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 同伴接纳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2020-12-23江雪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34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流动儿童初中

江雪华

〔摘要〕为探讨初中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同伴接纳与社会行为的关系,采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班级戏剧问卷、同伴提名问卷对352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父母亲情感温暖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并通过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同伴接纳;父母亲拒绝与母亲过度保护可以正向预测退缩行为,负向预测同伴接纳,并通过退缩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同伴接纳。结论:初中流动儿童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下通过亲社会行为获得更多的同伴接纳,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和间接通过退缩行为对同伴接纳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养方式;同伴接纳;社会行为;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4-0016-04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迁移愈来愈呈现“家庭化”趋势,流动青少年的数量在不断大幅度增长。关注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的状况迫在眉睫,流动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和学术界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提出,倡导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生态化新视角,运用于教育、心理治疗、咨询、康复或健康看护的情境中[1-2]。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青少年自我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人际环境的互动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2]。父母亲是儿童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支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态度、立场以及社会规范传教给子女,从而影响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并出现亲社会、退缩、攻击、社交活跃与被欺负等社会行为特点[3],继而影响儿童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模式。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不同的社会化行为会影响同伴关系的状态,同伴关系状态也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行为模式。青少年依据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形成与同伴交往的态度,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为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关系模式奠定基础,从而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流动儿童,同伴关系是影响其环境适应的尤为重要而敏感的因素[4]。

本研究以初中阶段的流动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以及社会行为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为系统开展社会化教育及干预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我国华南某一线城市随机选取三所打工子弟学校,在初一到初三年级各随机选取一个班级进行整群测验。剔除作答不完整的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352份,其中男生192人,女生160人;独生子女95人,非独生子女257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4.67岁(SD=0.66)。

(二)研究工具

1.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the Short-form 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 for Chinese,S-EMBU-C)

采用蒋奖等[5]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共计21个题目,对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别计分,分为拒绝、情感温暖与过度保护三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这项家庭教养方式越常出现。在本次研究中,该量表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平均为0.83。

2.班级戏剧问卷(Class Play Questionnaire)

采用经过韦志钢、陈欣银[6]修订的“班级戏剧”问卷,问卷共计18个项目,要求被试就每一个项目在同班同学中选出“最符合”这一描述的人。问卷分为亲社会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6个项目。每个项目最少要选出1名同学,最多选出3名同学。汇总得到每个被试在各个项目上所得到的提名数。在班级范围内对提名数进行标准化,作为被试在该项目上的得分。最后把同一维度上所有项目得分的均值作为被试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的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其表现出的社会行为越多。在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86 和0.83。

3.同伴提名问卷(Companions Nomination Questionnaire)

采用同伴提名的方法[7],让被试报告在班里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各3 名同学。汇总班级所有同学的提名之后可以得到每个被试“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提名数。然后把“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提名数在班级内标準化。最后将前者减去后者的值作为同伴接纳的指标,数值越大表示越被同伴接纳。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22.0.0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采用Hayes编写的PROCESS宏(模型4)对社会行为各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同伴接纳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8]。

二、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攻击行为与父母亲拒绝、父母亲过度保护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退缩行为与父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同伴接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亲社会行为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同伴接纳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伴接纳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父母亲拒绝、父母亲过度保护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二)中介效应检验

控制了性别后,父母亲情感温暖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父母情感温暖预测同伴接纳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亲社会行为可以正向预测同伴接纳,结果见表2,表明亲社会行为在父亲情感温暖与同伴接纳、母亲情感温暖与同伴接纳之间均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控制了性别后,父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可以分别正向预测退缩行为,父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可以分别负向预测同伴接纳,退缩行为可以负向预测同伴接纳,结果见表3,表明退缩行为在父亲拒绝与同伴接纳、母亲拒绝与同伴接纳、母亲过度保护与同伴接纳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三、讨论

(一)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父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存在正相关关系,父母拒绝与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和同伴接纳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依恋理论的观点相符[9],依恋理论的观点认为依恋是儿童建立心理弹性的基础,在与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关系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是儿童发展压力应对与情绪调节能力的最佳途径,儿童通过积极的养育方式获得足够良好的心理弹性,因而形成的安全依恋模式是日后建立其他人际关系的重要模板。情感温暖的父母亲可以有效地给予儿童理解与支持,有助于儿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对同伴交往采取温暖友善的方式,因而在同伴接纳上的水平就相对比较高。而对孩子采取拒绝、过度保护、干涉过多等消极教养方式的父母亲,不能容纳儿童的情绪,甚至会严厉打压儿童的心理需求,否认儿童的心理感受,让儿童不断蓄积敌意或恐惧心理。在长期打压下,儿童无法宣泄的敌意与不被理解的恐惧就会向外投射在同伴身上,表现出攻击行为或退缩行为,从而导致同伴接纳程度不高,同伴关系不良。

(二)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

当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有利于他人的亲社会行为,会让同伴感受到理解与支持,同伴喜欢并乐于与其交往,因此会有较高水平的同伴接纳。如果儿童表现出较多的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攻击行为,或是因为焦虑恐惧不安而表现出孤独、害羞与退缩行为时,同伴关系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同伴拒绝,儿童无法融入团体建立团体归属感。

本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在父母亲情感温暖与同伴接纳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父母亲情感温暖通过亲社会行为间接正向影响同伴接纳,退缩行为在父母亲拒绝与同伴接纳、母亲过度保护与同伴接纳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父母亲拒绝与母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可以直接负面影响同伴接纳,也可以通过退缩行为间接负面影响同伴接纳,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父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团体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倾向,同伴接纳程度较高,亲社会行为是儿童通过家庭养育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获得同伴接纳的重要行为模式,是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机制。拒绝与过度保护的父母教养方式使得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受阻,缺乏独立的个性,较少主动与同伴交往,表现出退缩行为,同伴关系发展因此而受挫。要帮助儿童走出退缩的状态,良好而稳定的支持关系是重要的发展因素[11]。

(三)研究启示与教育措施

城市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学习,具有较高水平的生活不稳定性,这些儿童在适应陌生城市的生活与学习时,需要父母亲给予足够的情感温暖与支持,在被理解与关怀的感受下,形成亲社会行为倾向,有助于他们融入陌生的社会环境。如果父母亲对于儿童采取拒绝、严厉惩罚或是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则有可能让儿童形成退缩行为倾向,不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导致融入外在环境受阻。基于依恋理论,在以招收打工子弟为主的学校中,针对家长开展相关的家庭教养方式教育,普及教养方式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所造成影响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改善城市流动儿童的养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亲社会行为倾向,避免退缩、攻击行为所导致的病态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Wozniak R  H,Fischer K W. Development in context:acting and thinking in specific environments[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Hill dale,New Jersey,1993.

[2]刘杰,孟会敏.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250-252.

[3]李丹.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的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4]胡冰,张春妹,韩晓.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3(12):23-27.

[5]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等.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1):94-99.

[6]韦志钢,陈欣银.儿童的社会行为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8(1):23-29.

[7]陈欣银,李正云,李伯黍.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J].心理科学,1994,17(4):198-204.

[8]Preacher K J,Hayes A F. 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08(40):879-891.

[9]Svendsen S,Griffin J,Forkey H. Using th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nd positive parenting principles to build childhood resilience[J].Advances in Pediatrics,2020(67):15-28.

[10]杨静,宋爽,项紫霓,等.流动和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与利他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1):833-837.

[11]Rubin K H,Wojslawowicz J C,Rose-Krasnor L,et al. The best friendships of shy/withdrawn children:Prevalence,stability,and relationship quality[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06,34(2):139-153.

(作者單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编辑 /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流动儿童初中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