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境界的再现

2020-12-23刘韵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摘要】中国诗词之美,不仅在于其选词造句的考究、语言表达的精妙,更在于其本质和灵魂所展现出的境界的意蕴无穷。故而,衡量译语作品的优劣是以能否真正探究到并再现出原作境界为最高标准的。好的译者要善于综合运用适当的策略使译作呈现出可与原作相媲美的境界,引领译语读者真切感受到中国诗词的精髓之所在。

【关键词】诗词英译;境界再现;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刘韵(1986.0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翻译硕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

继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禛的“神韵说”之后,王国维在其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说”,认为境界才是评价诗词的最高标准,真正探究到了诗词的本质和灵魂。翻译名家许渊冲也认为,翻译不能仅机械地译出字面意思,而是应当思考字面之下的意蕴,故而是用译语进行再创作的艺术。可见,最上乘的译作是能精准传神地再现原作的境界。本文笔者尝试以许渊冲的经典英译诗词为例,探讨如何用译语重新塑造出既符合其表达习惯,又堪与源语作品所呈现的境界相媲美的作品。

一、汉、英两种语言特性差异

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其词汇量庞大,变化万千,同一个意思可用多种多样的词语来表达,且词性、句式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感情色彩、程度、语气、音律、节奏等综合因素灵活选择与搭配。用汉语写就的诗词通常是娓娓道来,基调含蓄隽永,其间蕴含的丰沛情感和散发出来的韵味值得细细品位与感悟,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朗朗上口。

与汉语相比,英语所储备的词汇量相对较小,日常基础词汇的使用频率最高,词汇不富于变化,书面语和生僻词较少见,句式结构相对单一,叙事简单直白,开门见山,表达感情喜运用感叹词直抒胸臆,基调热烈奔放,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二、许渊冲经典英文译作的境界再现

1.大境界与无我之境的再现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原诗及译诗

译诗:Tune: 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Snow

Mao Zedong

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Behold! 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

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

All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Mountains like silver serpents dancing,

Highlands like waxy elephants advancing,

All try to match the sky in height.

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

And see the fair 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

What an enchanting sight!

Our mother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

But alas! Qin Huang and Han Wu

In culture not well bred,

And Tang Zong and Song Zu

In letters not wide read.

And Genghis Khan, proud son of

Heaven for a day,

Knew only shooting eagles by bending his bows.

They have all passed away;

Brilliant heroes are those

Whom we will see today!

王國维认为大境界的诗词是意象宏大、意境深远,无我之境则是客观纯粹地写景状物,没有直白地表露作者自身的情感,词句中分不出哪句抒写自我感情,哪句描写事物。原诗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借景抒怀之作,类型上属于呈现大境界与无我之境的作品。作者作为国家领导人,在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漫天雪景的同时,回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史,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前所未有的高度,点评了过往那些曾开创过繁华盛世、俯瞰过锦绣江山的历代圣明君王的成就与缺憾,以一代伟人的视角和超越普通生命个体的格局,讴歌了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将强烈的自豪感和欣喜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整篇诗作将作者个人的豪迈情怀融进了对壮阔山河瑰丽雪景的描述之中,气象宏大,气势磅礴,意境高远,给读者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读来颇有荡气回肠的感慨。

许渊冲在将该诗翻译成英文时,为了精妙地呈现出原作所蕴含的境界,摒弃了只停留在词句表面的逐字对应翻译的方法,并没有将万里江山铺天盖地的雪景具象化,而是以“What”开头的陈述句、感叹句和少量的感叹词来宏观地描写雪景,带有充沛感情色彩的感叹词和感叹句符合英语直抒胸臆的表达习惯,也充分地表达了对雪景的绮丽多姿与气象万千的赞美,并为英语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驰骋空间。这样的处理很好地为全篇译作的境界奠定了一个明亮柔和、恢宏阔大的基调,将整首译诗置于无可比拟的站位高度。数量词“hundreds of ”“thousands of”“countless”、形容词“ boundless”“endless”及介词短语“within and without”“up and down”的使用极言中国领土的幅员辽阔,万里山河飘雪的震撼视觉冲击跃然于读者眼前。原诗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对偶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因在翻译时选用了“like”“像……一样”而转化为了比喻句,将白雪皑皑的山川、原野赋予了动感,如同舞动的银蛇和奔驰的白象一般形象生动,生机勃勃。译者在英译“红装素裹”时舍弃了颜色词的直译,而是选用了意译的手法,扩大了原有的内涵,意蕴无穷;回顾和历数古代帝王的声名与不足之处时,则采用了直译的手法,配合原诗欲扬先抑的风格,用语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代入感强。读后,昔日的王者与当今新中国建设者的才能谁更胜一筹一目了然,原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欢欣愉悦之感和万丈豪情也如实准确地传递给了英语读者,令其身临其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英译时还保留了原诗句尾押韵的特点,整首译诗句尾选词精当,每一小节都做到了前后句音节押韵,读来音调流畅,朗朗上口,忠实地展现了原诗的音韵美、节奏美。

2.小境界与有我之境的再现。

闺怨

王昌龄 原诗及译诗

译诗:Sorrow of a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

Wang Changling

The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 does not know what grieves;

She mounts the tower, gaily dressed, on a spring day.

Suddenly seeing by roadside green willow leaves,

How she regrets her lord seeking fame far away!

王国维认为小境界的诗词是意象精美、意境含蓄隽永的,有我之境则是从主观出发去看事物,以致写出来的景物带有作者情感的主观色彩。原诗在类型上属于呈现小境界与有我之境的作品,从一位困守闺阁之中、人生阅历与见识尚浅的年轻妇人的视角出发,娓娓道来,叙述了她在春季的一天精心梳妆打扮后登楼远望,发现田野桑陌间的杨柳树都萌发出了嫩绿的新芽,而外出谋求功名、追逐远大前程的丈夫却与自己分别,至今还未能归家团圆的故事,抒发了这位深闺妇人与丈夫的离愁别绪。空闺寂寞,孤苦无依,妇人陷入幽怨与悔恨交织的情感漩涡中不能自拔,心底蕴藏的是对许久未团聚的丈夫的深深思念。

许渊冲在翻译这种细腻、婉约的展现女性视角与个人情感的诗作时,用题目里的“sorrow”和结尾的以“How”开头的感叹句恰如其分地点明了全诗的题眼,渲染了全诗“愁”和“怨”的底色。采用第三人称“She”的视角进行叙事,选词较精当。词语多为书面语和正式词汇,“gaily”一词精妙地勾勒出留守于闺阁中的少妇身着艳丽的罗裳翘首企盼外出打拼的丈夫归来的情态,为诗歌后半段失望后的心理落差作一个前期的铺垫与反衬,再经由“Suddenly”一词引出忽然映入眼帘的景象,这样使得看见杨柳触目惊心之后的情节急转直下,完全符合原诗欲抑先扬的基调,用英语传递出的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幽怨、悔恨之情会更浓。选取“lord”代替“husband”指代丈夫更能凸显其在妇人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因为重要所以相思之情才更令人备受煎熬。译诗倾向于运用直译的手法写人写景兼以叙事抒情,营造出富有动态的画面感。最后一句译为感叹句,将妇人内心深层次的悔恨酣畅淋漓地宣泄了出来,从而将全诗的意境推向高潮后收尾。此外,译诗句尾隔行音节押韵,与原诗同样注重和追求音律的韵味和美感。

三、汉诗英译过程中境界的再现策略

1.积淀文化底蕴,培养高尚的审美品位。好的译者首先应是一位学识渊博、见识广博的杂学家,通晓历史、国学、传统习俗等文化领域方方面面的知识。同时,也应是一位对富有美感的事物触觉敏锐、嗅觉灵通的审美品位高尚的美学家,能以匠心独运的视角将所需翻译的对象抛光、打磨,并对其产生丰富的感知联想,进而生发出精准把握其内涵的能力。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将文学作品剥离其原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孤零零地仅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处理译作,就如同将树干从其扎根生长的土壤中连根拔起,这样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的文字是苍白空洞的,再现出的人物、事物也是血肉不丰满、丧失生命活力的,整体效果不够灵动且缺少情致,想要抒发的情感也将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文化底蕴的日积月累,打开生活的触角,培养高尚的审美品位是创作出好的译作的前提条件,也是通过翻译过程完美再现原作境界的首要策略。

2.透彻理解诗词本身的意境。译者在着手用另一种语言对原作進行文字输出之前,不可一味地求快,而应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功课,并留出足够的思考感悟空间。不仅需要准确理解原作的字面意思,而且还要透彻揣摩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意境。唯有如此,才算真正把握住了原作的精髓,才能在创作译作时从语言层面拔高后再进行深层次的升华,引领译语读者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原诗展现出的意境,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因此,平日扩展阅读量,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体裁,提高对于作品的理解、感受和领悟能力,在动笔翻译前查阅与原作作者个人阅历、原作创作背景相关的文献资料,理清错综复杂的脉络,并在通读原作的基础上将自身代入语境,站在叙述、描写的主人公的角度作换位思考,待充分感受和揣摩其心理状态及情感,全方位领悟原作意境,并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真正的共鸣后再开始进行翻译也是升华再现原作境界的重要策略。

3.夯实中、英双语功底,恰当使用各种翻译技巧。翻译归根结底是语言表达的高级艺术。语言能力和表达水平的高低对创作出来的译语作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应当具备扎实深厚的中、英双语功底,深谙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短语、句型及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谚语典故等,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陈述对象和感情色彩选择和采用与之相契合的词汇、短语及句型。与此同时,译者还应具备娴熟运用多种翻译技巧的能力,能够结合特定的语篇所处的语境,对直译、意译、深化、浅化、等化及比喻、拟人、设问、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信手拈来,并在这些技巧之间灵活转换。由此可见,回归到语言层面,夯实中、英双语基本功,熟练掌握并能恰到好处地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是提升译作整体语言质量、精准再现与原作相对等的境界的有效策略。

4.回归原诗检验翻译质量。对原作进行完译语处理并不意味着整个翻译任务的圆满终结。高明严谨的译者会像考生做完试卷后检查考题答案般在通读整篇译作的基础上,将其与原作放在一起进行全方位地仔细比照和考量,逐字逐句地审视、推敲译作的语言表达是否恰如其分、营造出的语境是否与原作相当、抒发或蕴含的感情是否与原作吻合、字里行间是否成功展现出可与原作相媲美的境界、带给读者以美学享受及激发出深层次的情感共鸣等。经过反复斟酌及修改之后,最终定稿的译作才称得上是品质有保证的佳作。至此,翻译所涉及的所有环节才算真正循行完整,宣告完成。因此,对照原作查找翻译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整体翻译质量进行审核与把关也是确保原作境界得以如实再现的必行策略。

四、结语

如果将中国诗词比作一位美人,那么这位美人最深层次的美还是存在于其本质和灵魂,即境界,在骨不在皮。这就对诗词翻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让全世界的外语读者通过阅读译语作品能真正领略到中国诗词的精髓之美,并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广大翻译工作者在创作译作时不应浅尝辄止地停留在文字处理层面,还得要触及原作的灵魂,在精准传神地再现其境界方面好好下功夫,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许渊冲译.毛泽东诗词[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57-58.

[4]许渊冲译.画说唐诗[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7:287-288.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