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表现学习”中灵动学习如何体现的实践研究

2020-12-23马宏娟

数学大世界·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开放性分组数学

马宏娟

学生为灵动的生命体,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打造“表现学习”、开展“灵动课堂”,可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以及精神生活,构建开放性课堂模式,注重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课堂活力,让数学课堂能够活起来。本文就初中数学“表现学习”中灵动学习如何体现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灵动学习的开展提供合适的建议与路径。

一、授课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以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展开来说,可经矛盾引发教学问题上的冲突,留下一定的悬念,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去猜测。初中这一时期的学生正是在对新鲜事物极其好奇的年龄,他们对新鲜事物可以很长时间保持探求欲。教师正可以借助该阶段学生的这一明顯特点,主动发挥,进一步在当下数学课堂具体化设计中利用互联网。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二次函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极值、开口方向、对称轴等的印象并进一步把握问题关键,可以将二次函数的视频放入学生群里,要求学生回去学习,动态化的视频播放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二、以教促学、以教导学,打造灵动学习生态

在数学新课程的推进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实现预设课堂目标的第一途径,它极其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师为数学教育教学中真正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取课堂资源、组织数学教育活动、使用现代化多样性教学技术甚至参与学校课程研发等方面,必然要紧紧围绕开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同时也需要面向所有的初中阶段学生,极具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设计差异化与多样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全面掌握、探究、接受和体验多种数学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为在数学教师引导与指导中积极主动的、体现学生个性的鲜活过程。依数学课程现有标准,更为创造性地、更为灵活地使用教材,进而充分利用数学教科书、学校校本已有资源等丰富化的课堂资源,拓展该阶段学生的发展空间,真正地实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三、实施有效分组,强化组内合作,创设灵动学习环境

初中阶段学生生活体验较少,要让学生自己进行生活化学习可能存在巨大障碍。分组课堂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实践分享给大家,基于大家的共同生活更好地进行生活教育式学习,进一步的,更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而且学生在一起更容易激发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合作习惯和数学兴趣,就要对班级所有学生通过合理途径划分小组,在学习具体内容的过程中,要深入讨论,所有学生均能够升华自己的认识甚至是思想。在具体分组时,不能过于盲目、过于随意,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小组人数亦须合理化,人数太多与太少均会明显地影响组内学习的流畅度与效率,假若人数过多,在实际探讨过程中,会有不少学生开小差,抑制其自我积极性的表现与提升;假若人数太少,解题的效率以及解题的速度很容易受拖累。

四、设置更具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灵动化思考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并非以参与者的角度进入课堂教学中,难以放下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个人形象,教师难以用正确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份和应尽的职责,仅仅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来让学生清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依旧还是被动式学习。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课堂为学生自主思考提供了条件,教师需要更多地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去看待和解决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发现问题、寻找途径、猜想、解决以及概括等过程,真正在这个历程中变成自己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关于几何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索发现相同几何图形不同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以鼓励学生创新。

本文就初中数学“表现学习”中灵动学习如何体现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灵动学习的开展提供合适的建议与路径。将授课内容主动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教促学、以教导学,打造灵动学习生态;实施有效分组,强化组内合作,创设灵动学习环境;设置更具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灵动化思考。

【参考文献】

[1]孙亚明.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灵动学习思维的实践探究[J].新校园:理论版,2012(4):85-86.

[2]万东红.试论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灵动学习思维”的实践探究[J].科研,2016(06):108.

猜你喜欢

开放性分组数学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