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2020年总目
2020-12-23
(总第153-158期)
寻根寄语
根深才会叶茂 源远方能流长(杨永善/1) 追慕汉唐 复兴中华 造福人类(陈望衡/2) 振叶寻根 益后生之虑 (顾农/3) 问题意识 中国话语 根亲文脉 东方表达(王泉根/4) 华夏文明 渊源流长 寻根所在 中原沃壤 (郑杰祥/5) 探寻民族历史根脉 阐发传统文化精粹(程有为/6)
寻根特稿
有关“中国大运河”两个问题的思考 (束有春/3/4) 关于“竹林七贤”答客问(顾农/4/4)
寻根专题
我国古代是如何预防和抗击流行病的 (潘春华/2/4) 消亡的天花(周岩壁/2/9) “战疫神兵”伍连德:1910~1911年东北鼠疫扑灭记(肖伊绯/2/13) 从“白石饭”到“哈佛碑”:圆明园遗址160年沧桑回望(肖伊绯/6/4)
百家纵横
早期中国“龙”形象的发展演变(毛洪东 王灵光 孙艳/1/4) 说“庭燎”(苏浩浩/1/9) 洪秀全是如何死的?(周楞伽遗作 周允中整理/1/14) “龙女报恩”故事类型文本的形态结构(桂玉燕/2/22) 科名有定数:明清南京的科举叙事(孟义昭/2/28) 隋唐长安僧尼葬地(杨镜/2/36) 春秋时期的任仇与事仇现象刍议(苏浩/3/13) 中国酒祭的起源、传承与变异(刘朴兵/3/19) 中古时期“疫”“疠”之分(郑言午/4/12) 一份清初地方官员的《德政录》(魏伯河/4/16) 兴亡盛衰一水间: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断想(苗怀明/4/64) 魏晋前期的风俗和学术论辩(周楞伽遗作 周允中整理/5/4) 宋朝皇帝为何称“官家”(熊燕军/5/8) 清代考官的“名”与“利”(陈德鹏/5/11) 先秦文献中所见生殖崇拜现象(杨广帅/5/18) 粮食安全与晁错的《论贵粟疏》(刘明/6/13) 近代湖南代議机关的前世今生(陈兵/6/19)
记忆深处
老归侨谢美英回忆“过番”往事(林长华/2/44) 鲁中乡村的丧礼(王书敬/2/49)
东 西 风
最早到达美国的中国人行踪之谜(裘伟廷/1/17) 寻找中国最早留学欧美的女盲童(裘伟廷/2/52) 雅礼协会与湖南教育(孙守让/3/23) 径山禅茶,传脉扶桑(周朝晖/3/32) 辛苦中西交通四十载:谢方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张西平/4/22) 中西家谱文化的对比考察 (陈飞/5/21)
民间文化
绍兴人写的“贺岁书”(肖伊绯/1/24) 巩义市小关镇的乡规民约碑(张庚辰/1/30) 古人对狮子的崇拜(李学朴/1/64) 清末民初徽州官员如何过年 (尧育飞/2/57) 广东高州的冼夫人文化(徐超/2/84) 三山国王:潮汕民间的保护神(陈友义/3/39) 江平京族高跷捕鱼文化(杨路勤 蒋升凤/3/44) 乡野村名里的坟墓陵寝(安希孟/4/29) 临清庙会和社火(胡梦飞/4/35) 漳州七夕风情(林长华/5/31) 楚雄彝族贺新房仪式探析(王倩倩/5/35) 温州的女门神画(吴天跃/5/70) 侗族圣婆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吴展明/6/27) 丰州的民间信仰(洪少霖/6/32) 延续千年的关中葬礼(葛天/6/35)
民间习俗
壶关地区的“祭星”习俗(郭炳亮/1/35) 正月初五习俗:“送穷”“迎财神”(卢焱/1/39)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仪式的文化解读(李嘉敏/2/61) 川江龙船儿习俗(陶灵/3/47) 跳火堆习俗考(邵磊/3/50) 闽西客家丧葬习俗调查(黄露金/4/41) 赣南客家酒酿蛋的食俗(邱崟/5/38) 天津“老味”饮食民俗(钱寅/5/41) “投钱许愿”习俗考(邵磊/5/48) 黔东纳采告祖文婚俗管窥(杜凯月/6/41)
寻根扫描
我国西瓜的起源问题(赵健/1/43)《坦园日记》中的长沙饮食业(尧育飞/1/50) 羊头、羊肚和羊背皮的前尘往事(张念/1/92) 漫谈滇国青铜器舞蹈造型(陈亮/2/73) 新乡近代建筑略说(周舟/2/86) 涮火锅的变迁史(吴正格/3/58) 汉字中的酒器盉(周要港/3/81) 皿方罍的流失与回归(解黎晴/4/45) 虢国墓地出土的生肖玉器(常军/4/70) 闽南民居中的出砖入石(潘宇/5/53) 上海地区的孔庙祈福(孙光耀/5/68) 宋代的开封府(任崇岳/5/83) 宋代文林盛事:曝书宴(韩青/6/47) 从“蟹灾”到“蟹福”(钱仓水/6/52) 漫谈明朝中期北京马尾裙风尚(戴赟/6/56)
艺文杂谈
古书的标点(丰家骅/1/58) 从《鹿城诗集》到《浣纱记》(陈益/1/82) 蟹及其匡、螯跪、脐的名称由来(钱仓水/2/94) 御茶膳房与清帝进膳(吴正格/2/98) 闲雅识得十色笺(陈益/3/62) 明代士人疟病浅话(王涛锴/3/86) 木槿、朱槿、佛桑、扶桑辨(赵健/4/51) “官房”的由来(李雪琪/4/57) 白居易见过临邛白鹤山寺的旱莲吗?(刘乐/5/57) 风景何时入画来(闵惠泉/5/59) 唐代诗人施肩吾名下的一首宋诗(胡鹏/5/92) 《寒夜》的诗意和礼俗(张则桐/6/85) 舌尖上的白居易(周朝晖/6/89)
寻根情结
清初高士徐枋与苏州光福(李嘉球/1/85) 茶社中的古茶畫(宋健友/2/65) 陈惟彦的桑梓之情(任小虎/2/103) 荣毅仁副主席到上海图书馆觅谱寻根(王鹤鸣/3/91) 马可·波罗和襄阳(周振刚/3/95) 陈嘉庚与道南学堂(董立功/3/103) 唐太宗的才路与言路(宋志坚/4/85) 黄庭坚都濡寻茶考述(廖天勇/4/90) 一代通儒郑玄(孙永娟/5/96) 孔子化行中都与汶上圣泽书院(武振伟/5/101) 怀念苏步青先生(姚诗遗作 牛达生整理/6/62)
寻根发现
去“武”与复“武”:武乡县得名寻源(杨朝/1/55) 泸州皇木五百年(陈鑫明/1/71) 郑和铜钟发现始末(李丽梅/1/95) 一件反映郑、宋两国早期政治关系的青铜匜(郑清森/2/100) 合川镇宋墓石刻艺术探秘(肖伊绯/3/75) 消失的褒国(郭松林/3/108) 东汉太尉李固墓冢何处真(刘乐/3/111) 柳沟碑刻节孝碑中的女性问题(刘文科 周蜜/4/94) 文字神话在苗文创制与传播中的作用(杜琳宸/4/100) 鄂南古茶港新店考(李亚南/4/109) 洛阳新安洞真观(郑文丽 王宏涛/5/108) 探颐古干国(田聚常/5/117) 漫话无锡水仙庙(胡梦飞/6/78) 寻找吴道子的遗迹(陈勤娜/6/97)
田野调查
黄三角农村婚嫁习俗调查:以山东东营杜家村为个案(杜凯月/1/98) 原杰与原公镇(郭松林/1/104) 客家农业信仰的嬗变:探究江西瑞金的“样禾苗神”仪式(张金金/2/108) 东莞水乡端午“龙舟景”的嬗变(李书齐/3/114) 享誉豫东的太康醒民剧社(万新高口述 程俊松整理/3/124) 河南商丘火神台庙会调查(李欣欣 刘畅/5/120) “永州八记”“八愚”遗址及其他(吕国康/6/65) 岭南水乡梳式布局的传统杂姓村落(李书齐/6/102)
序 与 跋
出版技术与经典文本的历史迁徙(耿相新/1/108) 漫谈学术论文集与期刊影响力(乔学杰/2/116) 知行合一,习茶之道:“行知茶文化丛书”序(郭孟良/3/133) 《中原文献整理史稿》跋 (郭孟良/5/132) 《民国艺术史料丛刊》序言(李景文/6/109)
印边拾零
钟声送尽流光(林夏/1/68) 广州三月作书贾(林夏/2/82) 夜潮秋月相思 (林夏/3/70) 闻一多的印边铭文(林 夏/4/76) “非抗战结束,不出国门一步”(林夏/5/76) 图画入边款(林夏/6/72)
姓氏文化
太康“三岗”与宛丘符姓(安义斌/1/114) 衷氏源流考(衷鑫恣/1/116) “余名锺书,可为天造地设”:钱锺书的名字号(钱之俊/3/131) 论家谱“欧式”“苏式”之分(吴雪菡/4/117) 贵州陶姓源流考(陶佼/4/124) 歙县《大程支谱》的编纂特色(吕永鑫/6/113) 汾阳郭氏源流世系(郭一明/6/117)
家 族 史
东光《邢氏家乘》述略(王立成/1/120)
唐代张璀夫妇墓志考(刘青彬/1/125) 《郑恭人墓志铭》中的岭南社会生活 顾春军(吴流芳/2/119) 三国名臣蒋琬籍贯、故里考(吕国康/2/127) 扬州寄啸山庄:何园(陶正玉 何新/3/72) 明代廉吏轩籍贯、生卒考(轩艳青/3/135) 王诏墓志铭考(张庆华 唐新/4/127) 清代歙县鲍氏“女祠”考(何世放/4/133) 《班墓志铭》考论(陈浩铭/5/127) 明《周景麟及成氏合葬墓志铭》及其作者(顾春军
顾静姝/5/134) 揭西湖洋塘温氏祠堂与宗族(温建兴/6/119) 草圣怀素身世考(洋中鱼/6/123) 徐元杰之死(李聪/6/129)
乡土影像
过年的仪式(周游/1/132) 渔洋河与“宜红”古茶道往事(潘明章/2/132) 泉南古刹安海龙山寺(黄善哲/3/64) 享誉津门的元升茶楼(汪洁/3/139) 吴中名梁虎山桥(李嘉球/4/78) 埔小矮人墓(洪少霖/4/136) 追溯滦河大铁桥(张海超/5/78) 台湾李腾芳古宅(方利霞/6/74)
文化遗产
开封斗鸡(史爱君/1/138) 大运河淮安段石涵洞(徐怀庚/2/139) 西北山野歌:河州花儿(马嘉雯/3/121) 淮海戏溯源(朱成栋/4/138) 贵州凤冈的高腔茶灯(解洪兴 王湘栗/5/138) 巴蜀名片:川剧(彭华/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