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恩海姆“力”的平衡理论下的舞蹈创作研究
2020-12-23龚小丽
龚小丽
摘 要:阿恩海姆“力”的平衡理论强调艺术品应建立一种平衡、和谐的形式关系,并传达内容和意义,使作品呈现一种最佳观赏形式,即“优格式塔”。“优格式塔”是知觉中艺术作品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平衡的整体。在阿恩海姆看来,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种力的式样,舞蹈亦是如此。文章根据阿恩海姆“力”的平衡理论,结合舞蹈创作自身的艺术特点,分析舞蹈创作中平衡视觉式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即如何创造一个舞蹈“优格式塔”,以期为舞蹈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点滴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力”的平衡理论;“优格式塔”;舞蹈创作原则
一、阿恩海姆“力”的平衡理论
在阿恩海姆看来,“力”的平衡是指一种心理平衡,即知觉力的平衡。“力”的平衡理论是指通过构建知觉平衡图式,创造一个“优格式塔”,来传达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意义。
(一)平衡图式
阿恩海姆认为,重力是影响心理平衡的一种重要因素。重力由构图的位置决定。按照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同一个绘画成分,越是远离平衡中心,其重力就越大。也就是说,在一幅画中,位于整个构图中心部位或中心的垂直轴线上的部分所具有的重力小于远离中心部位或中心垂直轴线上的部分所具有的重力。另外,位于构图上方的部分的重力要比位于构图下方的部分大一些;位于构图右方的部分的重力要比位于构图左方的部分大一些。此外,重力还受物体的大小、距离、颜色、形状、方向以及观者的“内在兴趣”等因素的影响,物体越大、距离观者越远、颜色越明亮、形状越规则、垂直走向的形式以及观者的心理偏爱越明显,其重力就越大。这些视觉“规律”都会使观众产生一种不对称感受。因此,要维持整个构图的平衡,就需要对位于重力弱区域的部分进行“加重”处理。构图局部的不平衡可以由相反画面的一个相应的不平衡给予补偿,由此获得构图的总体平衡。
(二)简化原則
“格式塔”即“完形”,是指由知觉活动组织和建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阿恩海姆认为,向平衡发展的趋势,也可以被看作向简化发展的趋势。因为平衡可以消除构图的不一致性和模糊性,从而也增加了构图的简化性。简化不是从量上而言的简单(一个式样中包含很少的几个成分,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而是结构性质上的简单,即物体的简化是“一个物体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简化式样就是一个由多样化成分和丰富内容有机组织在统一结构中的整体,我们称其为“优格式塔”。视觉式样中各种“力”的平衡就是为了创造这样一个“优格式塔”。
(三)平衡是为了传达意义
“优格式塔”是知觉中各种因素的“力”达到平衡的视觉式样。然而,艺术品也不是仅仅追求平衡、和谐、统一,而是为了得到一种“由方向性的力”所构成的式样。正是这种“由方向性的力”,为艺术带来表现形式和意义,并使它成为一个活的形式。因此,艺术不是为了达到形式的平衡和秩序,而是为了传达某种内容或意义。传达内容、表现意义是平衡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平衡真正发挥其功能的唯一途径。
二、阿恩海姆“力”的平衡理论下的舞蹈创作原则
根据阿恩海姆“力”的平衡理论,我们可知舞蹈作品的平衡状态是指在知觉的作用下,舞蹈内部诸元素(舞蹈动作、结构、构图、音乐等)组合形成简洁明了、多样统一的视觉式样,即一种舞蹈“优格式塔”。它给人的感受是极为愉悦的,它除了取决于观众的知觉能力,还取决于艺术品本身的结构性质。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看,舞蹈创作者可以遵循舞蹈构图的“等重平衡”、多样统一的结构方式以及平衡的表意性三种创作原则,以实现舞蹈作品的“优格式塔”状态。
(一)舞蹈构图的“等重平衡”
舞蹈构图是舞蹈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是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一种方式,一般指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和画面造型。平衡的舞蹈构图是相对视知觉而言的一种和谐的形式,因此平衡的构图不一定是对称的构图,于平先生将其称为舞蹈构图的“等重平衡”。“等重平衡”是舞蹈构图在空间意义上的平衡。
汪加千和冯德先生把舞蹈的舞台台面分为“九块方格式”,如图:
从“重力”的视角来看,远离舞台中心点的舞者或舞群所具有的重力是大于位于舞台中心点的。因此,方块1区域的重力最轻。我们会发现在许多舞蹈作品的构图中,大群舞表演通常会放在舞台中心区即方块1区域,因为它的视觉重量最轻,可以容纳大数量、大体积的舞段。如果将集体大舞段放在偏左或偏右区域,会使整个舞台像失重的天秤一样,处于失衡状态。古典芭蕾舞剧中的大群舞都是以方块1区域为中心向四周散开,以表现一种恢宏、磅礴的场面气势。其次,舞台前区即方块2、3、4区域重于舞台后区即方块7、8、9区域。舞台后区一般作为整个舞蹈构图的“底”。通常来说,为了使整个构图达到平衡,“底”要更“重”一些。比如,在领舞与群舞的关系中,领舞通常位于舞台前区,群舞位于舞台后区。为了突出领舞,群舞往往位于灯光暗区且动作幅度偏小、偏静,为领舞做衬托和铺垫。再次,以观众的位置来看,舞台右方即方块4、6、9区域重于舞台左方即方块3、5、8区域,其中方块8、9区域的视觉重量最重。人们根据自己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其在审美活动中,视觉重心往往也往右移动。因此,在舞蹈演出中,舞者一旦从舞台右方上台,会立刻引起观众的注意。最后,除了一维和二维空间,舞蹈舞台还有三维空间。它的第三维空间可以被横切为三块,即贴近台面的低空间、站立人体高度的中空间和跃向或托举到空中的高空间。越是处于高空间的舞者,其重力就越大。因此,低空间的舞者要具有足够的重力,才能维持构图的平衡。舞蹈的三维空间构图同样遵循“图与底”的平衡关系。除了舞者与舞者之间的运动形成的“高”“低”空间,舞者与舞台的布景装置也会形成高低不一的空间,如舞台中的阶梯、斜坡、基座等道具会打破以往只有定位线的空旷舞台,而产生不同层面的表演空间,与舞者相得益彰。
按照舞台“九块方格式”的重力分析,每一块方格的重量感都不同,都代表着一定的“情感”“意识”和“思想”,因此不能随意运用。但是,这些方格区域的重要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通过舞蹈编导和演员的巧妙运用,使原来弱区域也成为重要和明显的空间,甚至成为强区域。舞蹈创作者可以在服装、道具、灯光、多媒体、布景、空间位置调度、动作幅度等方面,对弱区域的舞者或舞群进行“加重”处理,如在领舞与群舞的关系中,通过灯光强化独舞演员的位置“重量”,弱化群舞演员的位置“重量”,使构图画面丰富多样又不失视觉上的平衡。
此外,就舞蹈本体而言,人数多的舞群重于人数少的舞群;队形规则的舞群重于队形不规则的舞群;集中性舞群重于分散性舞群;动态舞群重于静态舞群;“面向观众的舞群重于背向观众的舞群,上身舞动的舞群重于下肢舞动的舞群,旋律性舞动的舞群重于节奏性舞动的舞群,位移舞动的舞群重于定点舞动的舞群等”。对这些舞蹈构图的重力特点,舞蹈创作者在构建“平衡图式”时都应加以考虑。
(二)多样统一的舞蹈结构
舞蹈结构不同于建筑与音乐结构,它既是空间的秩序,也是时间的秩序。一般而言,舞蹈结构是指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和非传统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后者包括乐章式结构、篇章式结构、心理线结构、意识流结构等。这些叙事结构统领着作品的各个段落,根据情节或人物内心活动,排列有序、主次分明地组合舞蹈段落及其舞蹈动作、构图、队形、调度等表现形式,使整个作品和谐统一。此外,对非叙事性作品,舞蹈结构是指舞蹈风格、舞段布局、動作结构、音乐结构、情绪结构等外在形式结构,它的组合原则不是将作品中的各个部分简单地相加或集中,而是用一种经验或基调等内在联系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巴兰钦的《小夜曲》,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贯穿其中,只是一群舞者在皎洁的“月光”下随着一首美妙的小夜曲翩翩起舞,但编者以“作曲式编舞”手法,把音乐的形式、状态、节奏和动力扩展到舞蹈动作之中,舞者们就像是一个个美丽的“音符”,在统一的音乐旋律和美感基调下完成了一场肢体“演奏”。
除了结构的有机组合,舞蹈作品的各个部分应是多样、完善的,它们犹如整个复杂格式塔中的小的格式塔,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又是自我独立的。关于一部作品好不好,日本能剧剧作家世阿弥曾说过:“一部好戏必须有好的开始,好的中间,好的结尾。”在舞剧中,舞蹈段落越是保持某种程度的自我独立,就越能发挥它们的真正功能;越是自我完善,它们的某些功能就越易于参与到整体作品之中。舞剧通常以线性、非线性叙事或人物心理发展构建作品的逻辑结构,由此划分出舞蹈段落。每一个舞蹈段落都有不同的分工,根据作品的叙事结构,按照时间的秩序被安放在作品的开头、中间或结尾。优秀的舞剧,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在共同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同时,本身也彰显着个性、发挥着功能,使作品丰富多样又简洁明快。
无论是舞蹈构图的“等重平衡”还是多样统一的结构方式,都是建立在表达意义的基础上去创造和建构一种平衡式样,使作品结构的布局和安排具有特定的指向性,从而实现创作者的意图和思想。表意是一种动机、一种目的,左右着形式,也左右着平衡的方式。与此同时,平衡、和谐的视觉式样也在表意中获得升华。
三、结语
艺术理论是人们对艺术实践和经验做出的共性、规律性概括和总结,对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理论宝库中,阿恩海姆的“力”的平衡理论是耀眼的一颗。也许任何一种艺术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但阿恩海姆“力”的平衡理论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对舞蹈创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于 平.群众舞蹈的文化功能和艺术编创[J].民族艺术研究,2015(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