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课文:写好单元习作的好素材
2020-12-23王珺
王珺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利用单元课文,写好单元习作的策略,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单元课文;单元习作;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84-02
纵观统编教材设计,单元习作设计与单元课文设置在主题、写法等方面都有诸多联系。充分利用“单元课文”资源,研读和学习课文题材,可帮助学生获得选材方法;把握单元课文内结构,可帮助学生获得布局谋篇的技法与技能;学习单元课文的主题主旨,可帮助学生获得提升习作创作的思路;学单元课文写作技法,可帮助学生提升习作表达的张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教材的典范作用,以充分引导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一、把握课文题材,学会选择素材,开阔习作思路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材是习作练习的重要内容,围绕中心进行合理的选材,准确地突出文章的主旨,才能使文章充满活力与生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单元课文内容的设置上,课文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入选教材的课文往往都是典范之作,在选材上可谓新颖独到。教师应充分利用“单元课文”引导学生学会用合理的素材去表达文章主题,从而增强习作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如,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所选入的讲读课文分别是《夏天里的成长》和《盼》,结合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与习作练习的要求,可利用这两篇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选材,进而合理地表达和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习作练习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夏天里的成长》一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概括总结出:《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说理性的小散文,作者运用简洁质朴,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在夏天自然万物都在生长的现象,文章的主题是“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作者选取了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河流及人等素材在大自然中的成长变化,来凸显文章的主题。接着,教师总结文章在选材上所具有的特点,即:课文中的选材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存在的事物,其生长规律均符合自然界的变化,这样的选材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普遍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继而教师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盼》这篇课文中,主题是什么?围绕主题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得出:《盼》的主题是写一个小女孩儿急切地盼望下雨想要穿上新衣服时的急切与可爱,表达出了一种童真与童趣。为突出文章中的“盼”,作者选取了盼望下雨;盼望下雨却不能出门;盼到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等三件事情,来突出小女孩儿急切的心理。在对两篇文章进行了选材特点的总结与梳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文章所选内容必须与主题紧密结合,必须要为突出主题而服务。在明晰了单元课文的写作素材选择特点之后,学生对素材与中心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理解,从而得心应手地进入习作练习的分析与创作中,进一步体会如何围绕中心选择写作素材,从而高效准确地完成单元习作。
单元课文与习作练习,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单元课文是习作练习的典范与示例。教学中,教师可把课文学习与习作练习随时渗透随时整合,可在单元课文学习的过程之中渗透习作练习思想,也可在習作练习之前,复习巩固单元课文的重点内容。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材,找出单元课文与习作练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学习,掌握素材与中心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提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把握课文结构,学会布局谋篇,完善习作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习作中的“分段表述”与揣摩文章中的“表达顺序”,都是对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提出的教学要求。而通过“单元课文”这一学习媒介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学生对“结构”这一抽象的概念有具体形象的感知,从而增强学生习作布局谋篇的能力,使文章展现出结构美,呈现出完整性。
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别选取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等课文,本单元的习作练习是《_________即景》,结合课文教学内容与单元习作教学目标,教师确立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的习作教学重点,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分别对《枫桥夜泊》《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等四篇课文进行梳理,画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明晰作者的写作顺序,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的同时,体会和把握到了课文中作者的写作脉络,体会到了写作思路与写作素材之间的关系,对文章结构与写作顺序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学生按照习作的要求补充了题目,并以提纲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对个人的习作顺序进行了布局与安排,顺利完成了习作练习。
写作顺序与文章结构是作者隐含于文章的思路与布局,这些内在的隐藏思路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难以直观把握,教师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以图示的方式直观地表述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在清晰的脉络图中对“文章结构”这一概念有了直观的视觉体验,形成了布局谋篇的意识,体会到了合理布局的精妙之处,掌握了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可随时立足于课文,引导学生运用直观图示的方法,擘画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从而学会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表达观点,提升学生整体把握和驾驭作品布局的能力。
三、把握课文主旨,学会情感表达,提升立意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一至三学段学生的写话和习作要求分别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由此可见,真情实感才是习作的根本落脚点,习作的目的是为了借助文字表达感情,与人交流,传递思想,表达见解,因此,正确而真实的中心思想和文章主旨,才是一篇优秀习作的关键和灵魂。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相对浅显,生活经验也相对有限,在文章立意的引导上,教师要注重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从而提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判断能力,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的深刻认识。
如统编语文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三篇课文都是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出发,表达了父母之爱。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边研读课文,一边引导讲述生活中父母与自己发生的真实故事,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之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关怀。学生在一边学习课文,一边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中,用讲述自己生活经历的方式完成了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和理解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此,学生就以真实的情感进入单元的习作中,既完成了单元习作练习,又接受了一次真实的思想洗礼。
文本学习离不开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进行了有效的衔接,把课文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生在学习课文联系生活的过程中,与文本作者形成了思想的共鸣,既增强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也真切地感悟到了现实生活中父母之爱,使学生习作的情感充满真情实意,传递出了对生活的真切感知,实现了作文习作的真正目的。
四、把握课文技法,学会合理表达,提升写作技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蓝本,学习和掌握优秀作家作品的写作技法,对于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与技巧具有重要意义。统编教材的贡献之一就是将过去零散的写作技巧犹如美丽的珍珠一般,系统而有规律的镶嵌在单元课文中,利用好单元课文中的“写作技法”学习元素,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写作意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语言熏习,促进写作技巧的提升,提高文章的表達与张力。
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三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文章在修辞的手法的运用上都恰当而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颇具美感,彰显了语言之美。教学中,教师通过整合文本的方式,将三篇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地方提炼出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比较运用修辞手法和未运用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运用恰达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更吸引读者。进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单元习作,通过“日记”的方式,体会修辞的运用,学生一边联系实际,真实地记录生活,一边学习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使日记呈现出了别样的生动。
巧妙运用单元文本,合理使用写作技法。优秀佳篇是技术、艺术、灵魂的完美呈现。在品味单元文本写作技法的同时,让学生品语言,学技法,用技法,进而掌握技法,既能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感悟,又使写作技法的提升真正落实到了实处,让学生在“我手写我心”中通过写作技法的运用感受写作的快乐与收获,实现了以技巧的提升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的教学目的。
运用统和思想,利用“单元课文”,寻找写作规律,写好单元习作。单元课文是单元习作的媒介与桥梁,是单元习作的范例与引领,引导学生巧妙利用课文素材,准确把握文章结构,提升文章立意层次,合理运用写作技法,将会使小学习作练习事半功倍,从而更好地发挥语文教材的引领性与示范性,切实为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铺梁架桥,搭设平台。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