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0-12-23陈燕红

新一代 2020年1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陈燕红

摘 要: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需要以学生的学情作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其中,让学生们实现知识内容掌握与态度方法提升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其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呢?

深化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就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新教材、新体例、新思路,教师应当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结合课程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把握好每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七年级上册8.2 《敬畏生命》依据相关内容,教学目标可以定为: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生命。其中核心素养目标是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引领,增强学生核心素养

(一)打造情景课堂,吸引学生参与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情景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构建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味、感悟知识,并以此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一定的情景条件下,通过教师的引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从而最终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在讲七年级上册7.2《爱在家人间》时,我播放了MV《時间都去哪儿了》,全场同学都深有感触,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一下子涌现出来了,有很多同学都哭了。生活中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幕都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言语,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子女该怎样回报父母,学生们都心中有数,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特定的情景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生成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把知识不断内化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问题对话引领 提升核心素养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方法上的点拨,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内在的互动,情感的流动。积极有效的对话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新的教学理念呼唤的是对话的课堂、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问题对话引领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开放式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能在课堂答辩中弄清问题,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例如:在讨论网络热议的“见死不救”这个问题时,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辩论活动。教师引导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以及可能导致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更为具体、深入的了解与认识。通过问题对话,让学生开始意识到“见死不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涉及伤者的伤势与扶助者的热心,还涉及社会诚信、医疗保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问题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与思想观念,从而使自身核心素养得到不断地培养与提高。

(三)丰富教学活动,激发课堂活力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丰富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交流性学习、操作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及体验性学习等等,促使学生能够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四)回归现实生活,拓展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现实生活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八年级上册10.1《关心国家发展》这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中美贸易战”的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时政“中美贸易战”。教师再对中美贸易战中的加征关税行为进行解读,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征关税对国家层面的影响,而且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征关税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学生认为,两国的贸易战会两败俱伤,中国有损失,美国也有损失;有学生认为,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产业链、供给链之中。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会产生“蝴蝶效应”;有学生则认为,对美国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会导致国内部分产品涨价;甚至还有学生联系当下的“孟晚舟事件”,发表关于对世界贸易的见解。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广阔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大事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并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三、学科整合,升华学生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价值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更为开阔、灵活的资源观,这对教师在教材资源把握、识别、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素养要求。面对教材,教师需要有分析、把握和审视的能力,能够基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呈现的理解和反思,从多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发掘课程资源。同时,在生活事件、图片、材料、学生主体经验等还未成为课程资源时,教师应当能够决策和识别其中蕴含的不同价值,去除低俗化、过度娱乐化、形式化的生活材料。学科整合不是各要素的疊加,而是注入“主体精神”的合金,应该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例如,在讲九年级下册7.2《走向未来》时,可以加入思考题:怎样提升一个杯子的价值?如何向和尚推销梳子?同时还可以设计故事续写和诗朗诵环节。最后还可以以一首歌曲《终身学习》来结束本课。这样,整节课充满了人文与科学气息,音乐的味道也异常浓厚。让学生愿意在这样一个美好且快乐的课堂中去品尝人文、科学、音乐和人生的味道。这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的课才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在课后或者踏出校门依旧有可以带得走的东西。

四、改变学习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现在的学习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评价,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必然要以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为保障。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数据的科学分析,使得评价更具及时性、系统性和延展性。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终端智能服务,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由单纯考查学习成绩转为对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评价,突破学习评价单一量化的瓶颈,运用综合评价系统,建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从今天开始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贯穿于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体验性、实践性的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感悟。我们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玉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李雪.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现代交际,2018(20):106.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