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范式学习到快乐体验、激情创造

2020-12-23张兆年

学周刊 2020年35期

张兆年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学生具备用信息化手段搜集、检索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由传统的范式学习、知识传授型向快乐体验、激情创造的能力培养型转变。

关键词:学习方式的变革;范式学习;快乐体验、激情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1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93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出现新的变化。首先是基于学习无用论观念上对正规学校教育价值的质疑不断增多。与城市相比较,农村越来越缺乏吸引优质师资的能力,无论是交通、医疗、卫生和子女教育来看,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年加大,客观上导致农村优质师资力量匮乏。同时,由于很多外出务工的家长为了省心,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书本上的东西枯燥难学,家长和学生没有有效地沟通,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困难以至于想辍学,而这些问题却最终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其次是新媒体和其他学习工具的涌现。互联网、直播平台、手机和iPad的广泛应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又能让农村学生不局限于田野、鸟雀、小麦和稻谷。但同时伴随着大量的信息涌入农村学生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时,必然会造成学生认知和行为中的无序,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学生就会一下子超过承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新的教育现状让传统的学习方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社会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学生,同样需要和城市学生共享最新、最优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才能平衡教育的地域性差异。如何让农村中小学教育与现代教育接轨,提高学生求知欲,拓宽学生视野,获得学习信心,已成为现代农村教育的迫切要求。

陈旭《“三个驱动”让学习方式变革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一文中提出的“三个驱动”对改变这种现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让信息技术驱动”抓住了时代的特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问题驱动学生思维发展”抓住了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让小组合作驱动自主探究性学习”抓住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核心。信息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学生具备用信息化手段搜集、检索知识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由传统的范式学习、知识传授型向快乐体验、激情创造的能力培养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其自身的原因,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发展、新传媒手段与教学技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学习方式自我进化的要求;同时它也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要求;它还是提高学生学习绩效,实现知识传承的要求。

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变革,是综合政策、教师、学生和情感體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变革,变革尤其需理清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理论层面。新媒体等新的教育技术介入后农村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学生,需要和城市学生共享最新、最优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达到教与学的更有效的互动。这种变革不仅需要观念的变革还需要政策的支持,甚至基于农村薄弱的基础现状应该有适当的政策层面的倾斜和照顾。其次是教师层面。教师主动学习利用新的教育技术,改变现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扮演好学习方式的引领者、学习质量的促进者和学习生活的陪伴者角色。真正实现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再次是学生层面。从学生层面来看,依靠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由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由教师控制转变为学生自主控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养成学生终身学习习惯为目标。最后是情感体验层面。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置身于真实情感的体验与碰撞之中,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

实现从范式学习到快乐体验、激情创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主控制学习

埃隆马斯克认为学习应遵循物理“第一性原理”。其实就是知道这个学科最根本的本质是什么。数学是对数、量变化规律的总结,一加一和十加十的变化规律也保持一致。但是从量变到质变,加法规律到乘法规律的变化,就需要特别强调了。一个领域那些变量的变化规律都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各个规律之间的改变也是有关联的,所以学习就需要系统性地去了解,最根本的是从本质中去了解和把控。

这种把控通常需要“自我驱动”力。正常状况下,人的第一层驱动力是解决生理需求而存在的,包括吃、喝、拉、撒之类的,也是最低级的驱动力,被认为是原始驱动力。第二层驱动力是通过外在奖励实现:考试分数、荣誉、钱、周围人认可度和KPI等。俗称胡萝卜大棒规则,做好了奖励,做不好受惩罚。这也是一种比较低级的驱动力,持续时间久了就产生疲惫感。第三种是来自内在的驱动力,一旦找到了这种驱动力,行为本身就是奖励而不是代价。通常那些最优秀的人,并不看重这些外部奖励,他们的驱动力来自内心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引导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并最终获得了丰厚的外部奖励。就行为的迁移过程而言,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为目标,让学生能自我把控学习,在学习中去体验创造的快感,能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

二、小组协同参与学习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是国务院提出的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之一,小组协同参与学习在这个指导下变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股热潮的洪流中,由于存在着对小组协同参与学习的误解和实际操作中的错漏,导致小组协同参与学习的实际效率很低。因此上,如何高效地开展小组协同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就显得尤为紧迫了。

小组协同参与学习注重课堂教学实效。它建立的基础是成员间的依赖关系而不是成员间的搭便车关系,操作中强调责任到人。小组协同参与学习首先表现为目标上的互相依赖。在活动前就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只是总目标的一部分,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最终完成整个小组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其次表现为资源上的互相依赖。让学生认识到他所占有的只是小部分材料,只有他们共享资源才能实现小组的成功。再次,是成果奖励上的互相依赖。获取的成果性奖励优先要考虑团队,然后才是个人,每个人都必须明白,只有为团队的成功贡献了力量才能得到最终的奖励。最后,是小组成员在角色上的互相依赖关系。每一个成员在团队中承当的角色都将不同,并且角色间要形成互补,而不是相似或类同。

小组协同参与学习分组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分组规模要控制在三、四人为宜。学习小组的规模越小,每一个团队成员的责任就越明显。据笔者所在课题团队教学实践经验反馈,三人小组和四人小组学习实效最高,二人小组有时候无法展开讨论,五人以上團队经常莫衷一是,无法得出有效的结论,反而是三人组或四人组效率最高。其次是成果汇报要随机抽取,随机让小组成员汇报所在小组的成果,不能固定汇报成员,避免个别学生浑水摸鱼,用随机汇报的方式去调动小组成员,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是为团队而努力。最后还要注重观察与记录。准确地记录各个团队成员对所在小组的贡献,通过数据展示小组成员的活跃程度,作为以后分组依据,避免将小组活跃度不高的成员分到一起,影响学习进度。

三、情景化学习

情景化学习是美国加州大学让·莱夫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共同提出,认为“学习活动是一种基于背景、始于情境和成于情境的人际互动行为”。其目的是让学习者运用真实情境中的事物,提升他对这个情境的把握,方便其利用这一环境进行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情景创设、多媒体呈现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中小学英语、语文等学科教学活动,指导实践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观念的转变,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的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情境化学习通常要具备以下三项基本条件:首先,必须拥有一个富有激情、勇敢创造、责任当担的团队,并且团队成员对团队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其次,团队成员的学习评价活动应由团队的全体成员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用刻板单一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去衡量,并且所有的团队成员都对综合评价结果有知情权。最后,团队可以通过协商约定的方式去组织并发展他们成员,共同商讨制定活动规则,推选建立领导体系,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自己与团队是一个整体。

四、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些活动必须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在一种隐喻的环境中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和反思,从而达到类似模拟的效果。从形式来看类似于模拟,但又不是完全的模拟,它通常会用一种隐喻的方式去表现现实。教学实践中常常采用开展英语角、情景剧和电影配音等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求知欲,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信,影响学生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其优点在于运用的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参与性高,有趣味性;从价值传递上看也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并且学习的结果也是可预测的。

体验式学习必须要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学习方式首先要注重知识性,学习活动必须要有知识性的东西得到传递,不能浮于形式;其次理论要联系实际,通过自身的参与让理论性的东西指导应用到实践;再次要有正向的转移,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让结果的改善能够被清楚地看到;最后在情感投入上,参与者必须自己愿意去改变,并且投入进来。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资源共享的优势,紧跟新课改步伐,顺应信息化时代下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夏青峰.学习方式变革重在改变学生思维方式[J].人民教育,2017(6).

[2]陈旭.“三个驱动”让学习方式变革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J].人民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