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关注有效师幼互动
2020-12-23陈云俊
陈云俊
【摘要】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在活动中要为幼儿建构开放的游戏环境,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师幼共同对话、共同合作、共同建构和共同成长的过程,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如何开展有效的师幼互动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研究。
【关键词】区域活动 师幼互动 有效 环境
本学期,我们就《区域活动中关注有效师幼互动》的专题开展研究,我们尝试在班上结合活动主题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区,让每个幼儿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观察、了解,根据幼儿的差异,个别化地进行指导,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并通过教研活动中的分享交流环节捕捉评价点的价值分析,探索分享交流的最优化指导策略。
一、适宜的环境,是引发有效师幼互动的基础
教师为幼儿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索性的、与之相互作用的活动环境,通过准备适当的环境和游戏材料引发幼儿兴趣。
1.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
教师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教师开动了脑筋,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首先,我们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动中。
如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欣赏了一些线条画,还有用线制作的艺术作品。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情况下,老师接着和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线”,更加丰富的成品和半成品材料。通过前期的活动环境的创设,幼儿在大量操作材料中表现出了许多有趣的线条,如有的采用传统的蜡笔画方式表现线条,有的和小伙伴们用肢体语言、舞蹈动作表现线条,有的将收集的树叶、果子、瓶盖、钮扣、小石子进行粘贴表示线条,也有的用沙、面粉、橡皮泥、塑料造线条,还有的用装着有色浆糊的蛋糕模具进行捏、挤,表示“线”……丰富而有层次的材料环境,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提高,每个幼儿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掌握技能,获得知识。
2.材料投放有计划、有目的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关键,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活动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对材料的投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不是把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而是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以物代物进行游戏,拓展游戏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丰富扩展和提高。如在主题《蛋》的活动中,教师制定了详细的区域活动计划,使材料的投放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
展示区:☆各种形状的蛋,如:鸡蛋、鸟蛋、咸鸭蛋、鸟蛋等。
☆和蛋形状相似的物品,如沙铃、鹅卵石、乒乓球。
☆彩蛋画作品。
语言区:☆“保护蛋的方法”幼儿命题绘画展。
☆与蛋相关的图画书、图片等。
☆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的蛋的各种造型。
☆蛋的构造图。
☆用蛋制作的食物图片或食谱。
美工区:☆将蛋生长和孵化的展示图贴在墙面上。
☆订书机、蛋型卡纸、图画纸。
☆蛋壳、各色色纸、白胶、皱纹纸。
☆空蛋壳、各种美工材料。
扮演区:☆游戏一:蛇偷吃了我的蛋(鸡、鸭、鹅妈妈的头饰等)。
☆游戏二:小蒜买蛋(干稻草、小米壳、盆子等养鸡场的材料)。
☆游戏三:企鹅拉米学孵蛋(拉米哥哥、雪花姑娘等角色头饰若干)。
☆纸箱。
☆幼兒自制蛋。
益智区:☆卵生动物的图片。
☆蛋的数字配对卡。
☆蛋与蛋生动物的配对游戏卡。
☆卵生和非卵生动物的图片。
☆生蛋和熟蛋数个。
☆玻璃球、木珠子、乒乓球、黄豆等能滚动的物体,筷子和勺子。
这样有目的的预期计划,使教师在区域的指导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师幼的互动实效性增强了。
3.密切家园沟通,促进有效互动
家长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家园总动员》《主题探索调查表》等多种形式进行家园沟通,如在家园沟通区域中,教师张贴了这样的海报: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我们想去探索《蛋》的秘密,希望你们能支持。这样,家长就会和主题、教师、幼儿齐互动,并帮助教师一起收集材料以及活动中运用的废旧材料、半成品材料和复合材料,通过活动达到家园工成长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做个有心人,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使家园的互动更为密切有效。
二、注重观察与指导,是有效师幼互动的关键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
1.观察幼儿需要,了解游戏水平
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域的目标、内容和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如在结构区建构“公共汽车”中,小赫对老师说:“今天我想造一辆公共汽车”。教师说:“好的,这回你的公共汽车要造的牢一点噢,过会儿我来乘你的车,好吗?”小赫连忙点头:(原来在前次游戏中,教师观察到位孩子因作品结构松散而心存遗憾。这次,幼儿提出游戏主题后,教师就以游戏伙伴的身份适时渗透“造得牢一点”的要求,以促使幼儿提高结构技能,获得成功感)“公共汽车”完成了,小赫高兴地跑到了老师面前说:“老师‘汽车造好了,你来乘吗?”教师把“车”放在地毯上摇了摇,说:“这辆车还真牢固呢,太棒了谁和我一起来乘车噢!”小赫十分高兴。
2.积极引导,给予支持肯定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活动环境后,就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相互作用,即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环境、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瞧——问题来了,这个孩子做了几辆单层汽车,可他还想尝试做一辆双层车。老师便引导他换一种材料试试看。怎么样,开窍了吧!再看看这边设计领带的小朋友,别看他能自己绘制领带,但一说起细节问题可没那么认真。领带是要讲对称的,可他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通过教师拿样对比,提示后,这个孩子便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看!这个小朋友还在专心地制作城市路灯,马上要大功告成了,但是少了灯泡,于是她随手用彩色的纸揉了揉,可是还没等粘稳就掉下来了,正在她束手无策时时,老师提醒她,再试试其它材料。最后发现橡皮泥有粘性,用它做灯泡牢固多了。老师为她的意外发现而高兴。再看那边的孩子在设计一些提示标志,一些图案和创意纯属天真的儿童语言,这时孩子们渴望教师对作品的关注,还非常愿意为你解释,当老师认可时,孩子们就会对自己的作品表示满意,并充满自信,这可比课堂提问更难能可贵。因此教师在这里扮演的是引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三、运用科学评价,提升师幼互动的水平
在实践中,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对于发现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有效解决,也是在活动中实现师幼有效互动的重要环节。
1.尊重幼儿的自主与创造
活动中,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样的,老师等着你的新作品”;如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哟,你今天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错,等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而在集体讲评中,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内容可以是幼儿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等)。
2.关注幼儿活动,及时反思
活動中教师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如在《生鸡蛋与熟鸡蛋》的活动中,教师预设了目标:(1)了解生、熟鸡蛋的外形及内部形态的不同。(2)通过实验,找出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活动形式:小组活动。活动准备:生熟鸡蛋若干;小碗人手一个,筷子人手一支。活动中教师进行了认真跟踪观察,活动后进行了反思:首先幼儿对于自己寻找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有些困难,需要在老师的提示下进行。教师要给孩子一个等待探索结果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其次幼儿对于观察生熟鸡蛋的内部结构很感兴趣,乐于自我探索。同时,幼儿对什么是受精卵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卵是怎样受精的问题,在接下来可以引导幼儿对于受精卵及受精过程,进行研究。反思中可以看出:教师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同时,依据幼儿兴趣,产生了新的活动“受精卵”的活动内容。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自主的活动”。
3.对教师的积极跟进,提高指导水平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所创设的环境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我园针对教师在半日活动中所反映的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的组织形式、幼儿的状态等,开展了有目的地自评与他评: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更好地关注过程中的师幼关系,如《教师自评问卷》:
(1)你想到过你的言行就是课程吗?你想到过你的言行就影响着幼儿自信心、探究精神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吗?
(2)为了使幼儿感到安全支持和鼓励。你经常对幼儿微笑、点头、抚摸,与孩子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吗?
(3)在与幼儿说话时你采用什么方式等多种问题,通过研讨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每位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都具有不同的能力和个性,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研讨中进行一定的程度的碰撞、分享,这样的形式对提高老师的教育行为、提升老师的教育理念最有帮助。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幼儿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触发思考、改进与调整,教师要努力为幼儿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操作材料和自主的探索环境,不断改善教育行为,引导幼儿与材料,同伴与教师间形成积极的互动。相信,通过不断研讨、积极努力,定会更好地促进幼儿进步与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