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2020-12-23何淑慧
何淑慧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将读写有效结合,能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且读写结合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读写教学还能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能说会写,挖掘学生的潜能。本文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优势进行分析,对读写结合现状开展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0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27
阅读与写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且两者的联系较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将读写结合的方式应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优势
(一)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课堂时更多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读写结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课文的理解。有时课文往往会在结尾留白,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补充课文空白。学生在写作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创新,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写作素材。由此来看,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与创作想象力。
(二)学生阅读兴趣的增强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阅读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而且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阅读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能帮助教师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多来自教材,学生只有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将词汇应用在写作方面。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无法沉下心阅读课文,此时教师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识字,能够利用学到的基础知识组词造句,由此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为写作打下基础。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分析
(一)读写教学模式应用不合理
首先,读写教学模式存在固定性。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采用教授的方式,单纯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文,默写课文生字。固定生硬的读写教学无法充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其次,教师的教学能力限制读写教学的开展。教师在讲解课文时,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无法真正将学生带入到教学中,造成學生的思维固化,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学生产生阅读情感体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法开展趣味性的课堂,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最后,教师尚未理解读写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将阅读与写作分离,造成学生缺少阅读学习兴趣,无法合理运用语文知识。
(二)语文课堂形式单一
语文课堂形式单一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堂未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导致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无法在课堂上将学到的知识实际应用。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学生不仅要掌握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还需要将知识灵活运用,将学到的生字或者词语应用在写作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读写教学模式,开展趣味性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三、增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鼓励学生摘抄批注阅读课文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办法,既能帮助学生认识大量的生字,还能丰富学生的思想,并且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在进行表达时能够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同时阅读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此来看,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首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要忽略动笔抄写带来的益处。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摘抄批注,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加深知识记忆的程度。以《春雨的色彩》一文为例,《春雨的色彩》这篇文章主要利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春雨色彩斑斓的特点,文中的修辞手法以及词语较多。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摘抄记录,对于文章中好词好句进行抄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并达到深层记忆的效果。教师可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抄写诗词好句,为后期写作积累素材。其次,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用文字抒发感情。例如学生阅读诗句有感而发时,可以在句子旁边添加自己的感受。
摘抄批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读写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上要积极引导学生,由此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逐渐增强,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主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引导学生仿写文章表达情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学到的语文知识无法灵活应用,在写作时无法确定文章的写作结构,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读写结合的学习技巧,在进行创作时无法真正地表达自身的情感等。为了进一步提高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受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文章,通过对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及情感表达方法的模仿,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以《父亲和鸟》一课为例,引导学生仿写文章进行情感表达。《父亲和鸟》这一文主要是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文章采用“我”和“父亲”对话的方式,表达人物对自然的热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对话方式并进行写作,教会学生写作技巧,选择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来表达作文中心思想。为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写作方向,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解析课文。新课标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提倡民主平等,意在使学生摆脱传统思想,追逐自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人性化的讲课方式与读写教学模式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文章的词语表达含义。
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律性较差,教师可以留作课后作业,比如写一篇《父亲与鸟》读后感,仿写对话的方式表达情感。文章仿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打开学生的阅读视角,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篇情感表达的作文。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汇
语言词汇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缺少足够的学习经验,词汇积累量少,尽管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由于词汇量较少,无法利用文字或者语言将自己新奇的立意表达出来。由此来看,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利用读写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累积词汇以及语言表达技巧。
首先,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学内容要紧贴教材,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语句的转换和情感的表达,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不同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形态的变化带来的效果。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将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进行摘录,引导学生仿写,对于句子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要学会运用,由此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升。
(四)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才能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课外阅读材料,扩展学生阅读范围。教师可以将课外知识点与教材课文知识点相结合,引导学生找出关联性,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素材。
其次,学生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词汇。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当的课外书籍,并为学生留相应的课后作业,比如阅读课外书籍之后写一篇读后感。教师通过学生的作文能够了解学生的薄弱点,综合学生的写作缺点,在课堂上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最后,教师要充分理解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真正含义,将学生阅读与写作作为课堂教学重点,确保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积累詞汇,并将语言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如此才能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深入挖掘教材,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这样才能使读写结合模式与语文课堂有效结合,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摘抄批注,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帮助学生学会仿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由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凯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0(9).
[2]刘爱君.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
[3]王少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1).
[4]赵晶晶.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J].学周刊,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