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0-12-23任翔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高校

[摘 要]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观念的内涵与特点入手,阐述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功能,分析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必要性,提出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任翔茹(1996—),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3[收稿日期] 2020-08-20

引 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是学生必修课程,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明确正确“三观”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但是,伴随社会发展以及西方各种思想冲击,高校学生缺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情,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而机械化记忆理论知识,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效果难以有效提升。大学生自身欠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学习渐渐产生淡漠的态度[1]。针对该现状,近些年多数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维度展开探究,获得一定成绩,努力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观念的内涵与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观念内涵

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观念内涵,学术界并未给予明确与权威的概念界定,即针对其内涵亦尚未生成统一化认知。恰恰是因为其内涵界定较为模糊,促使多数研究人员并未针对此概念进行阐释与界定就将其视作成熟概念进行广泛运用,但是可以明确的是,马克思哲学育人观念是教育观念的主要构成内容,两者有着紧密关联,是哲学领域教育者将教育观念转移到高校马克思哲学教育当中生成的,其并非单一化与独立化的理论概念。具体而言,马克思哲学育人观念是教育者在我国高等院校哲学教学实践当中历经长时间理性思考,生成的有关马克思哲学课程教育的理想追求、思想理念与精神向往,更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应然的主观要求及理性认知,此中有关马克思主义教育应然的理性判断,融入了教育者对于哲学教育的具体价值倾向或者价值取向。并且,其并非短时间内便可生成,而是教育者历经长时间知识与经验累积,即对于哲学教育实质、功能、目标与如何实施马克思哲学教育等诸多问题的持续思考、总结。简而言之,是教育者以此为基准而进行深度思考的必然产物。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观念亦决定了该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观念特点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观念有着时代性特点。社会历史始终在不断演进与发展,任何事物均会伴随时代迁移而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观念亦会伴随时代迁移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而更加有效的引导教育者进行哲学教育实践工作。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弘扬其与时俱进的优秀时代品质,始终与现实维持密切关联,以持续发展的时代现实为基准,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群众现实生活实践的需求。而马克思哲学育人观念更是当下哲学教育真是状况的有效映射,按照现如今哲学教育观念可明确当时哲学教育状态。并且,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观念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累积,这势必会烙上时代印记。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观念有着辩证性特点。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反思批判特点标志着其不但面向外部世界实施反思批判,而且亦针对自身展开反思批判,尽管其被认定为科学的哲学与科学的理论,但是其并未忽略对自身进行批判与反思的重要性,基于这一维度而言,这一反思批判切实呈现出马克思哲学所具备的辩证性特点。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育人功能

(一)世界观培育功能

世界观是社会群体对于世界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其主要在于解决世界是什么的根本问题,而哲学是系统化与理论化的世界观[2]。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正确世界观。在15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西方哲学体系当中,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发展至1800年后,在实践过程中均显露出明显弊端,从而逐渐走向消亡。马克思哲学在批判传承了传统哲学体系中正确与合理内容的基础上,以科学、合理的实践观为基准将辩证法与唯物论所蕴藏的思想充分融合,论述世界发展客观规律与变化过程。所以,马克思哲学不但及解决了以往社会群众对于社会历史当中人性、神性问题的困惑,而且又以科学视角论述历史发展规律及本质,其中还涵盖人类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存在的诸多辩证统一关系论述。高校马克思哲学教育利用科学理论培育大学生,引导其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基准,基于实际状况,遵循客观规律与科学,通过科学世界观解析现实问题。由此可见,马克思哲学教育是科学化的世界观,而世界观培育作为马克思哲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功能,在当代学生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價值观培育功能

价值观并非天生的,而是在人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逐渐获得的,更是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成果。高校教育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国内高等院校马克思哲学教育旨在培育大学生们基于发现自然规律、社会生活方式、自身问题至明确人生目标,并为其不断奋斗与努力。但是,即便具有一致的生活方式与外在条件,亦会由于自身事物认知思维不同导致价值观念形成差异。因此,价值存在一定主观能动性,每名学生均具备特殊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在接受教师所讲知识内容时,更会以所学内容为基准反省自我,并进行改正,这就隶属价值观念的核心思想,其对学生生活方式选择有着引导作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培养作为国家与社会长足发展的核心所在,在社会生活当中学生按照自身生活经验生成相应价值观念,其教育可使学生团结,让生活趋于稳定,使国家繁荣发展。价值观培养旨在让学生建立科学价值观,其消解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不稳定性因素,亦使民族历史文化获得传承与弘扬,并不断加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每个国家与地区均应生成统一化的价值观与政治思想,如此一来便可使社会群众在生活中更为融洽。而大学生身为社会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承担着推动国家发展与振兴民族企业的历史使命及社会责任,是民族复兴梦的主要执行者与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亦是科学经济产业的开拓者[3]。因此,对大学生而言,学习马克思哲学思想与知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马克思教育有着价值观培养功能,经过丰富价值观相关知识的深度学习,使学生们坚定理想,不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唯有如此国家经济才可平稳发展,科学技术才可不断革新。

(三)健全人格塑造功能

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利用知识传授与精神培养,对现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展开培育,从而培育出乐于挑战、积极乐观以及用于创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理论知识传授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引导实践,客观而言,理论内容的生成是以实践为基准,是基于客观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方式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明确实事求是理论内涵,指导学生将理论融入实践。另外,在对文化进行解读与批判过程中,坚定马克思哲学理论,可使大学生明辨科学和迷信,掌握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的关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并肯定各自观念和见解,了解先进文化精髓之处。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必要性

(一)有助于立足社会实践,重视现实生活需求

现阶段,国内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层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将哲学教育和政治教育置于相同地位,导致学生们被固化的教条桎梏,缺失了创造力与积极性。将哲学教育视作知识进行传授,背离了哲学本性,产生教条主义;在哲学教育中过于注重功利化,强调专业化与知识教育,将培育学生们谋生技能视作教育主导理念,导致学生们失去呈现自身特殊性的机会。所以,马克思哲学教育应以学生们为着眼点,密切融合社会实际,重视现实生活需求。而顺应哲学教育的育人观念亦应注意现实生活,密切关注现实问题等所有与现实有关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知与改变现实,深刻理解与提升生活。唯有哲学育人观念驻足于社会实践,重视现实生活需求,教育工作者才会密切关注现实与社会热点问题,并融合这些问题和热点引导学生们正确应用哲学思维进行分析与总结,进而使学生们深刻感知马克思哲学的特殊魅力。改革国内高等院校马克思哲学教育可实现其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视大学生群体现实生活需要的目标,并且还可引导学生从实践出发分析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推动学生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育人目标。

(二)有助于突出人文关怀,重视全面发展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归属“人学”,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哲学教育者应明确认知马克思哲学核心论域涵盖:人的价值、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方式等一系列问题[4]。然而,马克思哲学呈现出的人文精神极易被忽略,多数教育者将其视为单一的科学理论,甚至将其视作阶级斗争工具。所以,在“人学”的基础上,在现阶段以人为本社会环境下,高校马克思哲学育人功能亦被界定为人文教育,或人性教育,而非脱离人的科学学科,亦不是政治理念宣传工具。因此,如何彰显马克思哲学教育所具备的人文关怀作用,答案不外乎摒弃世俗偏见,切实融入人的社会现实生活,充分关注生活世界、生命存在、价值建构以及生存境遇,重视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将现实的人引进理论讨论范畴中,深刻探索人的生存、生活问题。唯有如此,才可突出马克思哲学教育人文关怀。所以,为突出人文关怀,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育者必须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教学改革。

(三)有助于提倡怀疑精神,重视反思批判需要

在高校哲学教育活动中强调怀疑精神,重视批判和反思能力培育,能够推动学生其他学科知识学习与对理论内容的追究、反思,进而对于哲学问题展开系统化批判,提升学生们分析能力与哲学修养。与此相顺应的马克思哲学教育亦应倡导怀疑精神,重视反思和批判,因为反思批判意识可使学生们学会深入探究与质疑。马克思哲学所具备的批判性并非完全否定,亦非对所有事物的怀疑,而是对其进行合理反思与合理怀疑。在相对滞后的哲学育人观念导向下,高校马克思哲学从业教师通常仅重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内容的讲授,忽略学生主体性,也没有把马克思哲学批判、反思精神融入哲学教育中,对于培育学生们反思批判思维与能力缺乏重视度。所以,对高校马克思哲学教育实施教学改革,可满足新时期哲学教育倡导怀疑精神,重视反思批判的需要。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路径

(一)提高对问题的重视程度

我国高校以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层面,过于重视对于结论内容的讲解,针对社会现实当中和马克思哲学存在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问题缺乏重视程度,导致马克思哲学教育逐渐朝向教条教学方向发展[5]。高等院校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教材文本众多,因多数教材均是以苏联马克思哲学内容翻译为主,教材本文并未融合现如今时代迁移与社会发展所生成的新理论、新知识,导致教材文本中并没有清晰地呈现出社会现实问题。以时代发展视角来看,问题不但是社会现实现象的集中表现,而且这亦代表着时代发展心声与愿望。大學生在课堂中所学的你内容并非马克思哲学思想或者理论的创新发展,以及面对社会问题快速解决的意义,而是对马克思哲学固有理论内容的学习,这致使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明确马克思哲学内涵与前沿思想,进而对马克思哲学知识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在改革创新高校马克思哲学教育时,教师应强化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并对教材文本实施优化整合,把马克思哲学教育的思想维度不断提高,同时又针对性的强化马克思哲学教育广度及深度,深化教材文本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关联。

(二)丰富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从本质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直面现实的社会问题,并对于现实生活加以思考。社会群体或许应幸福、愉悦的生活在社会中,但是受资本主义等西方国家思想统治与侵蚀,令原本幸福、愉悦的生活遭受破坏,同时生活的世界亦发生明显变化。这时,针对高校马克思哲学进行深度探讨与研究,便可及时探寻人类解放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与主题便是解放人类。然而,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过于注重运动规律,以所有物质均在持续发生运动为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工作,进而致使教育过程难以呈现出马克思哲学内在主题与核心。基于此,高校应丰富马克思哲学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化教育内容,针对传统文物主义内容实施教学改革工作。经过引导大学生面向现实生活中自由、价值、解放、资本、公正、异化与正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度探讨与学习,可最大程度深化马克思哲学教育、大学生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联系。

(三)培育大学生批判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较强的批判性与革命性特征,导致其在社会发展的每一时期均可发挥应有价值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批判唯物主义思想,这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唯有如此才可树立的批判性世界观。这意味着,马克思哲学亦是在伴随时代推移与发展随之改变,并不断进行创新性建设,同时在建设进程中遵循理论批判、自我批判以及实践批判的原则。马克思哲学在自我批判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开放性,是具备科学性特点的理论批判,更具备现实性与革命性的实践批判。这些固有属性使得马克思哲学教育并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当前社会实践的主要导向。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之所以渐渐变为教条的教学,本质原因在于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并未实现对大学生群体批判反思意识的培育。僵化的逻辑思维模式在较大限度上约束了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哲学思维提高与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强化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唯有如此才可让学生们在深度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过程中,渐渐树立健全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可有效培育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进而使其运用马克思哲学有效处理现实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改工作将会随着时代迁移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这亦是马克思哲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小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创新论的时代价值研究[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新时代奠基 国体法治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8:5.

[2]冯秋婷,苏敬装,路也,胥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大众的哲学—杨春贵同志访谈录[A]哲学与中国(2016年春季号)[C].2017:11.

[3]易显飞.在比较研究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评蒋晓东《“改变世界”的不同向度:马克思实践观与杜威行动观比较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4):69-74.

[4]王元珍.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7):266-269.

[5]李德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35):11-12.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ra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Marxist philosophy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gui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is study starts with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arxist philosophy to explain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Marxist philosophy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rxist philosophy; 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