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0-12-23景娥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区域品牌质量安全农产品

景娥

【摘   要】 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是党和国家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总要求,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提出了农产品供给质量的内涵,以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和营销整个供给过程为主线,多角度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最后基于研究现状和我国农业发展现实阐述了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的对策,以期为提升和改善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 农产品;供给质量;质量安全;流通体系;区域品牌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12-0001-06

[Abstract] Improving the supply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for our country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upply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aking the whole supply process of planting, processing, circulation and 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the main line,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many angle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pply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supply quality;safety;circulation system;regional brand

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既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主攻农业供给质量,而供给质量是从供给主体、产品供给、要素供给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系统性概念,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是种植、加工、流通、营销等各个供给环节综合质量的全面提高。本文首先明确了农产品供给质量的内涵;再次基于农产品种植、加工、流通和营销整个供给过程,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最后提出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的有效策略。

1  农产品供给质量的内涵界定

关于农产品的内涵,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指出:“本法所称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将农产品供给定义为:供给主体(包括农民、农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自愿且基于供给能力,提供给市场的农产品,包括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两个方面。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出现了两大结构性矛盾,一是需求结构变化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一是低端供给过多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只有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費者需求结构升级。农产品质量属性可概括为安全、价格、品质、感官四个方面,狭义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是给市场提供具有安全、营养、优质、新鲜等属性的农产品,广义农产品质量则常被分为显性质量和隐性质量两个方面,顾名思义,显性质量即消费者可以感知到的外在质量特征,隐性质量则是不易被发现,需要专门的机构或特殊的检测方式才能甄别的,例如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指标。

本文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 “供给侧”进一步延伸为“供给体系”,选择从满足顾客需求视角提出广义的农产品供给质量,表达为消费者关注的农产品营养、安全、优质等属性形成的供给过程即构成了农产品的供给质量,供给过程包括种植、加工、流通和营销四个环节。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路径即从各属性形成的供给过程逐一寻找解决对策。

2  农产品生产供给环节问题研究

农产品生产质量直接决定其是否能满足消费者购买愿望,通常包括种植和加工两个环节,种植环节更多的研究集中于种子的选择,种植技术的应用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与实施标准等问题,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首要问题,决定是否可以充分满足人类安全以及健康需求。加工环节研究主要围绕农产品加工质量监管,信息技术在生产环节供给质量提升中的实践应用等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农产品生产安全的影响因素,生产质量的追溯及监管等热点问题。

2.1  农产品生产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20世纪90年代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外部性及其信息不对称性是不良供给者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21世纪后,学者们的探讨更加广泛而深入,大多研究成果表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到农产品种植、加工、储藏、销售等诸多环节,尤其流通、加工和种植等环节是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和风险的重点环节 ,主要影响因素有:生态环境,微生物诱发,添加剂的不当使用,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与控制风险,有害有毒化学物的残留,政府与市场双失灵等,而导致发展中国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物理污染与自然产生的毒素,农业化学品、兽药与重金属残留,微生物病原体,人畜共患疾病及转基因等 。在对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方面,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认证,生产加工规范的配套标准,企业对于质量安全监控的技术投入 ,产品检测的覆盖率和准确率,质量安全是否可追溯及追溯体系的应用、质量安全信息的公开度等均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要考虑的因素。

市场的外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这一点学者们已达成共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元化,研究结果集中在种植的生态环境、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不确定风险,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有害有毒农残、添加剂的不当使用、加工过程的不规范等方面。

2.2  农产品生产质量的监管

农产品生产质量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实施监管。内部监管主要促进农户自觉实施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强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意愿;外部监管主要是政府政策和追溯体系的实践。

2.2.1内部监管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如何促进农产品供给主体自觉自愿的实施自我监管。研究表明:农户的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市场的有效需求量,农户收益增加量都会影响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意愿[1-2](童锐等,2019;Ollinger and Moore,2008),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证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成本管理、 顾客需求 、政策管制 、品牌和技术等均对企业质量安全的控制愿望有较强影响,同时,企业对环境保护和消费者健康的重视程度,是促成其发展有机农产品的关键原因(Herath et al.,2007;Jayasinghe-Mudalige and Henson,2007;Cranfield et al.,2010)[3-5],同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通过各类媒体向公众发布,企业为了维护其社会声誉及公众形象,会积极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有所作为。(Banati,2011,Baert et al.2012,Seo et al.2013)[6-8]。

大部分研究结论表明,政府应重点对文化层次不高,收入水平偏低的农户进行培训,主要对农药使用的知识,过量使用的危害,以及农产品认证等相关内容展开讲解,同时,要大力支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在质量安全控制上加大研发投入,并带动其它农业企业提升质量安全监控能力。

2.2.2外部监管  除了依靠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自我约束,政府和消费者的监管角色不可或缺,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热点主要在于如何实施政策管制和追溯平台的实践两个方面。

(1)政策管制。農户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否接受政策管制,主要在于他们对于收益与损失的权衡。目前政府监管职能仍需改进的主要问题在于:农产品相关主体意识淡薄,相关立法进程缓慢;政府对于农产品供给全过程控制不利,多采用事后检测,发现问题惩罚的方式,疏于对生产源头的监管;追踪溯源农产品供给质量的技术水平亟待加强(Imran Khan, Charles Nkufi Tango, Sumaira Miskeen et al.,2016)[9]。学者们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集中在以下方面:持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包括检验检测、质量标准、科技支持、质量认证、法律法规、示范推广、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引入第三方认证促进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农产品微生物进行准确评估(Marijia Dragicevi et al.2014;苏昕,2015)[10-11]。

(2)追溯体系的实践。采用现代化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溯源系统可以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进行更好的掌控,还可对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方进行思想及观念上的引导,推动供应链改革的有效实施。20世纪90年代,欧盟率先引入可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产品供给质量安全的监管。建立可追溯体系要记录产品的原产地、加工过程、运输过程等信息,保证管理环节产生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统一计量标准,并选择匹配的技术。我国于2004年由农业部联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食品溯源系统建设。随后学者们对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展开了研究。

一是基于先进的数据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开发了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国外学者将可读性二维码技术使用于可追溯系统,并建立了原型乳制品行业和木材产品的质量追溯系统,提升了顾客对产品的信任(Laslo  Tarjan et al.,2014;Javier de las Morenas et al.,2014;Shanna Appelhanz et al.,2015)[12-14];胡云峰等(2018)以中宁县枸杞生产为案例,采用了空间分析、数据网格化、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一系列技术和方法,构建了包括宽度、深度和精确度三个维度的食品可追溯体系;杨磊等(2018)采用安卓系统的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实现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标签的读写,实现了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 Service,LBS)的物流定位和轨迹跟踪。

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角度,学者们对追溯体系与供应链的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Chebolu-Subramanian 和 Gaukler (2015)基于供应链模型讨论了番茄受污染案例的可追溯性[15];部分学者基于物联网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覆盖供应链管理全链条,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数据采集、处理的可追溯平台,降低了跟踪监测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的追溯效率[16,17];黄红星等(2017)以广东省为例,提出由于生产主体分散、产品包装规格零散、技术和标准不完善、产业应用基础薄弱、相关部门政策不统一等追溯体系完善问题,提议跨区域、跨部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荆会云(2019)提出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导,没有良好的应用推广环境,技术研究力度缺乏等问题,提出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扩展应用规模,加快示范推广等措施。

可见,建设并应用先进的追溯体系是农产品供给质量安全实现的有效途径,从供给过程的关键环节,降低各风险因素的影响,加强责任制度和信用制度建设,才能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问题。监管主体是政府,监管重点是生产者,监管主要的配合力量是消费者。

3  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 “供给侧”进一步延伸为“供给体系”,有学者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供应链管理全过程实施,其中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作为生產端与消费端的重要连接不可忽视。

3.1  农产品物流配送相关问题研究

国内学者近年来对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的研究视角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思想,研究的热点是冷链物流和绿色物流,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多目标优化、时间窗和遗传算法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物流模式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物流链条过长,物流设施落后、物流信息化建设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农村公路里程、农用运输车、产品定价、仓储总费用、运输总费用、销售数量、滞销数量、总批发量、订单反应时间及损耗数量等因素对农产品物流效率影响明显,基于此,学者窦宇等(2017)给出优化农产品物流法律体系,革新农产品物流供给结构和基于供应链整合农产品物流资源等优化策略;黄福华等(2017)从物流规模、物流损耗、物流费用和物流滞销四个方面构建了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政府规制、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汪旭晖等(2016)认为农产品运输过程的损耗率过高可通过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解决,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储藏、运输、分销、零售始终处于低温控制环境才能减少损耗,确保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并从政府、加工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提出了物联网架构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路径。

3.2  农产品流通渠道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展开研究。马丽荣(2017)以甘肃特色农产品为实证分析对象,发现流通中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其目前的物流格局,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过大,附加值较低;交易方式单一,批发集贸市场仍然是主要载体;商贩运销作为流通主体较集中等问题依然存在;潘卫红(2016)提出农产品从产地到达消费者手中经历的中间环节过多,不仅造成流通成本上升,还会带来农产品腐烂损坏,以及顾客的需求信息不能很快传递给生产者,导致产品的积压或者断档,给农民收入带来损失等问题。此外,中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仅仅停留在交易所层面,在信息服务、结算服务、分级分类整理包装、质量检验等功能上有所缺失。

北美目前主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可归纳为“超市一体化平台—消费者”、“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和“农场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三种点对点的营销模式(OLSEN K Z,2015)[18],主要优点是环节少,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适于解决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易损性等特点带来的流通矛盾。因此,国内学者近年来热衷于研究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流通模式的变革问题。张新洁(2018)以云南特色农产品发展电子商务为例,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发展水平受限,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匮乏等问题;曾亿武等(2016)通过多案例分析农产品淘宝村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农产品淘宝村形成因素理论框架; 韩喜艳等( 2019)认为全产业链模式能够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可以此思路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整体框架[19]。

学者们的研究方法、范围以及视角越来越多元化,主要从流通主体、流通载体、流通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结论。例如合作社应作为农产品流通的组织主体,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投资结构,进一步增加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投入和引导,应继续支持天猫、京东、淘宝等大型电商平台将农产品板块作为平台的主体战略,更好的利用平台的集聚优势和配送体系完成对农业产业链的整合等。

综上所述,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优化问题已成为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的关键点,学者们的研究也更注重于解决农业流通实践以及流通理论创新等问题,研究方向更加集中到农业合作社建设、电商平台整合农业资源以及智能物流、绿色物流发展等领域,为今后更好的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全面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提升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4  农产品营销问题研究

2019年2月,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6部委制定的《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到,准确把握质量兴农的科学内涵,实施从种植、加工到流通、营销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尤其应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等薄弱环节。本文关于农产品营销质量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品牌建设和顾客感知两个方面。

4.1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研究

学者们不断应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探讨农产品区域品牌问题。 郭璐等(2019)基于农产品成分的实证分析,证实成分品牌联合中存在来源地效应,但对农产品评价起到关键作用的并不是总体的来源地形象评价,而是与该类农产品密切相关的、消费者关注的一些要素评价[20];周小梅等(2017)基于浙江省丽水区域品牌案例研究,得出区域声誉溢价效应具有激励农户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功能,而政府管制缺位、低效率弱化了区域声誉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激励作用;范力勇(2018)以河北省为例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问题,发现政府推动力度不强,企业参与度较低、产业支撑不够、行业管理缺失、产业价值链较短等问题较为突出;王丽丽等(2017)探讨日本、法国、美国、荷兰等国家农产品品牌培育做法,总结国外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主要是从提升组织的专业化程度,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产品的分级、认证以及强大的流通体系建设、高新技术的应用、多元化主体发挥作用等方面实现;部分学者还对山东、河南、陕西、福建等农业大省结合区域品牌建设实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提出积极落实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品牌调控与扶持力度,健全农产品区域品牌行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等对策建议。

參考文献:

[1] 童 锐,王永强. 产品基地认证促进农户农药安全使用了               吗?——基于陕西省苹果种植户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                济.2019(11):112-116.

[2] Ollinger, M. and Moore, D. L. The Economic Forces Driving              Food Safety Quality in Meat and Poutry [J]. Review of Agri                  cultral Economics. 2008(30): 289-310.

[3] Herath,D. Hassan,Z. and Henson,S. Adoption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Controls: Do Firm Characteristics Matter?Evidence         from the Canadian Food Processing Sector[J]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ral Economics.2007(55): 299-314.

[4] Jayasinghe-Mudalige,U. and Henson, S. Identifying Economic         Incentives for Canadian Red Meat and Poultry Processing En             terprises to Adopt Enhanced Food Safety Controls[J]. Food Con          trol. 2007(18): 1363-1371.

[5] Cranfield,J. Henson,S. and Holliday,J. The Motives, Benefits          and Problems of Conversion to Organic Production[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10(27): 291-306.

[6] Banati,D. Consumer Response to Food Scandals and Scare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2): 56-60.

[7] Baert,K. Huffel,X. V. Jacxsens,L. Berkvens,D. Diricks,H.             Huyghebaert,A. and Uyttendaele,M.  Measuring the Perceived         Pressure and Stakeholders' Response ,That May Impact the Sta         tus of the Safety of the Food Chain in Belgium[J]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2(48): 257-264.

[8] Seo,S. Jang,S. Miao, L. Almaza,B. and Behnke,C.  The Impact     of Food Safety Events on the Value of  Food-related Firms: An         Event Study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3(33): 153-165.

[9] Imran  Khan,  Charles  Nkufi  Tango,  Sumaira  Miskeen  et.al.          Hurdle technology:  A novel  approach  for  enhanced  food  qual       ity  and  safety -A  review[J].  Food Control,2017(73):1426-             1444.

[10] Marijia Dragicevi,Meri Klaic,Anamarijia Pisarovic. Implemen         tation of Business Excellence  Models-the Path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Touristic  Prod           uct[J].  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4(15):1192-               1196 .

[11] 蘇 昕,刘昊龙. 农户与企业合作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演化           博弈仿真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5(11):112-122.

[12] Laslo Tarjan,Ivana-enk,Srdjan Tegeltija etc. A readability               analysis for QR code application in a traceability system[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4(109):1-11.

[13] Javier de las  Morenas,Andrés  García, Jesús  Blanco.                Prototype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the dairy industry[J]. Comput          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4(101):34-41.

[14] Shanna  Appelhanz ,Victoria-Sophie  Osburg,Waldemar Topo          rowski  etc.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capturing,processing and             providing consumer p-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wood prod              ucts: system solution and its economic feasibilit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0.

[15] Chebolu-Subramanian V, Gaukler G M. Product contaminatio           nin a multi-stage food supply chai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          erational Research. 2015(1): 164-175.

[16] JIANG L H,SUN K Q. Research on security traceability plat              for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C]//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Com-puter and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2017 :146-150.

[17] COR V ,SJAAK W, BEDIR T. Internet of Things in agricul-               ture[J]. CAB Reviews, 2016(7) :58-63.

[18] OLSEN K Z. Web site usability,design,and performancemet             ric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5( 4) :166-170.

[19] 韩喜艳,高志峰,刘 伟.全产业链模式促进农产品流通的作          用机理: 理论模型与案例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 2019(4):           55-70.

[20] 郭 璐,张怡文. 成分品牌联合中农产品来源地效应实证检           验[J]. 商业经济研究,2019(3):123-126.

[21] 林青龙,史 敏,宋克彬.韩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大豆为原料制          成豆腐的支付意愿研究[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6,38(01),         69-74.

(编辑:李丹)

猜你喜欢

区域品牌质量安全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分析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