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原生态农耕文化在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活动研究

2020-12-23代斌斌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7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代斌斌

摘 要:“农耕文化、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而乡风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主要纽带。”学校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阵地,农耕文化诗词是学校环境文化的主角,是中华文化瑰宝上的钻石,是根据办学特色传承弘扬文化自信的成功尝试活动。

关键词:农耕文化;原生态农诗;校园文化建设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人类繁衍生息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无论渔猎、抑或稼穑,这都是生产之第一要条。不果腹生存尚且艰难,何谈发展繁荣,更谈不上文乘礼仪,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农本思想不仅是农耕文明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理政之要、文明之基。

农耕文明贯穿中华文明的始终。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条浩荡的大河,那么农耕文明就是大河源头那一泓清泉;如果把中华文明看作一棵挺拔的大树,那么农耕文明就是大树底部那一束根系,农诗就是那个枝头的硕果。

一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处处镌刻着农耕文明的印记,时时闪耀着农耕文明的光辉。正是绵延不绝的農耕文明,保持了中华文明枝繁叶茂、奔流不息,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和血脉。

在《诗经》《乐府》、唐诗宋词等中华诗词代表作中处处闪烁着农耕文化的思想光辉。农诗是农耕文化精神浓缩的主要载体,农诗阐释了中国农业为立国之本和历史上重农、悯农的思想,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勤劳,展现了农业的地适物宜、农家情趣、地域风俗、节气时令、四季更替、夏耕冬藏。劳动人民在劳作中心境、心情的主观体验升华为积极向上的情感、情绪,延伸为亲情、友情、乡情、怡情。

农诗在抒发情怀的同时,品格层面反映出正面积极的生活模式和品行风格,通过针砭时弊、借古喻今等手法,颂扬和传承公平正义、勤劳节俭、智慧勇敢、礼仪尊崇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借诗传魂”,不管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静,还是“采菊南山下,戴月荷锄归”的潇洒,不管是“山宰相陶弘景”“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还是直白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无不寄托着对纯朴自然的农村生活、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勤劳朴实的劳动者赞美或伤感,饱含着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哲学意蕴。

农诗以写意为主,笔墨融情,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寓意通过描写田园风光等客观图境寄托亲农、乐农、爱农、悯农之情,进而演变和升华,感悟出寓意情感等文化内涵。

我校的校园文化主题内涵是“生态教育”。办学理念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其寓意是道法自然,每一个学生如同不同的种子,需要学校和教师和煦阳光,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构建阳光的课堂,彰显学生生命的激情,追求差异卓越的教育,是生态课题、生态德育、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教育,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生态教育的学校文化形象力的塑造,是生态教育使命、意义、意蕴、功能等的物化呈现形态。生态教育形象力的塑造中,挖掘生态教育的内涵,提炼生态教育在学校走廊、教室、文化墙等环境的呈现,农诗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是最好的媒介形态。

西部农村的孩子,农诗所呈现的场景就是他们灵魂深处的记忆,每一首农诗都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和共鸣。美术老师和书法老师共同的农诗意境图佳作在楼道、教室等处张挂,用文化泽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在感悟农诗的同时欣赏水墨丹青的诗情画意,同时欣赏中国画的装裱、宣纸的布局、轴画的悬挂之美,在环境中学生自然发展是生态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以一幅题诗画为例: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中国画:半边天是月光,半边天是云雷闪电,打谷场里一边是男打下的连枷,一边是女扬起的连枷。六尺条幅卷轴,上诗下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画释诗、以诗绘画,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每一首诗是原生态的诗歌:契合学生熟悉的西部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年龄特征、知识储备。每一首诗的场景都和学生的思想引起共鸣,每一首诗都能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能量,每一首诗都能成为学生知识链接上的环节,每一首诗都能成为学生成长文化的基因。

七至九学段三个年级,在学生中间通过网络、书籍、家长、朋友等征集学生喜欢的农诗,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不重复的人均一首,用三到五周的时间征集,班主任负责汇总,语文老师负责背诵(自己喜欢推荐的先背诵会),然后年级组长负责,选出最让学生喜欢的农诗三十首,装订成册,每个班级十册,按年级学生背诵这些诗词。

全员学生参加,全员班主任参加,全员语文老师、美术老师参加。参与的过程就是原生态农诗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通过活动体验农耕文化的智慧和农耕文化诗词的悲情壮美,喜悦欣兴。这才是学生和学校的校园文化,才是真实的校园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最有效途径。

农耕文化在校园的传承活动,不是静态的生成,而是师生动态的生成活动,在师生的活动中构建校园文化就比静态的呈现更加体现活动的生态性,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就是将农耕文化自觉地镶嵌在学生的“基因”中,实现教育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红星.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引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09.

[2]夏学禹.论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播途径[J].古今农业,2010.

注:本论文为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GS[2019]GHB1884《西部原生态农耕文化在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活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