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及其运用初探
2020-12-23褚君
褚君
“有效引导”教学作为新课改推行过程中提出的新型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导”教学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可以充分的利用“有效引导”教学的方式,达到合理的课堂互动与推进。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有效引导”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前言: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来说,数学作为小学阶段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的研讨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数学的基础知识。
1 “有效引导”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走神的现象,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的。这也是小学教师在教课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难点。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课节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就无法及时的捕捉到学生的听课状态,这种“佛系”讲课方式,导致学生听讲效果减弱。
“有效引导”教学方式的出现,则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学生听讲的问题,提升课堂的效率。它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让教师和学生保持互动与沟通,增强课堂的粘性。当教师在进行重要问题讲述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或者互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教师的讲课内容,并跟随教师的节奏,保持听讲的状态。
1.2 鼓励学生参与互动
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都不能是“独角戏”,教师必须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并且通过与教师的课堂交流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抽象并且理论性比较强,对很多小学生来说在理解方面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教师采用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如生活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等,这些方式都能够起到增强学生互动的效果。但究其原因,这些教学方式都是在“有效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为课程内容服务,而不是一味的调节课堂气氛。因此“有效引导”可以在课堂上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透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与教师进行互动,更加深入的了解数学知识。
1.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因为学生的年龄小,对父母,教师都有很大的依赖性,有些学生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导致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总是等一等,靠一靠问题严重,而这些问题反映在数学的学习上,则大多体现在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对任何问题没有探究的动力,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进行课堂改革,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课堂的节奏和效率。
“有效引导”的方式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强制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较容易的从教师的引导中获得答案,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思考的快乐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养成遇到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有效引导”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2.1 教师不能把握引导的有效性
任何教学方式的引入都需要教师丰富的课堂经验,如果对课堂失去控制力,课堂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有效引导”的方式在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出现了打乱课堂节奏导致效果削弱的情况。有的教师认为“有效引导”适合放在新课程内容中作为问题引入的导语,但是常常因为问题引入的范围过大,而让学生失去方向,丧失了引导的有效性。
如在低年级学习钟表的过程中,教师习惯要用实物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和观察钟表的运动方式并且认识钟表,学生带来的钟表难免会出现多样性,各种各样的模样,当教师在进行引导的时候,就很难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表面上,小学生的好奇心一旦被触发,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调整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使整堂课的效率低下,而引导的方式也就失去了其有效性。
2.2 “有效引导”单独使用效果欠佳
任何课程内容的讲解都要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标准。小学数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很多学生会产生排斥感,对数学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而这种心理状态大大影响了教师在讲课节奏和进度,甚至还会导致整堂课失去教育的意义。在这个状态下,“有效引导”很难单独的发挥作用。不管教师如何引导,响应的学生数量都会比较少。尤其是当数学课设置在下午或者是体育课,美术课后面时,学生的整体注意力都比较分散,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个时候,“有效引导”就必须与生活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联合在一起,通过调动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将课堂内容更加具体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为“有效引导”实施打下基础。
2.3 引导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小学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当教師在进行“有效引导”过程中,如果脱离生活实际,就无法获得引导的效果,甚至会对文本理解产生误区,更加增添了学习的难度。比如有些教师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举用钱买东西的例子作为问题引导特别常见,因为学生大多有花钱的经历,明白花钱过程中,用手中的钱减去货物的钱就是剩下的钱的道理。但是有些教师会举一些脱离实际的问题,“如果你家有1百套房……”像这样的例子不但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也不会有思考的兴趣,他们的生活经验里对房子的概念理解不多,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直观的思考。因此,“有效引导”如果脱离现实生活,不但不会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多余的联想与想象,影响听课的效率。
3 进行课堂“有效引导”的对策
3.1 教师要把握课堂节奏与效率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对整堂课的节奏有一个统筹的安排,同时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有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根据内容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对课堂内容加深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点进行引导切入,又要有效的控制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路一直紧紧跟随着课本内容。这样才是一个高效的“有效引导”的课堂,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从具体的课堂安排来看,“有效引导”最适宜使用的时间为新课程引入时期,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激起要研究问题的热情。再一个时间点就是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丰富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实现多种解决的办法。
3.2 “有效引导”与其他教学模式的融合
“有效引导”在单独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效果减弱的现象,通过其他教学模式的辅助,让各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融为一体,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如前文提到的多媒体模式的介入,它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形象直观,通过引导的方式,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问题,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有效引导”还可以与分组互动联系在一起使用,分组讨论是教师在组织互动时经常会使用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更有目的性,不会天马行空讨论下去。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本内容的方向进行讨论,并及时将学生产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这将大大提升“有效引导”在课堂中的效果。
3.3 问题引导要贴合现实生活
教师在进行“有效引导”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就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而不能随心所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其他的心态或者攀比想法,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反复揣摩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在引导的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长方体时,教师可以主动引导学生在教室中寻找长方体,教室作为学生每天上课学习的地方,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在这里寻找长方体,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互相讨论和观察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从而使“有效引导”真正的实现高效的课堂引导。让学生轻松的理解课本知识,既能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又能让学生爱上数学。
4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可以有效的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教师在“有效引导”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并且要简单易懂,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穿插让课堂更加精彩,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成为当下数学教学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