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潘玉良的绘画风格与特征
2020-12-23汤璐
汤璐
摘 要:文章主要分析潘玉良作品的风格以及当时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分析潘玉良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受到哪些画派风格的启发,并对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探索画面中的奥秘。从作品的分析进一步了解绘画作品中画家透露出的情感,侧重于绘画表现手法和情感寄托及中西文化艺术的应用和升华。
关键词:潘玉良;油画;中西文化
以写实主义为主是潘玉良早期的作品风格,到了后期作品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前提是扎实的基础训练和夯实的基本功。作品《歌罢》《顾影》参加了全国美展,这是她前期归国时的风格。粉画作品技法娴熟、构思巧妙,展现出女性之美。人像、人体、风景、静物是她早期创作较多的类别,展现了她多年在国外学习的成果。构图灵动、线条严谨却不失创造力,苍劲有力的笔触,柔和的色彩,沿袭学院派的写实画风,潘玉良可谓中国美术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艺术家。
一、印象派的影响
印象派的流行比潘玉良留学的时间早了几十年,但印象派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创作手法和风格。鼎盛时期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取得了闻名世界的艺术成就。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印象派艺术家如雨后春笋在欧洲涌现,颠覆了人们对绘画的刻板印象,以三棱镜折射出七彩光为原理将科学的色彩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倡导在大自然中创作,将时光定格在刹那间。潘玉良在上海美专学习时便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有所了解。1925年创作了油画《白菊》,关于这幅画作潘玉良的画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潘玉良的静物绘画中的得意之作,色调异常和谐,技巧亦成熟,白色在画面最易单调,而此花之色,由黄蓝绿紫各色间杂其中,有后期印象派之风。白花和绿瓶,其色彩之配合,博得一般人士好评。”二次赴法后,潘玉良的作品与之前相比色彩变得明亮、纯粹,生动的线条运用在画面中更加明显。在她的一系列风景写生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牧场题材,牛是牧场画作的主要题材,牛象征着辛勤劳作,是一种群体生活且温驯的动物,表达了画家热切地渴望有一天能与家人团聚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作品《乳牛》(图1)沿袭了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将蓝灰、紫灰调作为风景画的远处背景,有种朦胧的美感,运用不同的绿来表现草地,可以明显感受到画面前中后的空间感,深浅不一的草色并置排列,其中夹杂着泥土枯草的颜色,笔触干脆,颜色堆叠,用叠加的手法表现出草地的肌理,近处两头乳牛动态不一,画家把牛的结构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前实后虚的处理更好体现出了牛的体积感,前后布局疏密得当。与早期作品不同的是,潘玉良在绘画中注重线的运用,对牛的外部轮廓的勾勒强调了牛的骨骼线条与动态,草地上的寥寥数笔使画面更加生动。
二、与现代派的交融
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謝弗勒尔的学说创造了科学性的色彩。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是现代艺术的开始,用原色色点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叠加的效果,人们称之为“科学的印象派”,新印象派注重色彩的配置却忽视了形的重要性,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足,从而导致新的变革。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保罗·塞尚强调绘画用色的纯粹性,重视绘画的形式构成。通过绘画营造出趋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境界,用散乱视像构成秩序化的图像。塞尚一生追求色彩和形体,他的作品给潘玉良带来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静物系列的作品,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三、野兽派的影响
野兽派诞生于1898年,画家们对纯色的运用相较于后印象派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欧洲反抗既成绘画潮流的一代青年俊杰普遍怀有野兽派的意识。野兽派的绘画不拘泥于细节,思想和造型简单化,追求内在的和谐,通过艳丽的色彩、奔放有力的线条来进行情感的表达。
作品《读书少女》(图2)汲取了野兽派的创作元素,背景以深绿、中绿、草绿、柠檬黄为主,以纯色直接在画布上作画,背光照到的地方的植物则以柠檬黄为主,用橘红色来表现林间的小路洒满了阳光,画面由光源引入,逐渐让观者的目光转向正在读书的少女。与以往人像画法不同的是,潘玉良大胆尝试纯色,因环境色的影响面部以绿色、红色、肉色为主,绿色用于反光面,暗部红色用于受光面,在光线的照射下面部的肤色冷暖呼应,与冷色调的衣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少女读书时的神态与动态美。潘玉良的作品可谓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绚烂之极又宁静至真,大胆使用原色甚至对比色,如作品《情》《穿红靴的女人》《少女与玫瑰》等,它们以绚烂的色彩、极强的装饰性让人眼前一亮,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摩擦出属于自身的独特风格,这些画作体现了潘玉良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四、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响
“1930年以来,刘海粟一直将中西技法结合起来进行实验。”在此期间潘玉良潜心研究了宋、元、明、清等大量优秀作品并对佳作进行临摹学习,逐渐了解中国水墨画和工笔画的精髓所在,她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发扬中国传统水墨画,必须要彻彻底底地了解国画,不论是水墨画还是工笔线描,潘玉良都一丝不苟地钻研。潘玉良对李公麟的白描最为热爱,他的白描行云流水,有粗有细,线条中的虚实变化让人意犹未尽,潘玉良在留法期间常常观摩李公麟白描的复本。从潘玉良的多数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水墨线条的运用以及白描线条的存在,如作品《双人袖舞》(图3)和《双人扇舞》,画面中运用了线条勾勒的手法,不仅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还强调了人物的灵动,运用线勾勒出手部的细节,勾勒出腕关节、肘关节、腰部、臀部、膝关节等局部动态,突出主体,使画面更加生动。自20世纪30年代起,潘玉良潜心研究白描,将中国白描体与西方雕塑的神韵相结合。在安徽博物馆中,有超过3000幅的潘玉良的白描作品。在潘玉良的速写作品中,以中国笔墨线条勾勒出人物外形,体态丰满,造型优美,线条强劲有力,可见潘玉良对白描体有着很深的造诣。在1940年的白描作品《向背男女》中,潘玉良运用西方写实的手法,结合笔墨线描,刚柔并济,虚实相宜,通过中国书法笔墨表现出的线条缓急得体,表现了女性人体的柔美和男性人体的刚毅坚实,画面中男女深情对望,也寄托了画家的情感,赋予中国传统线条情感,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这是对中西艺术进行探索的开端。
五、中国传统民间活动与民间元素的影响
1955年潘玉良创作了《双人袖舞》《双人扇舞》,两幅作品均表现了民间艺术。20世纪50年代,潘玉良以民间妇女活动为题材创作了多幅作品,更多的是突出民间妇女生活的多姿多彩。作品《双人扇舞》描绘了两位女子手持舞扇,欢快地扭动着身躯,两位女子分别身着红色、绿色的鲜艳亮丽的中国传统服饰,服饰色彩应用像极了马蒂斯的色彩平涂的手法,画面中人物衣服和扇子上有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装饰,白底红花加上黑线勾勒出中国传统花式纹样。夸张的动态极具表现力,展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优美,画面中绿衣女子持扇遮脸露出迷人的微笑,眼神看向另一位女子手中的花,而左手持花的红衣女子则闻一闻花香,右手挥舞着扇子,画面充满动感。在背景的处理上,画家采用了虚化的手法,以土黄、草绿、桃红色为主,与印象派的手法相似。在画面的右上角画有一只小巧可爱的灯笼,上面写着绘画地点与画家的姓名。这只灯笼也是画家精心设计在画面中的,若没有了这只灯笼画面则会失去平衡。画面中的人物动态总体倾向于画面的左侧,一只灯笼恰到好处的运用,不仅使画面保持了平衡感还多了一丝灵动的气息。相较于《双人扇舞》,作品《双人袖舞》展现民间舞蹈袖舞,动态更为夸张,两位红衣女子相互对视,一位呈现下腰的姿态,另一位下蹲扭着身子,动作夸张,表现女子在舞蹈过程中欢快的场面,背景以浅灰色的色调为主,背景处理方法类似于印象派,以赭石、熟褐、黑色等为主,运用横竖短线勾勒,增强了画面的肌理感,同时这种绘画技法更好地处理了画面阴影部分,更为突出人物主体。画面中两位呈弧线形态的女子热情洋溢、婀娜多姿,这两幅作品绘画风格像极了中国的年画,画家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多年学习西方绘画的潘玉良一直有着发扬中国文化的思想,而这两幅作品也是潘玉良作品中融合中西文化的经典之作,在展现民族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展现出女性的魅力。在其彩墨绘画中也有類似的民族题材的画作如《双人舞》《放风筝》《牌戏》《女童与提篮》《歌舞艳声》等,它们皆以民族艺术为题材展现中国传统女性形象,通过女性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状态,展现出女性脱离封建社会的生活状态,民俗文化的表现也寄托了潘玉良对传统东方文化的情感以及对东方审美情趣的表达。
总之,通过对潘玉良油画作品的分析,发现她的作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时间为主轴分析潘玉良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所受到的影响,在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现代派中潘玉良并没有迷失自我、跟随大流,而是一直坚持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潘玉良一直在坚守自己的艺术使命,一心为中国的艺术贡献出自己的所学。
在全球艺术环境中,潘玉良在世界艺术平台为中国美术争得了话语权,画家们也在随着时代的脚步思考着中国应以怎样的艺术风貌将东方艺术展现于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潘玉良.潘玉良画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4.
[2]苏立文.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M].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扬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