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的有效朗读教学活动开展
2020-12-23王海燕
王海燕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朗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让学生通过朗读认识更多的生字,对语文的认识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把握朗读中学生的情感,要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内涵,让情感自然地流淌出来。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带着兴趣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活动逐渐体会到认识更多的生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巩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学习;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73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朗读。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的方法,通过朗读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功,认识了更多的生字,也能够通过朗读,更好地揣摩文章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累朗读的经验,每天都进行朗读,还要让他们把握住朗读的关键和精髓,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说,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地进行朗读。当然,教师给学生做朗读的示范,是进行朗读教学的第一个步骤。要让小学生逐渐在朗读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并且在文化方面得到熏陶,让朗读活动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构成。
在不同的年级,语文的朗读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等进行系统的设计,让朗读活动更加科学地开展。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朗读的价值,并且督促小学生每天都进行朗读,逐渐养成朗读的习惯,让他们从抑扬顿挫的朗读当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逐渐增加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分析
我国自古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朗读,但是从近些年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从思想上降低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学生自觉进行朗读和阅读的行为也越来越少。为了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语文,在语文的世界里获得更多的经验,教师还需要借助朗读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的增强。
朗读活动可以用在很多内容的学习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完成预习的任务,通过朗读将那些不认识的字词问题进行解决。而且通过朗读进行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快地跟上教师教学的节奏,能够提前对教学的内容有所了解。除此之外,朗读也可以用在复习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完成课文的熟悉,甚至背诵。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下需要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学习效果会欠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朗读和学习之间的连接思维意识。所以,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需要多带领学生进行朗读。
教师需要针对当前在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教师在选择朗读内容的时候应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朗读的内容一定要多元,不能过于单一,使学生学习语文能够得到更多的乐趣,促使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朗读就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表现。教师可以在朗读材料的选择上进一步丰富,让学生从教师示范朗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逐渐适应语文学习目标要求。
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朗读,还要给那些朗读能力不强的学生多一些指导。让他们根据教师的方法进行自主练习,从而在朗读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能力方面获得显著的提高。所以,如果不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而盲目统一地对学生提出要求,就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能力分化,导致更多的学困生出现。
如果不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评价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就不会使用非常精准且积极的话语,这样学生听了这些评价之后,对朗读的积极主动性就会下降,从而影响对朗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学生朗读环节,需要及时而具体地对学生整个朗读过程进行点评,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借助这样的一些方式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反馈,让他们通过外在的评价肯定自己的努力付出,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于朗读学习活动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发挥各种积极的因素,让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和鼓励,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朗读,并且从朗读中得到收获的重要动力源泉。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做好专业的朗读示范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而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要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地朗读,朗读内容时应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从朗读中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特别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体会到其中的关键,特别是教师的一些语音语调情感的处理,都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
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小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通过自身表率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学会更多的技巧。教师自身对朗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重视朗读,喜欢朗读,在给学生做示范的时候,很容易投入朗读的氛围中去。反之,如果教师自己对朗读没有耐心,也很容易带出这种厌烦的情绪,自然不能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师要经常反省,觉察自己在情绪态度方面的变化,要给学生做好示范,在朗读的基本功方面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给学生做示范,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关键,所以,教师读完就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在朗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教师可以婉转地给学生指明,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进行朗读。在朗读的技巧方面,告诉学生应该掌握哪些重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朗读专业水平。作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和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标杆。所以,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对自我的专业素养的要求,让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示范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氛围中,有更多的朗读的体验,從而积累更多丰富的语感和经验,通过朗读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朗读兴趣和动机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塑造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要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带去更多积极的影响,通过行为塑造的技术,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建立较强的内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是否感兴趣,决定了学生的朗读动机,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积极参加朗读活动,关系到朗读的教学开展能否顺利进行。所以,要想让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需要让他们把朗读当成趣事,从而主动参与。
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以及活泼好动的特点都让他们在注意力的保持方面表現得有些差强人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集中更多的注意力,提高朗读的积极性,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的内容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结合着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进行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加强创新教学设计过程,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更多新鲜的元素。如加入一些小动画,增加一些游戏故事和比赛的环节,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进行热情的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给学生搭建出比较轻松的学习的氛围,让他们在朗读的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压力,而是感觉到满满的兴趣。对于所学习的课文,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都会带着自己头脑中的想象,所以,要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满足感。特别是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课文所讲述的事情学生没有经历过,所描述的对象,学生也没有观察过,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画或者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给学生弥补经验上面的不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小学生带着兴趣和主动积极的热情进行朗读。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才能逐渐养成朗读的习惯,从朗读中收获越来越多的快乐。
四、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朗读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有机会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学习更多丰富的知识,提升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集体的朗读,除此之外,也可以给学生安排课下进行朗读的作业,让他们通过视频或者录音的方式进行锻炼。当然,小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可以让他们沉浸到自己朗读的氛围中,能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注意力也变得更加集中。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一开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朗读的关键,特别是要注重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自己的情感特点。在学生慢慢领会到朗读的精髓之后,教师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朗读,从而逐渐地减少课上朗读的时间,集中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要让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适应社会,不仅要学会独立,还要学会合作,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独立与合作,实现更多人生的目标,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朗读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小组中安排时间进行合作朗读,从而让朗读的快乐加倍,收获加倍。
五、结语
小学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这种形式,小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真正走入语文学习的殿堂。小学生的语感可以通过朗读这种形式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教师要让小学生经常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朗读也是师生一起进行学习的重要机会,朗读学习可以更好地融洽师生的关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正确认识朗读,经常进行朗读,养成每天进行朗读的习惯,从朗读中受益更多。
参考文献:
[1]黄学辉.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16(32).
[2]赵仪.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6(8).
[3]王明霞.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12).
[4]隋柏君.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吉林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