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为,大境界
2020-12-23曹秋鹏
曹秋鹏
【摘 要】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与创造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实现新知的自主构建。本篇文章从一道解决问题题目出发,另辟蹊径,画新的线段图,让学生掌握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画线段图
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它能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变得直观,其本质是数形结合的數学思想。研究者将数学语言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而数形结合就是将这三种语言有机统一起来,使抽象成为直观。沈恒老师认为数形结合分为“三重境界”:识图解题、画图解题以及构图解题。结合画图解题,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时有了一些思考。本文从一道练习题出发,基于画线段图的策略谈谈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
一、对比呈现,寻求新法
我们来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八的第11题:
甲、乙两地相距495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了3小时,剩下的路程比已经行的多45千米。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这道练习题也给了相应的线段图来辅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下面给出课堂中教学这道题的部分片段:
师:请学生读题,指出已知条件。
师:你们能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吗?
话音刚落,下面异口同声:能!学生不一会就补充完整了。
师:列式解答吧。
下去巡视,有的学生无从下笔,有的学生盯着线段图直摇头,有的同桌低声地议论着。
师:做好了吗?
生:没有。
师:怎么了?
生:不知道怎么做。
……
经过小组讨论,发现线段图学生都能读得懂,但是不知道根据线段图可以求什么,也就是不会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我们先来看这一单元的例1:
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能够清楚地看到两个数量的和与差的关系,并且给了两条线段,这时抽象的数量关系在线段图上一目了然。线段图为学生解决例1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下面我选取了例1的部分教学片段:
师:(出示例1的题目)你准备如何处理题目的信息?
生:画图,列表。
学生自行整理,教师巡视。
师:(展示学生作品)你们觉得哪个好?
生:画图。
师:很好,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出示例1的图示。
……
给出线段图后,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例1。
练习八的第11题与例1都采用了画线段的策略分析解决问题,例1的图清楚地呈现了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式解决问题。但是练习八第11题题目仅仅画了一条线段,学生根据题目提示,将线段图上的信息补充完整后,无法根据线段图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也无法列式解答。笔者发现题目中所给的线段图根本就没有呈现“剩下的路程比已经行的多45千米”这一信息,导向性缺乏。而解题关键是我们可以先用总路程减去“多45千米”,这样已经行的和剩下的路程一样多。但这个思维过程学生从题目所给的线段图中并不能生成,于是笔者阅读教材参考书,并没有发现针对所给线段图的有效解读。笔者认为,第11题所给的线段图“识之无味”,“剩下的路程比已经行的多45千米”表达的是“已经行的”与“剩下的”这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例1一样,第11题本质上也是和与差的关系问题,那么能不能像例1那样重画出两条线段,使得题目的数量关系变得直观呢?
我作了新的线段图如下:
如此一来,由一条线段变成两条线段,题目里所有信息都能从这个线段图上读出来,这道难题就不再难了。那么学生能够自己画出来吗?在上述第11题教学片段后,我尝试让学生自己重新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学生画不出上面的线段图。只有当我充分提示题目条件“剩下的路程比已经行的多45千米”表达的是“已经行的”与“剩下的”这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极少部分学生才能够画出,在我给出我们需要两条线段的提示后,大多数学生才能作出线段图。我意识到我的教学出现了问题。
二、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对于例1的教学,我处理得不到位,对于线段图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之前就有了认识,那时的要求是“识图解题”,所以孩子们认为用画线段的方法来解决例1并不困难。但这一课时不再是简单的识图解题,而是要求学生学会画线段图描述问题。例1的教学中,线段图不能如上文教学片段中那样轻而易举地给出来。而要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画线段图?”“为什么要画两条线段图?”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例1描述两个人邮票的数量关系,线段图能够清楚地表示两者的多少关系。题目中是小宁和小春两个人的邮票数量关系,所以画两条线段。经过第11题的教学,我不清楚学生是否能够从识图解题上升到画图解题这个维度,于是我出了下面的题目:
食堂有大米980千克,吃了4天,已经吃的比剩下的多20千克,问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大米?
师:自己先读题,再画图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我选择完全放手,让学生动笔画图解题,我从学生的脸上读到了自信,很快部分学生就做完了,画出了下面的图示:
接下来,组织学生分享画图经验。
生:题目中有已经吃的和剩下的数量关系,所以我画了两条线段。
生:已经吃的比剩下的多,所以画得长一些。
……
经过这两道题的补救,我相信学生日后能够自己判断何时该画线段图以及该画几条线段。
三、总结反思,科学展望
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体现深度,要引导学生内化知识经验。我们在教学例1时并不应该仅仅让学生去补充信息,解决问题,而要让学生经历“我为什么会画出两条线段”的思维过程,重点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题目中有几个量,使学生明白画线段图首先要寻找题目中有几个量。这个过程在教学时不能一笔带过,必须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己所用。可能由于之前的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内化寻找数量有几个的经验,所以面对练习八的第11题时,不少学生发现不了题目中的两个量:已经行的、剩下的,也就会认为提示所给的线段图是我们需要的,反而束手无策。
练习八第11题,实质上与课本的例1是同样的类型,但是由于两个原因导致题目难度上了一个层次:其一,题目给了一个不是最佳的线段图,给学生设置了一些障碍,小学生自主能动性差,题目中给了线段图,他们往往就会被牵着鼻子走。其二,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淡薄,并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不会自己重新画线段图解题。这要求我们平时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深度教学,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意识,这需要教者长期不断地让学生经历“为什么要这样画”,形成学生的内化认识,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根据题意去画图解题,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正确的思维模型了。
【参考文献】
[1]高尚凯.高中生数形结合能力的现状调查及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沈恒.“数形结合”的三重境界[J].数学教学,2009(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