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激学
2020-12-23秦波于泉
秦波 于泉
摘 要:体育是一门饱含趣味性的学科,在体育运动与锻炼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带来快乐感受,使人身心愉悦。初中体育作为中考的考查项目,其在新课改背景下备受关注,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度重视技能引导与体能练习,内容千篇一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很难提起兴趣,长此以往对体育学科的认知就停留在无休止的训练上,既不利于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又不利于其深刻体会体育精神与文化内涵。以趣味性教学为切入点,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趣味性;措施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学好体育知识,坚持体育锻炼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多的是有助于身体健康与自身长远发展,由此可见初中体育学科的关键作用与重要价值。而目前由于体育课堂的趣味性缺失,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改变对体育课堂的认知,感受运动魅力所在,为其日后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大
中考是学生步入青春期后所要面临的一次巨大挑战,分数上的压力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更是牵动着教师的心,体育学科在中考中虽然所占分值比重不大,但在公平、严酷、竞争激烈的中考大环境中,一分之差就会导致学生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体育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将工作重心放在技巧教学与体能训练上,虽然对成绩提升有所帮助,但高压的训练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且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开始厌恶体育学科,甚至出现“谈体色变”的情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学生不重视、不喜欢体育课
大多数初中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对于体育课的认知停留在玩、闹上,尚未形成系统化认知,也没能充分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所在,尤其是在体育教师的严格管束与高强度训练下,难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其产生错误的体育价值观,这也是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因素。
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措施
(一)体育故事与文化的融入
初中生处于“三观”养成的关键期,其对身边事物有着较强的探索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项目的技能讲解,还要将体育故事等文化要素融入其中,以讲故事的形式带领学生穿越历史长河,回到项目发源地,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生动故事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引导其深入理解体育运动背后的深刻内涵,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带给学生更多的思维与情感冲击,取得创设生动教学环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效果。例如在对篮球知识进行教学前,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自己喜欢的篮球运动员,有的喜欢看NBA,有的喜欢看CBA,有的喜欢詹姆斯,有的喜欢姚明,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要素中来,随后教师可根据提前准备的资料与学生讨论情况合理选择体育故事的切入点,比如有些学生喜欢姚明,教师则可以提问:“你知道姚明现在在篮联中的职位吗?姚明、易建联等耳熟能详的球星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将发散讨论调整到定向探究中,讲述姚明等明星球员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引发学生深思,更加积极地投入体育知识的学习之中。
再如,进行中长跑训练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马拉松比赛的由来,马拉松是靠近雅典的一个地方,当雅典与波斯人一战胜利后,士兵怀揣激动的心情想快点将喜讯传递给祖国民众,经历长途跋涉在消息送到后过劳而死。以体育历史渲染体育文化,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社会、文化、历史知识,更能有效提高课堂趣味性,让学生打心里形成对体育学科的认同。
(二)体育游戏与竞赛的有效运用
体育游戏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趣味性,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游戏时应考虑到中学生心理与身体上的特殊性,确保游戏的合理展开,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相交融的游戏氛围中得到畅快的学习体验。如在篮球、足球的技巧练习中,针对中学生勇于竞争、力求彰显自我个性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对一、多对多的形式展开竞技,当然也可以通过运球赛跑、运球接力等方式以安全为前提进行技巧比拼,并评出荣誉团队与优秀个人奖,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間,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有关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自信心,使其清楚地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意识到自己所具备的无限潜能与巨大提升空间,主动投入到体育知识的学习和锻炼之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趣味性的重要作用与价值,相关工作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体育知识,了解体育内涵,真正做到以趣激学,为其综合素质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蔡仁庆.浅析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4):29-30.
[2]崔伟,任振云.新形势下提高初中班级管理质量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32,34.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