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0-12-23刘书来蔡燕萍林龙吕飞

教师·中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育研究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

刘书来 蔡燕萍 林龙 吕飞

摘 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多次强调高校教育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在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变革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实践教育为依托,促使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得以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是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以往的较长时期内,我国高校的教学几乎都围绕理论和研究展开。近年来,部分本科高校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经历了前两年的爆发式增长,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进入沉淀期。另外,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实际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高等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育工作者潜心聚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和关系研究

早在2014年,“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教育理念就已出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提出: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指的是能够将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到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型人才。相比科研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有创新意识,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上对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日益激烈。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均以服务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这二者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推动。在知识与科技快速更新迭代的当今时代和我国经济提质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本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而创新创业教育也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引方向,否则创新创业教育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和实践意义,必定会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无用武之地,最终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才能使高等教育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承担起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责,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向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对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实观照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高校、学生、家长及社会多层面的高度认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少高校已经迈出了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路径的步伐,并取得了积极效果。2019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推动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如火如荼

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各高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例如,复旦大学实施“2+X”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打造创新交叉实验室、创新实训湾等服务平台,创新实践也被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再如,四川大学所进行的“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也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的有益探索。诸如此类的探索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

(三)完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创新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多以试点的模式进行探索,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完备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在课程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及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教育工作者须抱着久久为功的态度,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与社会生产实践进行深度融合,打造科学、完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策略分析

(一)协同发力推动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涉及的主体协同发力。该协同系统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系统的主要构成为教师、学生和高校,而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组成了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协同系统。同时应该积极探索校校、校企、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校内协同创新中心及校外实践育人资源的作用,使内外主体同向发力。

政府应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方面给高校以引导和支持;高校应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占比,建设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变革现有的教学评估体系等;教师应该提升自身“双师”素养、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等;学生应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企业应积极参与校企共建,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应。

(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遵循由“用”到“学”,即“用以致學”的目标要求。在制订课程体系总目标时,高校要注重结合自身定位和当今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具体的能力与技能指标则自该总目标分解得出,学校需以其为依据确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其次,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高校需要注意遵循以下三点原则:①由通识到专业的双能协同原则;②由认识到实践的循序渐进原则;③由课内到课外的学时融通原则。高校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跨越学科界限、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间的深度融合。再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特征。①内容上的“层级化”特征。具体而言,从内容上看,低年级课程注重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中高年级课程注重能力培养,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也注重培养其在经营管理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毕业班课程则尤其注重实战实训。②学生规模上的“漏斗型”特征。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以自愿和择优为原则的个性教育则仅面向少数有需求的大学生,因而从学生规模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了受众人数由多到少的“漏斗型”特点。

(三)推动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

(1)深化校企合作,搭建校外实践平台。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搭建实践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化生产实践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以“双赢”为着眼点,通过系统设计、科学管理和持续跟进的方法,积极构建既能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要求,又能实现企业赢利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

(2)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搭建创新创业思想和经验交流平台,引进国际优质创新创业类课程,打破时空限制和资源壁垒,在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国际名校创新创业类课程的经验和资源共享。在新理论、新技术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的创新灵感将被不断激发。

(3)搭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实践管理部门应对校园内各大社团予以积极引导和资源支持,推动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实践及创业能力,加深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要积极推进竞赛指导教师责任制,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强强联合的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四)构建学业考核评价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想象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学业考核评价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应构建“全程化、多元化、动态化”的学业考评体系。

第一,高校学业过程评价改革。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系统评价,将课堂讨论和随堂考试按比例计入考核,压缩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效能,将功夫用在平时。

第二,高校学业评价标准改革。在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考核标准的情况下,学生“平时不用功,临考背重点”成了常态。因此,应该引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标准,督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习惯。

第三,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高校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时,引入非标准答案考核和动态考核机制。多样化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再受限,让他们的创新活力得以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1]王 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2] 冀 宏,顾永安,张根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77-80.

[3]尹 娟,郭 进.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252-254.

[4] 王会颜.协同理论视角下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5] 齐军营.如何有效地在应用型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7):48-50.

[6]谈一真,孔 榮,黄 新.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内涵建设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7): 30-32.

[7]李冬生.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应对举措[J].文教资料,2018(10):146-147.

[8]罗 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改善对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6):113-114.

[9]詹一虹,周雨城.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特色及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7(6):232-238.

猜你喜欢

教育研究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