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课堂朗读的有效性
2020-12-23蒋丽萍
蒋丽萍
朗读,是一种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有声阅读方式。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朗读是阅读文章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增加语文课堂趣味性。故此,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朗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示范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教学方法,提升低年级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示范朗读,丰富课堂
朗读是一种有轻重、有缓急、有情感的阅读方式,朗读过程也是诠释个人理解的过程。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有着强烈向师心理,喜欢模仿教师语言。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示范朗读阅读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中,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意,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丰富课堂展现形式。
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朗读方式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展现形式。《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属于儿童诗,音韵十分流畅,语言较为优美,并以娓娓诉说的方式为人们讲述雷锋叔叔到底去了哪里,拨动每个学生的思绪。教师在示范朗读的过程中,以疑问、陈述、平和的语气进行朗读,注意语句停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下逐渐投入到儿童诗阅读当中,仿佛真的在“弯弯的小路”上看到了雷锋身影,细腻地感受到雷锋精神无处不在。
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当中,教师用示范朗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到丰富的语文课堂当中,从文字感受儿童诗的魅力,从图画观看雷锋的形象,从声音感知雷锋精神,让儿童诗蕴含的情感,随着教师朗读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真正地去理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内容。
二、配乐朗读,文章之美
音乐是富有节奏的声音律动,文字则是由无声文字组合而成的艺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方式开展朗读教学,可以借助音乐激发学生的朗读意愿、朗读情感,让学生在音乐的听觉触动心灵,通过配乐朗读感知文章之美、体会文章之意。在配乐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感受、多实践,帮助学生自主建立音乐与文字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江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配乐朗读教学,让学生欣赏文字之美。《江南》属于汉乐府诗,内容主要讲述了“田间莲叶”与“魚戏莲叶”,诗的结构十分整齐,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古筝曲,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在舒缓的音律中引导学生感受“鱼戏莲叶”忽南忽北、忽西忽东。在《江南》中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学生虽然不了解这种手法,但能够在配乐朗读中感受到不同采莲人发出的惊叹,学生仿佛置身于田间,观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荷叶,水下则是戏来戏去的鱼儿,将文字之美转化成脑海中想象之美。
在配乐朗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汉乐府诗的特点,选择了古筝曲作为配乐,让古律与古诗相匹配,相得益彰。在音乐响起后,教师让学生在配乐中开始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田间莲叶”“鱼戏莲叶”的情境,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文字之美。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配乐,尽量让其情感上保持一致,才能够帮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角色朗读,文章细节
低年级语文教材以对话故事为主,学生需要理解多个人物的语言特征。低年级小学生表现欲强烈,具有学习分享性特征。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低年级小学生表现欲望开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角度朗读文章,帮助学生抓住人物细节。小学生分角色时会出现争抢人物的现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变换角色,朗读不同人物的对话,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鲤鱼”“乌龟”“妈妈”“小蝌蚪”旁白等不同朗读角色,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理。在开展分角色朗读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以五人为一组进行分朗读,并轮流更换角色,避免学生争抢“小蝌蚪”角色。最后,教师组织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让各组展示角色朗读成果。分角色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角度谈一谈:“小蝌蚪”找妈妈时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加强学生文章细节理解能力。
分析《小蝌蚪找妈妈》分角色朗读教学案例,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不同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语言特征,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小蝌蚪找妈妈过程。同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分角色朗读展示平台,让各组分别进行朗读,可以显著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增强学生在朗读学习中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分享朗读成果。
朗读,让学生用有声的方式去呈现文章理解与感知,并用声音再次触动学生内心,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了解。示范朗读、配乐朗读、角色朗读都是朗读常见方式,在效果上也各不相同。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教学需求,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开展教学,满足低年级小学生朗读学习需求,让朗读助力于学生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