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对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失禁的影响
2020-12-23朱艳赵松伟丁震环史敏
朱艳 赵松伟 丁震环 史敏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对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分组,对照组44例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44例增加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2月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24h排尿情况、尿流动力学及总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高,尿失禁次数较对照组少,膀胱安全容量较对照组多,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最大尿流率较对照组快,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评分(LUTS)评分较对照组低,QOL评分较对照组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可通过改善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的24h排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水平,提升膀胱功能,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刺;八醪穴;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1-0047-04
神经源性膀胱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其引起的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尽快恢复和重建卒中患者的膀胱功能是康复医学的重点。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性导尿是临床常规的治疗手段,但无法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中医将该疾病归属为“遗溺”等范畴,认为其为脏腑虚弱,三焦气化失司,膀胱失约所致,其病位在膀胱,但与肾、三焦等密切相关,同时因大脑元神失控致脑失于养,治疗应以通调经络、填精髓为主[1]。针刺膀胱经气聚集之处(八醪穴)可疏理下焦之气,以调节经络,头针足运感区调理头部气血,以振奋肾阳,调节膀胱开合,两者联合值得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对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準将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88例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0例,女24例;年龄55~70岁,平均(63.63±2.63)岁;病程5~20 d,平均(15.23±1.89)d。观察组男18例,女26例;年龄55~69岁,平均(63.58±2.52)岁;病程5~23 d,平均(16.35±1.92)d。2组上述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符合神经性膀胱炎的诊断标准[2]且经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为尿失禁者;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3];尿失禁程度在III~IV级。
1.3 排除标准 合并泌尿系感染、泌尿系肿瘤者;合并其他外伤引起的尿失禁者;既往合并尿失禁病史;针刺不耐受者。
1.4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予以脑卒中常规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间歇性导尿等。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组在增加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治疗:针刺选穴:八髎穴及双侧足运动感区;具体操作:患者治疗前排空小便,侧卧位,同时对治疗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不锈钢毫针(华佗牌)对双侧足运感区进行针刺,沿头皮以角度15°迅速进针,进针深度以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为宜,以120次/min频率行针捻转,持续1min,并留针30 min。直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1~1.5寸,行提插捻转法,使针感放射至前阴部且由酸胀感为宜,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连续治疗2个月。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1)临床疗效[4]:有自主排尿反射且膀胱残余尿量在100 mL以内为显效;有自主排尿反射且100<残余尿量<200 mL为有效;自主排尿反较弱且残余尿量在200 mL以上为无效。(2)排尿情况:记录治疗前后24 h内最大排尿量、平均每次排尿量及尿失禁次数。(3)尿流动力学:采用尿动力学分析仪(型号:Nidoc-970A)测量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4)总体功能:采用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评分(LUTS)(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功能越差)和生活质量量表(QOL)(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功能越好)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22.1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24 h排尿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最大排尿量、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高,尿失禁次数较对照组少(P<0.05),见表2。
2.3 2组尿流动力学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安全容量较对照组多,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最大尿流率较对照组快(P<0.05),见表3。
2.4 2组LUTS及QOL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LUTS评分较对照组低,QO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4。
3 讨论
因脑卒中发生后,机体排尿初级中枢与大脑皮层之间的信号通路遭到破坏,膀胱外括约肌收缩的阴部神经将失去意识控制,进而引发尿失禁发生。长期处于尿失禁状态,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影响患者后期康复进程。以往临床常规通过加强膀胱功能锻炼,间歇排尿,生物电刺激等予以康复治疗,但机体膀胱反射信号通路建立较为缓慢,进而影响尿动力学、膀胱功能的恢复进程[5]。中医认为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其病位在于膀胱,因膀胱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肾气不固、阳气不足,脑失濡养,致膀胱气化不利进而诱发本病,同时脑为元神之府,为卒中之病灶所在,故治疗应通调经络、填精髓为主。
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是根据“经络所在,主治所及”的中医理论思想为原则,其中八醪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为第1~4骶后孔,为膀胱经气聚集之处,针刺八醪穴,实际上直接刺激第1~4骶神经根,被动引起膀胱内括约肌、逼尿肌等相关肌群节律性收缩、舒张运动,以增加两者协调性,利于排尿反射形成。足运感区平行于前后正中线,其内侧秉承督脉之气,外侧则与膀胱经气相连通,从而总督诸阳,统领一身之阳经,振奋肾阳,以调节膀胱开合[6]。头针针刺足运感区可疏通经络,以兴奋骶髓前角的神经元及刺激骶髓交感中枢,促进逼尿肌和括约肌舒张和收缩,改善膀胱功能。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以产生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本研究中,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对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疗效显著。八醪穴位于机体骶尾部,且对应八个骶孔位置即神经出口出,针刺八醪穴能分别对位于1~4骶后孔上、次、中、下四个穴位进行刺激,直接作用于S1~S4神经根,能加快传递神经冲动,调节神经功能,进而改善排尿障碍。同时配合头针针刺足运感区疏通经络,促进逼尿肌和括约肌舒张和收缩,两者协同以增强治疗效果。
24h排尿情况可反映机体膀胱功能情况,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是反映尿动力学相关指标,同样能反映机体膀胱功能[7]。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最大排尿量、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高,尿失禁次数较对照组少,观察组膀胱安全容量较对照组多,残余尿量较对照组少,最大尿流率较对照组快,说明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可改善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排尿情况,改善膀胱功能。八醪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且为膀胱经气聚集之处,针刺该穴位能直接刺激支配膀胱肌、尿道括约肌等肌群神经,进而调节膀胱括约肌和逼尿肌进行进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以促进两者协调性;同时能抑制神经传入,调节中脑及桥脑与膀胱的单位放电,以改善膀胱功能。足运感区为大脑排尿高级中枢,中央小叶为其神经定位部位,头针针刺该部位能刺激大脑皮层,兴奋骶髓前角神经元的同时抑制抑制骶髓副交感中枢[8],进而促进排尿反射通路建立,以进一步改善膀胱功能。LUTS评分是评价膀胱功能的量表,QOL评分是评价生活质量量表,本研究将上述量表综合评价患者总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LUTS评分较对照组低,QOL评分较对照组高,说明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可促进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总体功能恢复。其可能与针刺八醪穴直接刺激第1~4骶神经根,引起膀胱内括约肌、逼尿肌收缩和舒张,协调两者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头针双侧足运感区能兴奋大脑皮层,建立排尿反射通路,进一步促进总体功能恢复有关。
综上,针刺八醪穴结合头针可通过改善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的24h排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水平,提升膀胱功能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娥,屈勇.“温阳补气”针灸法配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随机对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12):14-18.
[2]王毅,赵耀瑞.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2):1057-1066.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71.
[5]王晓梅,孙亚鲁,尹勇.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生发展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19):3854-3859,3864.
[6]朱鸿,赵惠,焦敏娜,等.交叉电针八髎穴结合头针足运感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9,51(6):60-62.
[7]方美凤,杨原芳,谭峰,等.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8):856-860.
[8]任钰鑫.骶神经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經疾病杂志,2018,21(24):2736-2741.
(收稿日期:20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