓住汉字特征、拆分部件、融入情境,并加以想象和变通,让识字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培培. ”趣味”识字法, ”解放”识字教学[J]. 江西教育, 2018(30).

[2] 胡青, 赵海红. 浅谈小学字理识字教学的应用[J]. 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2018 (10).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字理识字识字教学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