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2020-12-23周炜
周炜
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然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喊一喊就能实现的。本文从为什么还,还什么,怎样还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的收获与思考,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36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在一些新课程改革的公开课、示范课中,虽然教室里课桌的排列方式变成了马蹄形或“品”字形的排列方式,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还是处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状态。关键是要弄清楚:为什么还,还什么,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重要因素。
一、为什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其身心发展特点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是一个逐渐的、不断积累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和深刻了,他们志向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而又主动探索的人,但个体的发展在发展基础、发展速度以及最终达到的发展目标上,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要遵循学生的身心认知规律。
(二)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经常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将课堂还给学生。可以肯定地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和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在课程和教学的功能、理念、目标、内涵以课堂评价、管理方面都需要进行彻底的突破与创新。
(三)新时代语文教材改革的需要
小學语文是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费时费力,但是往往收效甚微,这种情况还有存在。学生被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容易出现厌学的情况,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使更多的语文教育资源得到弘扬和拓展。另外,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其核心理念依然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总是“讲”的多,“问”的多,“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现代教育研究指出,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使他们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语文学习的探索者,学生才会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叶圣陶先生更是强调:“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读自悟”不是让学生在课本里自己瞎摸索,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因势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少走弯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知,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教学效果才能好起来。
(二)把思考的权利与机会还给学生
有位学者曾说,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传授学生已有的东西,而是把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犹如造房子一样,教师只需及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砖头、灰浆等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辅以必要的帮助,至于如何运用材料垒砖、砌墙,应该放手让每个学生大胆去尝试,使每个学生在思考—合作—碰撞—交流的整个“建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努力把思考的权利与机会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好自主建构知识的平台,为学生创设自我探索顿悟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和思考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三)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课堂上,话语支配权常常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手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只有“听”的义务,而没有“说”的权利。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参与状态,开始注重课堂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收获,并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指标来实施。新课改下的课堂中,教师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究、敢于表达,教师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畅所欲言,在积极的语言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实施策略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要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作为前提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倡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2]。反映在教学上,必将给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带来巨大变化。因此,学校教育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重构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观,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也就是说,没有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也就没有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真正变化。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不仅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在角色定位上重新调整,要以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角色出现在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课堂中,否则就谈不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谈不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谈不上把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传授者、说教者的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服务者,只有真正改变了自身的角色,课堂才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二)将课堂还给学生,要以互动生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隨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教师开始逐渐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所呈现的突出作用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趣盎然的学习状态,认识和体验会不断加深,从而生成不同于原定内容或程序的新问题、新思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现他们自己智慧和才华的机会。比如,每一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师可以把课堂变成学生一展身手的舞台,灵活采用表演、辩论、讨论、虚拟旅行、记者采访等形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合作学习、互助交流、特色引导中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要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主
体验是个体通过观察、生活、实践而获取知识,丰富生命,并通过内在感受、反思等方式去把握生命,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3]。语文教学中,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中,通过给学生创设自由、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将学生置于教材内外的各种角色,用角色的心灵揣摩意境,用角色的言行再现形象等,从而引领他们深入走进文本,实现和教师、文本的有效对话,使情感受到熏陶,思维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例如,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码,再现作品丰富的内容,调动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去品味、去探究、去发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我们要让每个学生以其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参与这种对话,以自己的情感需求和阅读经验对文章的意义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开拓、补充,对文章的“留白”加以想象和拓展,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形象和意义。
(四)将课堂还给学生,要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今我们的课堂与传统应试教育主导下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我们经常能感受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感受到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将课堂还给学生,要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核心是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语文综合活动。如学习了《空城计》可以让学生读《三国演义》相应部分的原文;可以让学生“讲评书”;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诸葛亮成功的真正原因等。这种实践感知中获得的成功已远胜于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
2.从学科综合中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我们的家园”单元,通过设计调查我们周边生活环境的变迁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度和认知度,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等。
3.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角度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家乡风物、节日民俗、自我成长、现实生活、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学生的家庭生活、专题探究等内容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实践探究的内容。
(五)将课堂还给学生,还需以活动为平台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承载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和美育的功能,语文课堂教学还需通过各种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如第四册“基础训练五”的看图作文,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理清看图作文的要求后,再由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本次作文的要求。即通过足球、十元钱、打碎的玻璃窗、竖起的大拇指这四幅图,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它编成一个故事。在学生明白了要求以后,再在小组间讨论“如何安排更为合理”,各小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出了富有创意的故事。教师最后指导学生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写出来,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慧璇.把课堂还给学生[J].江西教育,2013(33):61.
[2]刘淑芝.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变化[J].吉林教育,2002(12):21.
[3]姜亚南.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索[D].重庆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