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探微
2020-12-23谢为芳
谢为芳
【摘 要】 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强大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当中来,并在游戏中提升手脑结合能力,有效增强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游戏;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就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基于游戏视角探索教学新方法,将游戏的快乐与知识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充分激活学生学习欲望,打造优质数学课堂环境。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基于游戏视角展开小学数学教学。
一、基于游戏视角,引导探究意识
游戏是为了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带着更好的情绪参与到数学知识 探寻中来。所以,教师在尝试着将数学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的时候,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拓展能力,结合学生曾经学习过的一些知识搭建游戏平台,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按照所学知识进一步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完成对抗、合作,并且在完成游戏以后反思个人游戏中的表现。这样的游戏活动在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让学生温故知新,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回顾。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使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就要重新审视教学思路,明确重难点内容,依照主要内容布置游戏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探索当中去。在一开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想已经学习过的矩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会根据已知内容进一步拓展,自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形变过程。经过切割与推拉,学生会发现其实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接而成,也可以看成是矩形“压扁”而来的。借助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S=ah和矩形面积公式S=ah,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应当为S=ah。通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方式探究而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基于游戏视角,设计趣味探索
教师在设计游戏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日常能够接触到的事物。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按照学生的兴趣设置游戏活动,深入学生生活,仔细观察学生喜欢什么。基于这些来设计课堂活动,学生接触到自己平时所熟悉的事物时,也很容易消除对数学新知识学习的紧张情绪,迅速适应课堂学习节奏,在数学课堂上,保持更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打开思维,明白更多解题思路。教师在给学生做应用分析题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准备相应的器材,给学生布置一个尽可能逼真的环境,让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际操作。
当学生接触到具体的实验器材进行模拟实验时,首先会从直观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探究的过程往往需要借助各种数学公式,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吸引学生深入思考数学知识,提升个人知识运用能力。比如:有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水缸,已知水深15厘米,在水缸中放置10个铁球以后,水面上升了6厘米,那么每个小铁球的体积是多少?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就提前准备好题目中提到的工具,让学生先利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水面上升的体积是多少:50×40×6=12000(立方厘米),接着求出每个小球的体积:12000÷10=1200(立方厘米)。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器材测量实际体积,验证结果。
三、基于游戏视角,凸显课本内容
因为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容易出现走神、溜号等情况。所以,教师才会考虑在数学教学时设计一些小游戏,但在设计游戏的时候,教师要坚定信念:任何游戏最终都是为了数学知识教学而服务的。教师在基于游戏视角展开数学知识讲解之前,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始终以课本为基础设计相关游戏内容,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又要让他们拥有良好的游戏体验,同时收获数学知识的核心思想内容,提升个人数学素养,这样的游戏教学模式才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意义。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级不同设计不一样的小游戏: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观察类的游戏,让学生自己找寻数学世界里存在的規律或者相互联系。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一串数字,让学生看一看这些数字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找一找数字变化的规律,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学生的观察力大幅度提升。针对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某些猜想,并尽可能地进行研究论证。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预估1米的长度是多少,然后结合课桌、黑板等事物的长度加以测量验证。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习惯设计趣味游戏活动,紧紧围绕书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与拓展,并且应当保证游戏有可玩性与针对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立杰.小学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策略[J].读与写,2020(2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