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安区“花园+”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2020-12-23

新西部 2020年11期
关键词:长安区民宿花园

花园乡村建设作为长安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创新工作,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塑造文明乡风、助推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这是对乡村振兴总目标的具体化有益实践,并在实践中通过“花园+”的模式,给乡村振兴做加法,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依靠群众、生态搭台、产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二十字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从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五个角度描绘出一幅未来农村发展的美好愿景。乡村振兴如何实现?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对这个目标进行了初步具象化的表述:把农村建成三产融合、和谐美丽花园。

长安区花园乡村建设现状

长安区花园乡村建设规划于2019年2月提出,由长安区委、区政府牵头部署,采用高规格全域规划设计,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和自主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计划在2020年建成长安区202个行政村近500个自然村独具关中农村风貌的特色景观。截至目前已实现16个街道的花园乡村全覆盖,从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景观节点五个方面再升级,推出如太乙宫四皓村、魏寨彭村、子午抱龙村、砲里西洼村等一批最美花园乡村。

建设关中农村特色景观,同时拉动地区特色产业,把农村建成三产融合、和谐美丽大花园。

“花园+”模式的丰富内涵

在花园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中,长安区以“花园+”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依托生态建设的外壳,带动农村党建、人才、文化、产业的多方面协同发展,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的乡村发展模式。

1、“花园+党建”

花园乡村建设过程中,从区委到村支部各级党组织积极作为,让花园乡村建设成为党建的炼金石,让党建在花园乡村建设中焕发新的生机。

一是区委高度重视。区委对花园乡村定位明确,采用高规格的设计理念,打造现代关中特色村庄群。目前来看,工作推进迅速,把原计划的三年时间节点缩短到2020年完成全域建设;监督措施到位,把花园乡村建设成果纳入年度目标考评的项目,用奖惩机制保证工作成效。

二是基层党支部建设有力。充分发挥党在农村工作的引领作用,划转297名事业单位中的年轻干部充实到街道,选派262名“政治化、年轻化、专职化、知识化”的干部到村担任支部书记,优化基层支部结构,增强支部带领群众能干事、干实事的能力,为花园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花园+群众”

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依靠群众是推进花园乡村建设的制胜法宝。

其一,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调动群众积极性的第一步,在于营造共建氛围。多个街道、村组召开“振兴乡村、共建家乡”主题讨论会、能工巧匠座谈会、茶话会等,让村民有亲身参与感。第二步,在于分类施策,重点突破,由村干部带头建、群众跟着建、落后分子帮助建、顽固势力重点攻破,务必保证全民参与,无人掉队。第三步是活动造势,开展爱林护苗、工艺比拼、“最美笑容”收集等活动,增强群众融入感。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为建立花园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其二,从“等靠要”到“我贡献”。为克服花园乡村建设启动资金的阻力,改变“干部干活、群众围观”的现象,必须开辟多元化的资金渠道。王莽街道共争取到各类项目建设资金超千万元,引镇街道发动村干部、群众、优秀企业家个体户捐钱捐物,实现村级自筹840万元。发动群众力量,让群众把“小我”之力汇集到集体利益中,把群众放在建设的主体地位,撬动更多社会资源,给花园乡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3、“花园+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花园乡村建设通过凝聚“乡愁”,让乡土文化、本源思想对群众心灵产生影响,为乡村注入灵魂。

其一,以文存史。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体现在各村的地域风貌、乡土人情之中。弘扬村史可以传承文化精神、教化后人,让村民守住心灵之根。王莽街道韦兆南村建立村史馆,请村中耆老与教师共编村史,力图使村民和游客对该村历史传承有详细了解,让村民对家乡更添一分骄傲和思念。

其二,以文育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各街道定期评选先进人物,对评选出的脱贫明星、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美丽庭院”农户和环境卫生示范户进行表彰,以文明乡风带动村民思想意识提升。黄良仁村建造“仁义礼智信”牌坊和24节气石刻,以传统文明传承优秀乡风文化,让文化成为村民耳濡目染的行为习惯,敦促其自觉遵守。

4、“花園+产业”

花园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切实提升农村人口生活幸福感,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在于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壮大基础产业。在调研中,已显露雏形的两条产业链为长安区开启了新的思路。

第一,“生态保护+种养殖”产业链。长安区背靠秦岭天然屏障,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笔者在长安区石砭峪新村走访时,发现了该村延伸种养殖产业链,并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产业培育方式。

五台街道石砭峪新村在传统养殖业基础上,延伸拓展产业链,培育新型业态。石砭峪村现有505户,1749名村民,是今年第一批花园乡村建设重点村。现已完成村容景观建设,通过外观设计、道路命名为村中注入文化气息。产业方面,在过去自发形成了中蜂养殖、中药材贩卖、果树种植等产业基础上,发展多种种植,村集体率先种植3亩铁皮石斛中药材,打破了传统的“靠山吃山”的采药形式;同时,扩大村民自营果园,帮助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专属品牌,进一步扩大市场知名度与影响力;继续壮大本村中蜂养殖绿色产业,依靠果园开花授粉和山中杂花授粉,做亮“纯天然花蜜”名片,并进一步开发中草药花蜜新品种。

培育壮大现有产业雏形,开发和延伸周边产业,并与绿色发展理念完美结合,是石砭峪新村在产业培育上给长安区开启的新思路。

第二,“旅游+精品民宿”。长安区的地缘优势与历史禀赋,使其具有发展“特色民宿+旅游”产业的良好基础,做大这个产业,让游客既能“想要来”,又能“留得住”,同时借势开发旅游系列文创产品,带动传统手工业。

一是结合景点,突出特色。长安区域内包含山水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文物资源等多种旅游元素,花园乡村建设利用村民家中闲置房屋进行规划,借助临近的旅游景区景点,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民宿。毗邻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宿突出宗教文化色彩,临近红色革命、时代人物纪念地的民宿风格突显时代特点,靠近山区的民宿打造依山傍水的山居风格,或是突显民风民俗的关中风情民宿、结合现代艺术文化的文创空间民宿等。

二是统一管理,提升品质。建设一批满足高品质旅游市场的精品民宿,成为长安区旅游民宿行业引领者。同时,着力扶持与民宿经济发展相关的休闲农业、康养、文化等重点产业和延伸产业,加强文化创意设计,建成一批有故事、有体验、有品位、有乡愁的“农旅文融合”产业链,为精品民宿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重视区域品牌的建设。长安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源自长安区自上世纪90年代起创办农家乐的久远历史和市场影响力,二是源于区位交通紧邻西安市的独特区位优势,打造优质品牌应成为日后工作重点。做好精品民宿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素质,创新宣传模式,广泛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展线上互动交流、线下达人体验,扩大市场影响力。

未来发展中仍需破解的三个问题:

长安区花园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亮点频出,形式多样,为全区“三园”建设目标的深层次推进提供了新样板,开拓了新思路,贡献了新智慧。但从未来发展看,花园乡村仍需深入思考长效管理的有益方式,本文主要对下列几方面亟需破解的问题进行探讨。

1、破解产业链短、结构单一问题

长安区农村发展一直存在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对于传统种植业的再加工、再拓展处于弱势。课题组在实地走访中看到,尽管上文中提到的部分村组已经着手于培育新的产业链,提高传统农业附加值,但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且其他大多数村组依然缺少途径。产业兴旺,必须依托于一条让大多数农民能积极参与的产业链中,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切实感受到实惠,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而这必须依靠政府引导与尊重市场规律两个前提,才能推动产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下长远发展。

2、破解旅游民宿产业的市场竞合问题

走访看到,一些依靠秦岭生态、宗教文化、革命文化等资源要素的街道、村组都把目光投向发展“旅游+精品民宿”产业。根据之前长安区区域内及周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竞合现象,笔者认为长安区未来在发展规模化“精品民宿+旅游”方面应首先考虑区内及周边的市场挤压问题。这个问题的破解应从以下角度考虑:一是目前长安区在精品民宿建设方面抢得先机,可以考虑规模化品牌化运营;二是借助交通同城化的便利,优先吸引城市客源;三是加强对精品民宿的监督管理,加大对低端农家乐经营户的整合与引导,为精品民宿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3、破解农村环境治理的常态化问题

自2019年9月起西安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长安区辖区内16个街道有近500个自然村,将不同程度面临农村环境治理难题。农村具有居住散、村民素质参差不齐、生活习惯散漫等特点,在垃圾分类和污水治理等方面治理难度较大。对此,长安区应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尽快健全农村污水管网铺设、垃圾分类引导、网格化管理、垃圾日清制度普及等一系列工作,巩固花园乡村建设已取得的成果。

对花园乡村建设工作的一些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是满足农村生产、生态、精神、社会、生活各方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从时间维度上讲,是长安区现在到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做好的工作。就目前看来,长安区花园乡村建设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应持续从以下几方面来推动工作。

1、促进整体规划与村庄融合 突破建设误区

据悉,2018年3月,长安区政府与终南设计院开展合作,由设计单位对全区花园乡村建设进行统一设计,具体到村庄特色、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等,但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设计单位与村庄主体相互脱节,村庄大多进行自主建设,并未按照规划实施,导致在景观和村容建造上同质化现象明显,风格多有雷同,不能体现村庄特色。

对此,应针对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一是尊重规划、依次推进,跳出短期范畴推动乡村振兴。以花园乡村建设成果为契机,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要结合全区总体规划进行科学布局,尊重乡村地域、风貌、风情特点,不搞“一刀切”。

二是依靠城市、找准定位,把乡村振兴放到城乡发展的大局中考量。主动接受城区辐射,瞄准城区短板和居民心理需求,不要把农村做成混凝土高楼的城市翻版,注重功能互补,发挥乡村动能,在硬件上突出乡土气息,在软件上渗透高科技的便捷,与城市发展同步。

2、培育新型建设主体 突破动能制约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增强其内生动力,关键在于吸纳并融合多元化的建设主体,即吸引并留住人才。

对于人才引入应当遵从市场规则:

一是用乡愁留住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对于家乡有天然依恋感和归属感,也更容易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创建适合的创业环境,通过成立“农村乡贤联谊会”、举行乡贤交流座谈会等各类活动,促进乡贤回归,充分发挥乡贤在资金、智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浓厚的乡情,积极回报家乡,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者。

二是用环境引来外部人才。积极迎合市场上创客创业的氛围,创造好便利的硬环境和优质的软环境,做好政策引导和基础配套,使创客在广阔乡村大展身手、扎根基层,以现代经营理念和方式打造精品,讲好乡村故事。同时,乡村建设要在设计、规划、市场开发等方面引进专业团队参与,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避免无序低效开发走弯路。

3、结合文明乡风塑造 突破认识误区

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目标在于通过产业带动经济、使农村居民提升幸福感,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打破既往“向往城市”的旧观念,增添“回归田园”的吸引力。因此,塑造文明乡风尤为重要。

一是用柔性规则约束道德。通过加大政策宣传、修改乡规民约、编制文明民谣等形式,把村民道德用村民喜闻乐见、易懂易做的方式加以推广,使村民在耳濡目染中遵守道德规范,同时提高邻里之间的监督和约束力。

二是用刚性规则提高素质。建立健全村民行为规范制度,对于不符合文明乡风的行为要进行管理和约束,例如采用“居民征信”的思路,提高村民对行为规范的普及率和执行力。

三是用激励手段引导自觉。笔者认为,目前各街道、村组开展的“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类似的评比活动应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宣传力度,把文明乡风、先进人士推送到城郊各处,一方面加深外人对长安区文明乡风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增加先进人士和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助推文明乡风建设。

结 语

目前看来,长安区花园乡村建设起步快、推进快,其核心要义是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其关键在于党建引领、发动群众、文化聚魂。在建设过程中,发挥群众积极性;整合社会资源,撬动社会资金,开辟了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优化基层党支部的乡村治理能力,发动乡村人才智慧,扩大乡村人才队伍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参与度。同时,重视乡村生态功能到经济功能的过渡,以建设乡村大花园的平台实现产业兴旺目标,推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罗少君.泉州市洛江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2]蔡星媛.以“旅游+”提升全域旅游品質[J].中外企业家,2018(24).

[3]加快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N].经济日报,2019-06-29(007).

课题组成员:

高立平 刘 昱 滕芳利

猜你喜欢

长安区民宿花园
民宿生态,大考中加速洗牌
周边赋能
你是民宿达人吗
西安市长安区草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安市长安区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安市长安区秋延甜瓜新品种引进试验
西安市长安区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