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英语修辞格翻译
2020-12-23龙晶晶
【摘要】优秀的翻译文本需要兼顾意义准确与词句准确两个要素,作为翻译文本的有效表达,修辞格能够有效丰富语言、提升美感,对于增添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具有積极影响。基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修辞格的翻译要求不同,跨文化翻译对修辞格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东方哲学伦理思想的全新翻译理论,更是第一个完全根植于亚洲文明并且真正区别于欧美文明体系的原创翻译理论,它着眼于文本自身的语言背景与生态系统,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述与实际应用意义,探寻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英语修辞格翻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英语;修辞格;翻译
【作者简介】龙晶晶(1980.07-),女,湖北嘉鱼人,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修辞、翻译。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社科规划项目《评价理论视阈下的修辞翻译研究》(GD18XWW25)。
一、引言
语言具有表情达意的基本功能,根据环境不同、地域差异,不同情境下语言具有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无论是生活中口语化的语言,还是写作过程中所用到的书面语,其语言表达下的内涵本质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则在于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究其根本,这便是修辞格的应用所带给语言体系的差异。修辞格是对语言艺术的有效使用,又可以称作文本修饰或是修辞手法,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曾这样形容修辞:“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切努力”。修辞作为“调整语辞”的手法,贯穿着文本翻译的全过程,与翻译文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成了影响语言美感的重要因素。汉语语系中的修辞依据种类的不同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排比、押韵等多种形式,而在英语语系之中也同样有着多样的修辞结构。基于汉语语系与英语语系的不同文化背景,即便是相同的修辞格,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与所使用的词汇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文本翻译的作用。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目标语言的运用,对对象语言进行全方位地还原与“再现”。准确地表达文本的含义是翻译的基本要求,既能准确地表达文本含义又能传输文本感情是一篇翻译文本的必然要求,而真正优秀的翻译文本不仅仅要做到“形似”更要实现“神似”,这才是每个翻译学者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正如陈望道先生所言:“修辞的任务完成了,语言也就呈现出美质”。在文化多元化的跨文化时代背景之下,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英语修辞格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如何辨析传译文本的形式与神韵便成了翻译学者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翻译理论,其主要内容是依据语言的对应来形成文化的对应,由此使得阅读翻译文本的读者真正体会到文本原作者的同等表达意境与思想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之中,需要充分结合语言自身的“生态环境”与“生存背景”,形成不同语言之间有效的对应关系,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翻译,这便是生态翻译学的主要翻译技巧。由于这一理论思想与生态系统中的“自然选择”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而被称之为生态翻译学。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后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深化。文中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论思想,这主要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生物进化论之中的“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思想,两者的有机结合,便形成了生态翻译学的雏形。此后,胡庚申教授在此基础上以整合性的手段,再一次丰富了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体系,倡导“三维转换”的翻译原则,即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之间的适应性转换。优秀的翻译作品往往是翻译者自身的能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转换下的结果,评价翻译作品的优秀程度便可以以“整体适应选择度”为评判依据,对文本翻译进行整改完善。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并且也存在着许多有待学者解决的问题,这还需要相关研究学者进一步架构并完善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以实际行动实践、促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进步与发展。
针对不同语言环境下修辞格的翻译,“神似”是生态翻译学的最终目标,然而在追求这一最终状态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存在以下三种问题:
1.追求词义的对应翻译,却难以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拓展。这种情况多见于针对词汇原义的对应翻译,一字一句地对应性翻译容易造成译文生硬或是词不达意的问题,削弱了文本美感。
2.追求修辞形式的真实还原,忽略了原文的实际情感。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词语的比喻修辞有着截然不同的实际含义,例如西方文化中龙是阴险狡诈的小人象征,而在中国则有尊贵勇敢的含义。
3.忽略隐藏修辞格,文本情感表达不够丰富。例如双关、押韵、歇后语等寄托于文字本身的修辞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表现出其原本特色,因而缺乏韵味。
三、生态翻译学的应用意义
1.构建话语权。西方翻译理论主要是基于古希腊罗马欧洲哲学伦理的宗教思想基础以及拉丁语系与日耳曼语系的理论实践上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欧洲色彩,无论是在哲学宗教思想上或者语系构造上都与亚洲文明截然不同。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翻译理论始终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主导地位,亚洲文明下的中国文化翻译也仅仅局限于西方规范发展的范围之内,只能成为西方理论文化的追随者,而并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依托于生物起源学说以及东方哲学理念而形成的生态翻译学产生并建设于中国,是完全根植于亚洲文化体系的翻译学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的诞生,给予了中国翻译学在世界翻译理论上的话语权,不仅能够促进东西方世界沟通与交流,更是东西方文化差异间的合理双向诠释。这种新型的翻译学理论发展时间尚短,还未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科学理论体系,还需要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需要译者们的不断探寻与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2.逻辑联系翻译修辞格。修辞格在文学意义上又被称之为修辞手法,是发展语言艺术的有效措施,也是表达文本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手段,与翻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有依托于原文修辞格的准确翻译,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情达意,文本翻译不仅要重视第二语言修辞格的运用更要在实现原文意境与神韵的有效传译。“达辞”更要“达意”才能使得读者通过译本真正感受到原文的实际内涵与表达意境。作为着眼于语言环境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基于生态学的理论视角更加着重于文本翻译所带来的准确意义,由此全面深入地构建文本外在联系性、内部逻辑性,便于读者加强对于翻译文本的理解与体会。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译者结合不同角度的具体翻译环境与语言背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能力以提高文本的“整体适应选择度”,还需要综合考量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语言等多种环境,有选择性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与语言转换方式,才能达到文本的最佳表达效果。
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与修辞格翻译的定义,不难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与互动关系,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修辞格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必要基础,而修辞格又为生态翻译学的合规翻译提供了可靠且有效的翻译方式。
四、生态翻译学下英语修辞格的翻译策略
针对修辞格相对复杂语句的翻译,生态翻译学以“进化”特性显现出独有的优势,基于实际翻译过程中文本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用技巧,才能进一步优化并实现英语修辞格翻译的合规性。采取多样化的翻译策略与手法,以最大限度的“形似”整合适应而实现“神似”才能获取更高整合适应的翻译文本。
1.直译法。虽然直译下所形成的语句不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语境环境之中,也并不能形成优美有效的翻译文本,但是,直译仍旧是形成基本语言信息,奠定语句结构的主要环节,因此,直译法在修辞格翻译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恰当的词语需要用在恰当的位置上,词语的选择与布局是修辞格所需斟酌的重要因素。即便是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也能传递出别具特色的文体形式与修辞效果。一些时候,基于语言间修辞格以及修辞格效果的共同性,忠于原文的具体意境与神韵意图,直接移植是能够实现“利义而不损形”的最佳手段,这也是实现形神兼顾的主要方式。
当然,直译法也并不是对语言文字的生搬硬套,而是译者基于两种语言不同的翻译生态语境下进行适应选择性的结果。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自身的主观能动力,逐字逐句对翻译文本中的修辞以不同的修辞格传译出来,不仅是原句意义的真实表达,更是对原句修辞意境与实际美感的传达,呈现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2.替换法。基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修辞格都能实现直接移植,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上尤其明显。文学翻译要求艺术上的高度选择性,是一种“综合层次的翻译审美艺术”,仅仅凭借单纯的词汇知识与语法知识是不能够满足文学翻译基本需求的,还需依赖深厚的修辞素养,这也是修辞效果成为检验翻译文本质量尺度的主要原因。
替换主要是基于文化背景与语言环境的不同,针对个别词语的替换。恰当的汉语翻译不仅需要原文辞格的表层含义的释义,透过表层深入内部含义并且尽力再现原文的修辞手法,既翻译出原文的修辞意图,也能获取理想的文本意境与神韵才能达到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修辞手段“形式”的利用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对于语言文本意义、语言风格、文字神韵等方面的表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保留英语辞格形式,甚至不惜“舍义取形”,才能实现传达真实原文效果的目的。首先,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随意替换词语,而是对一些明显不符合文本表达情境的替换;其次,替换过程中不可忽视原文之中的隐藏修辞格,同一词语的不同含义在一句话之中的应用具有一语双关之义,这种独特的修辞格在实际替换过程之中不仅要对语义进行相关考量,并且也需要对隐藏的修辞格进行重新构建。
3.意译法。翻译文本是多样的,但英语修辞格翻译的形似毕竟是受条件限制与制约的,基于文化背景与语言特点的差异性,一些文本甚至无法实现语辞的准确翻译。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尽力地保留原文的辞格形式也不能对应正确的语言表达形式与原文的美学特质,也难以被读者所理解,此时,只能弃“形似”而意译之。意译过程中,允许脱离原文形式而单纯地表达文本情感的翻译行为,例如以诗文、成语、俗语俚语来传达文本内容,不仅保留了文本的美学特质,更增添译文的文学性,便于读者理解,扩大受众面。
五、结语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针对其在英语修辞格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文本自身即是一个完整的组合体,因而亦可以看作是一个多维的生态系统。在文本翻译的实际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文本含义表达、读者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不断学习与研究新的理论知识,充分發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的多维转换,采取多种翻译手段与翻译技巧相结合的有效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文本的优秀解读与翻译,还原文本内容与修辞的美妙。
参考文献:
[1]袁红艳.英语修辞格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27(01):128-131.
[2]张国荣.英语修辞格的解码和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02):37-40.
[3]李哲.浅论英语修辞格的运用及翻译[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01):67+80.
[4]李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英语修辞格翻译探究[J].英语广场, 2020(03):10-11.
[5]黎庆园.基于生态翻译学下的英语修辞格翻译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