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多样化教学初探
2020-12-23王丹
王丹
摘 要: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生要依据已有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再创造。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把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来,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可以是生活中具体模型的情景、与数学文化相关联的情景、有代表性事件的情景,让学生不再单纯地接受知识的输入,不再漫无目的进行数学学习,不再受分数的驱使成为分数的奴隶,学生应该真正在学习中动起来、活起来,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景;生活化;多样化教学模式;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37-0022-02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数学课程应致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适应未来发展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其他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目前多数地方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脱离生活,远离实际的。教师对课本的解读仍然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这也让我们的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能对答如流,但问题一旦变化一种模式提出,他们就不知该如何解答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似乎都走向了瓶颈。如何打破瓶颈,寻找新的突破口呢?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从自己已形成的生活经验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可以把新问题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相互联系,进而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以此为基本理念,我提出了教师应注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以情景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创设的课堂教学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越紧密,学生就越容易接纳。因此,教师要挖掘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的最佳联结点,架起桥梁,使它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之中。例如,教授相遇问题时,我将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鼓掌”引入课堂。刚上课时,我问他们,我们用什么方式表示对人们的欢迎。他们齐声说,鼓掌。我接着又追问,鼓掌时两手应该怎样放,两只手应该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简称两地。然后两只手分别向什么方向运动?(左手向右运动,右手向左运动)这种运动叫什么运动?谁能用一个词来表达?这时我再规范语言,这种运动叫相向运动,请同学们再次演示相向运动。然后我再示范几个鼓掌的动作,让学生观察我这样鼓掌对不对?从而引出“同时”和“相遇”两个概念。通过把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鼓掌”这一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同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再比如,教授平均分问题时,我在课堂上收集了学生的8支铅笔,然后我问学生:“老师这里有8支铅笔,想分给两个同学,应该怎么分? ”学生回答:“一人多些,一人少些。”“一人2支,一人6支。”“每人4支”,等等,然后我又说:“老师让你们帮着分铅笔,就要分得公平,要分得公平应该怎样分呢?”学生很容易想到要每人分得同样多——平均分。接着,我又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动物们分食物。这两个问题情景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当我们创设的问题情景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接近,学生就越容易接受,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数学,既能够增强情景的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摒弃生硬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以往生硬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而目前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考个优异的成绩,而有些教 师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性、趣味性、现实性,使数学失去了本身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例如,在教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观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视频,给他们讲杨利伟叔叔的故事,告诉他们为了这次看似轻松的太空之旅,中国第一代宇航员整整准备了5年,顿时,他们对宇航员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我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同时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接着,我又说:“这5年中,宇航员要进行许多挑战人体极限的训练,平衡能力的训练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上课的热情高涨,都想体验一下宇航员们进行的极限训练。在我的指导下,他们首先做了“平衡能力测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表—制作统计图”。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方法。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学习推进到衍生知识的原发地带,使知识的生长具有更为扎实的基础。
三、抛弃刻板的练习题形式,架设“活”用的桥梁
数学练习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教学素材可以加强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是实实在在的,同时又可以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又鞏固新的知识,使数学学习变得有意义、有趣味,又具有挑战性。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知识时,为了让这节课更具趣味性,我把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萝卜作为本节课的教具,把萝卜切一刀,问问学生看到了什么?(一个面)再切一刀又可以看到什么?(两个面、一条棱)再切一刀又出现了什么?(三个面、一个顶点、三条棱),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认识了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在教学圆柱体积时,我更是把萝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由于萝卜去头去尾后的形状和圆柱体最为接近,授课时我先让学生把上底(萝卜的上表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的扇形,然后沿线切开,注意不要切断,最后拼在一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后,自己总结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我还通过课堂延伸、写数学日记、制作数学小卡片、自制统计图、画情景图、对生活问题思考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用于课堂与生活之间。
四、根植数学文化,深化数学教学
新课程教学理念赋予数学新的使命,数学不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更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呢? 我带领学生一起做不同的趣味纸环,制作莫比乌斯带,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等环节发现莫比乌斯带的特征,体会无限循环。我们将莫比乌斯带沿中线剪开,又可以得到一个大纸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还会让他们沿着三等分线剪开试试,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一个看似简单的纸环竟如此神奇,告诉学生过山车、工厂传送带、打印机的色带等都是采用了莫比乌斯原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用一张纸剪成一个大环,尝试不用胶水如何变成两个相扣的环,在趣味纸环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索的求索精神。
五、注重数学知识本身,切勿生搬硬套“生活化”
我们在力求生活化的同时,也要防止极端的做法——课堂上一味强调数学的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本身形式化、抽象化等学科特点,这与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分强调生活化而淡化了数学化,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包括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环节以及由类比、迁移等思维品质带来的直觉思维。数学课应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因此,在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要认真思考,合理地使用生活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切实有效的方法,这样才更利于数学化的实现。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实施生活化教学,为学生架设一座“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数学的教学。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務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乐平.生活中的数学[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 丹(1983— ),女,山东德州人,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