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阅读 让数学通路敞亮起来
2020-12-23贾彦平
贾彦平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入阅读教学环节,不仅是学科教学的迫切需要,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观要求,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出发,为学生创设适宜阅读情境、教给阅读方法、优化阅读程序、创建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学科认知基础。阅读是所有学科都必须要具备的学力基础,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我们做深度发掘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方法;学习成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69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成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多重形式的阅读学习,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环节,并在读思结合之中形成数理学习认知。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适宜阅读情境、传授更多阅读方法、优化阅读程序、创建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激趣、生疑、对比、理解、探究、发现、丰富、拓展,自然形塑学科综合能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激趣、生疑
数学课堂教学启动后,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助学设计,为学生创设动态阅读和描述阅读机会,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激趣、生疑。
(一)动态阅读
所谓动态阅读,是指阅读环境、阅读主体、阅读内容都呈现动态情势,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阅读和理解,教师会利用动作、圖画、实物、媒体等手段进行辅助展示,这给学生带来动态阅读情境,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情况展开阅读。因为教师动态展示手段中有一些直观展示手段。如多媒体的创意应用,可以给学生多种感官带来更多激发启动,学生学习兴趣被成功激活,自然形成学习启迪。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环节后,需要给出必要的阅读指导,对教材内容进行动态解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体验,以提升解读效果。如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给出动态指导,让学生对学校内的建筑进行观察,说说具体方位,然后让学生对教室内的座位进行方向辨识。学生都有比较丰富的生活认知,对方向的理解不存在什么困难。教师从相对位置展开引导,让学生自然建立方向和方位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描述阅读
所谓描述阅读,一是教师在阅读展示前,给学生做描述展示,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二是教师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描述介绍,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将数学题目进行详细解读,把掌握的相关信息表达得更清楚、更完整。在具体操作时,很容易让学生自然产生一些学习疑问,让学生自发展开疑问讨论,将阅读从个体延伸到集体,无疑是升级了阅读学习等级,也给学生带来更多深刻的学习体验和认知。
教师让学生对具体数学问题进行描述性展示,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如“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教师让学生看图画说话: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图。你能够找到教学楼、操场的具体位置吗?能够说说食堂的相对位置吗?学生开始了观察,教师给出具体的提示。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目标,并开始了直观解读。教师让学生展开描述性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建立相对位置认知,还能够形成立体观念,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学习体验。
二、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比、理解
学生阅读方法相对有限,教师要针对学生学力实际,为学生传授一些适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比、理解。
(一)整理阅读
数学内容呈现逻辑性、抽象性,这是学科特点决定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可以对相关数学内容和数学问题进行分类处理,通过分类阅读,理清数学等量关系,自然构建数理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数学问题体系。整理性阅读,是对数学管理的梳理性阅读,具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也可以促使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自然成长。小学生在整理性阅读环节大多缺少阅读方法,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基础有充分了解,以便给出具体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自然进行对比阅读分析,理解数理之间相辅相成关系。
学生阅读会遇到多种困难和障碍,教师对此需要有更到位的了解,以便给学生提供直接帮助。如“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大多有一定口算基础,一旦遇到被除数是多位数了,思维便会有凌乱感,不知如何梳理了。教师给出必要的引导:一位数除法,如果遇到被除数是多位数的情况,可以将多位数看成是个位数或者是两位数,这样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处理。如6000除以3,被除数是四位数,可以先将其看成是一位数,6除以3当然简单了,然后将0都补上。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对整理性阅读有了更清晰认知。
(二)比较阅读
对比是对多个阅读内容展开多向比较,在对比分析中掌握问题的精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往往找不到出口,教师要及时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在比较点、比较路线、比较程序等方面有清晰认知。对比阅读是把系列问题进行整体性处理,这样由点到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给学生带来居高临下的感觉,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更多实践帮助。
在解决乘法问题时,教师先给学生投放一些数学题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题目进行分解性阅读,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阅读分析,但常常出现一些疑惑。如:“一盒装2个球,每排放5盒,求3排一共多少球?”这个题目分明是增加了一个步骤,教师先引导学生将题目进行拆分,先让学生分步思考。学生心领神会,很快就掌握了阅读要领。教师让学生展开对比阅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优化阅读程序,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
学生阅读呈现个性化,教师要对学生阅读特点有所了解,为学生做出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
(一)模型阅读
所谓模型阅读,是指对数理关系的简单化处理,数学问题中有丰富的等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数学图形等直观表现形式,将复杂的、抽象的、深奥的数学关系有条理、有系统地呈现出来,这样可以让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将学生带入最实惠的阅读环境之中,顺利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学科中大量公式,这是数学模型阅读的基本依据,教师给出必要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顺利掌握阅读要领。
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公式可以利用,这是模型阅读最需要关注的内容。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幅长方形图,这个长方形长和宽都给出了明确的数值,要求求出面积。很显然,这是直接套用公式便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对面积公式进行深度解析,给学生提出更多思考的机会。在具体解析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阅读问题,教师利用图形拆分形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问题核心。
(二)搜索阅读
数学内容呈现形式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展开应对,教师为学生推介搜索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阅读选择。所谓搜索阅读,是对数学制约因素的针对性、搜索性阅读,数学等量关系制约因素众多,如何对这些因素进行整合处理,教师不妨利用一些数学案例展开解析操作,先搜集到相关制约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整合處理,最后是通过优化处理,解决数学问题。
利用公式计算面积问题,这是比较直观的,在遇到一些不规则的图形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多重分割,将其变成规则图形,这样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是对相关制约因素的搜索,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问题。
四、创建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拓展
数学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有意识布设一定量的阅读方面的内容,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拓展。
(一)转化阅读
数学题目设计有个性语言进行表述,学生在阅读这些语言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理解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语言进行转化,用其他语言进行表述。数学中的转化阅读,其实是一个顺应和同化的过程,对表述语言进行转化处理,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展开深入理解,可以形成关键因素的提炼,找出数理等量关系,实现数学问题的探索和梳理。教师有必要参与到转化阅读操作环节,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选择,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阅读品质。
学生对一些数学问题存在模糊认识,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介入,给学生提供更多引导,促使学生顺利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认识年月日”,学生对这些概念缺少直观了解,教师则从最基本的“星期”展开引导,学生对这个内容最为敏感,很快就找到了认识年月日的途径。教师对相关数学内容进行转化处理,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自然促使学生顺利进入阅读内涵。
(二)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是对数学题目进行延展性思考,数学题目关涉内容极为广泛,教师要从题目之内向题目之外延伸引导,让学生能够借助对题目关涉内容的阅读,从外围形成解题支持。数学题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和其他数学音乐形成关联,教师要注意对接性引导,让学生形成多元关联性思考,自然形成阅读认知体系,以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于“平年、闰年”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陌生的,教师让学生生硬记忆是没有太好效果的。教师拿出万年历,让学生翻找每一年的公历二月,逐年翻看后会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根据教师引导进行操作,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每4年便出现一个“29日”。教师趁机对学生讲述平年和闰年的差别。教师利用万年历进行延伸引导,给学生带来更多课外阅读内容,通过延伸阅读思考,给学生提供学习契机,让学生快速形成阅读认知基础。
数学学科教学中启动阅读机制,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要求,教师要注意对阅读环境、阅读方法、阅读程序、阅读训练等环节展开优化处理,为学生做出最为适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顺利进入数理核心,通过对数学问题展开深度解析,自然形成学科综合能力。阅读渗透到数学学科学习,具有无限的应用空间,实践有力证明,唯有全面启动学生阅读思维,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教师重视阅读教学引导,对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邹青.浅谈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7(6).
[2]吕碧霞.“阅·读”助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教师,2018(3).
[3]周琴.谈如何灵活运用“阅读材料”优化数学课堂效率[J].基础教育研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