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人与角色

2020-12-23洪忠佩

鹿鸣 2020年6期
关键词:婺源

洪忠佩

1

“停!”随着范汝杰的一声号令,一队人马立即停止了行进。

那是清咸丰五年(1855)春天,太平军范汝杰部为配合石达开西征军在江西的作战,沿徽饶驿道从休宁经浙岭进入时属徽州的婺源地界。他们刚刚行军至虹关村口,没有遭遇清兵与团勇的阻击,却让一位身高约莫有一丈的长人挡住了去路。本来,从广西带兵转战皖南的范汝杰是一路疾行,进入“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的虹关心里就没底了,村口突然冒出这样一位身材如此高大魁梧的巨人,不由疑惑重重,弄不清楚前方是凶是吉。然而,当范汝杰与他的官兵绕道走过虹关,甚至攻下了婺源县城,都没有想明白在虹关挡住他们去路的竟然是一位14岁的少年。

不是詹世钗武艺超群,也不是命大猖狂,是他高大魁梧的身材与一脸的无畏震住了范汝杰。毕竟,詹世钗像初生的牛犊,他连虎的样子都不知道,怎会对虎有畏惧之感呢。想想,范汝杰能够马不停蹄,率兵在皖南攻陷黟县、歙县、休宁等地,他在虹关却没有挥刀动武,很大程度上是詹世钗的身高和无畏无惧起到了震慑作用。

然而,那可是一波全副武装的队伍呀,詹世钗能忘记这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吗?

尽管在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似乎婺源人对太平军并不买账,民间称之为“长毛”,即含“土匪”之意。或许,是婺源群山叠嶂,地处偏僻,所谓天高皇帝远,应是太平军与清军的征战惊扰了婺源人耕读传家的正常生活吧。

谁都明白,一旦燃起硝煙战火,得不到安宁的还是地方百姓。

2

“世钗乳名五九,字玉轩,道光辛丑(18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生,娶大英国人氏,子泽纯,光绪丙子(1876)九月十七日卯时生。”《虹溪詹氏宗谱》上对詹世钗的记载,虽然只有五十多字,却给我留下太多的谜团:一是他身材究竟有多高?二呢,为何能够娶上英国人为妻?还有,他有着怎样的隐秘与传奇人生?

既然谱牒上没有有关詹世钗的身高记录,那一丈多高是否是个约数呢?若是按照清代一丈折合米数计算,詹世钗的身高应在3米左右。也就是说,詹世钗比当今世界身高第一高的土耳其人苏尔坦·科森(身高2.465米)还要高出许多。好在,《婺源县志·民间轶事》中的“虹关长人”条目给我厘清了:“清道光年间,虹关人詹真重,字衡钧,出生未满月,俨然6岁童,体重30斤,成年后身高有8尺(2.67米)。其子詹世钟,同父一样高,臂力甚大,游经河南时,军门特招之效用,并保举六品衔。其四子詹世钗,身高亦有7尺3寸(2.43米)。”由此来说,詹世钗的身高是得益于父亲的遗传了。显然,詹世钗一丈的身高也只是民间传说而已。

直到我走进虹关“长人故居”——玉映堂,看到门枋比普通门枋要高出一截,还有三米多高的房门,进一步印证了地方志上对“虹关长人”的说法。想想,如果家中没有居住着身高异于常人的人,何必去开那么高的门枋和房门呢。再说,玉映堂是清代乾隆年间虹关徽墨名家詹成圭为儿子詹若鲁及其长孙建的三间两进的三层楼房,而詹真重、詹世钗都是其后裔。

庆德老人的祖居屋“棣芳堂”,紧邻着玉映堂,他退休前在上海执教,称得上是村中的“活字典”。庆德老人告诉我,詹世钗的父亲詹真重,与他的曾祖父詹长枝都是长人,民国版重修的《婺源县志》对詹真重就有“魁梧奇伟,躯长如其祖”的记载。而詹世钗呢,是他父亲詹真重与后妻江氏生的,应是出生于“长人世家”。据说,詹世钗二岁时身高就有一米左右了,元宵节观灯还站在母亲面前吃奶,引得路人啧啧称奇。早年玉映堂堂前不仅挂着詹世钗的照片,房间中还有一张二米长的满顶床。问题是,二米长的满顶床怎么适合詹世钗睡觉呢?他只好抽去床栏板,再隔上木箱垫脚才能睡下。很遗憾,玉映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作为公社食堂,许多旧物都毁了。

难怪,不知底细的旅人,经过虹关村长人巷玉映堂大门口不免惊愕:哇,这家老屋的门枋怎么这么高呀?

3

即便,詹世钗是徽墨名家的后裔,他也不能走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生存环境。何况,太平军起义的战火已经在婺源城乡四处燃起,詹世钗不得不告别家乡,辗转到了上海,开始在“徽州玉映堂墨铺”做学徒。墨铺的长辈和同乡,都欢喜叫他乳名——五九或詹五。

在村里,身高、体力,那都是务农吃饭的本钱。而做墨工,虽然是一门手艺,亦是靠体力吃饭。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时难。出门在外,衣食住行,哪一样不需要自己去努力解决呢?况且,詹世钗衣食住行所需的数量与空间都超乎一般常人。毕竟,他身体的体积与消耗的能量与其他人也不同。

再说,身材高大魁梧的人做起手艺来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虽然,论手臂肩膀,詹世钗比同事一个个都力气大,但要频频弯腰或蹲下,却比他们一个个都困难得多。而制墨工序是点烟、配料、捶坯、晾墨、锉边、描金,一系列的过程都离不开腰腿与手上工夫。

尽管詹世钗每天累得够呛,他依然起早贪黑地干着。然而,让詹世钗万万没有想到,他到上海的徽州玉映堂墨铺做墨没有出名,而饭量与身高却出了名。许多人见到詹世钗,都会投来诧异的目光。

如果詹世钗活在二十一世纪,以他的身高说不定也会像姚明一样进入国家篮球队,抑或被NBA的休斯敦火箭队选去。可是,詹世钗是生活在清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正是李鸿章购买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工厂筹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时候,捻军、太平军都是朝廷的心头之患,可谓是一个非常时期。一天,詹世钗走在上海街头,他巨人般的身高被一位英国人看中了,执意要聘请他去剧团当演员。甫一接触,詹世钗以为英国人在开玩笑,没想到他越说越认真。

去国外当演员?詹世钗虽然连梦里想都没有想过,但他却没有立即应承下来。然而,20出头,正是心怀梦想的年龄。不过,是去,是留?在他心里还是纠结了好些时日。想想,在墨铺向长辈辞工,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启齿的事,何况是要去做演员,而且是去外国做演员,那不等于不务正业吗?出乎詹世钗意料的是,本家长辈听说后连想都没想,竟然一口答应了。

这时,詹世钗一颗忐忑的心才放了下来。来不及去向远在家乡的父母告别,詹世钗只有留信,当他用狼毫小楷写下“孩儿不孝”四个字时,泪水已经滴落在玉映堂带着暗纹的梅花信笺上。

詹世钗选择离开上海的徽州玉映堂墨铺,去往异国他乡,是否意味着他将要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抑或命运将发生大的反转呢?

从上海出发的那天,詹世钗感觉轮船汽笛的长鸣一直在黄浦江上回荡。

4

当詹世钗在北平照相馆戴着礼帽穿上长袍马褂照相,准备在国外做演出招贴画的时候,他仿佛听到了舞台下那经久不息的掌声与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然而,远渡重洋到了英国伦敦,詹世钗才知道所谓的剧团只是一个类似于马戏团的表演队,只不过是以他长人的身份作噱头,与他心目中的演员隔着一大段距离。那一夜,他彻夜未眠。

可想而知,当时詹世钗心里的滋味比打翻了五味瓶还复杂得多。甚至,心里好像吞进了一只苍蝇似的,有些恶心。然而,他走到这一步有退路吗?

当然没有。

理智告诉詹世钗,所有想法的前提必须是解决温饱,然后才是站稳脚跟。

与能歌善舞的女郎,以及画着花脸的小丑一起站台、出场、摆姿势,像预先设定的套路,却要一场接着一场去,而且必须乐此不疲。当遇到语言障碍,个别观众的嘘声,还有困惑迷茫的时候,詹世钗都没有退缩。因为,他看到了同行绘声绘色的精彩表演,以及感受到了台下观众的热情。

从詹世钗开始自学英语的那一天起,他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只有他自己知道。实际上,一个人与生活与命运的博弈,分明就是自己与自己博弈。

我不知道此前詹世钗到过哪些国家,又进行了多少场表演,能够找到的史料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创办的《申江新报》(《申报》的前身)关于他在香港、日本等地的表演信息:“徽州长人詹伍,近有自日本至香港之耗,大都越十四天可抵埠矣。按詹伍所历,殆遍欧洲诸国,跋涉山川,凡已数载。推其始,由西人挚之,亦以奇货居之也。然与其所过之迹,士女莫不摩肩接踵,挤拥往观,遂令欧洲国中无贵贱皆耳其名,亦云幸矣!”(《长人将游香港》同治十一年七月初二,即1872年8月5日)

翌年,也就是清同治十一年(1873),奥匈帝国(奥地利)为将首都维也纳推进到世界先进城市行列,同时也是为了清除普奥战争失败后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阴霾,特举办了维也纳世界博览会,詹世钗应邀去助阵表演。那年出版的《教会新报》上刊登了尚德居士撰写的《长人说》:“长人名五九者,年三十许岁,徽州婺源人,身高七尺。赴外洋多年,因商小富,积有数千金,洋人之女愿以配,女形体短小,止有长人之半。今春长人挈眷回自外洋,居上海两月余,仍赴外国,自中国至东洋,再至西洋,沿途所过之国,人多异之,争先一睹为快,睹者多赠以钱,益以致富……”

显然,当时詹世钗的表演已具有了影响力,他开始跻身于明星的阵营了。

然而世事难料,同样在《申江新报》报道了詹世钗遭遇海盗与前妻去世的消息:“长人詹五,晥南人也,素以躯干称奇,邀游于海外,计所得者已万余金,特以前在重洋,为海盗所劫掠,旅槖一空,其所配之中国室人已逝世,现所续娶者西国女也,长不及詹五之半,而伉俪殊笃。日前,詹五已附英公司船回沪,其未及见者,当必以先睹为快矣。”(《长人回沪》同治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即1874年7月10日)想必,此时詹世钗心中的伤口都已经结痂了。

不承想,詹世钗一回到上海,心里反而矛盾得很,总觉得脸上像戴着面具似的,他想立即见到玉映堂墨铺的长辈和同乡,又生怕他们触及他心中的创伤。

5

往往,詹世钗的演出,都是以其他人的矮来衬托他的身高,拍的照片也是。我能够看到的詹世钗照片,几乎都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的。

而詹世钗巡演的宣传招贴画呢,极其夸张,是他与海狮、骆驼、公牛、鸵鸟,还有犀牛的组合,完全是变着花样在制造噱头。在当时的香港、伦敦、旧金山,以及巴黎等地街头,都贴满了这样的广告招贴画。

尽管流于网上的詹世钗照片发黄、模糊,却有好几张——有与穿西服的洋人合影,也有与搭档的侏儒合影,而他唯一一张全家福是光绪六年(1880)在香港拍摄的照片——詹世钗身穿清代官服,手拿折扇居中站着,身前站着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无一例外,家人的身高都在他胸部以下)。想必当时在詹世钗心目中除了演艺事业,还有家庭的重要性。不然,他也不会去拍全家福了。也就是在这一年,他选择退出演艺圈,和家人选择在英国的伯恩茅斯居住了下来,开始以卖茶叶和古玩维持生计。詹世钗觉得,他不再是舞台上长人的角色,而是一位丈夫与父亲。出乎妻子意料的是,他把居住的房子起名为“婺源”。

“家有良田千亩,不如薄技在身。”不管走到哪里,詹世钗始终记得婺源老家这句俗语。詹世钗能够开始用英语法语同不同国家的人士进行交流,就连当时发现他的英国人都感到惊讶。

无论詹世钗怎么低调,他混迹于不同肤色的人流中依然是那么的醒目,人们争相与他合影留念,甚至还有当地名流邀请他出席宴会。可他,需要的是过寻常人的日子——喝茶,聊天,一日三餐,妻儿在一起其乐融融。

是茶和古玩,让詹世钗的日常生活多了几分恬适与安静。

尽管,从婺源虹关走出的长人詹世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扮演过许多角色,但我认定他本质的身份是一位墨工、演员、商人,以及生活在异国他乡的老人。

1893年冬,即光绪十九年冬。伯恩茅斯夕阳西下,海风轻拂,来来往往的市民最后一次看到詹世钗伫立南部港口远眺的高大身影。只是谁也不会想到,此时的詹世钗刚刚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他正喘着粗气,被肺结核疾病折磨着,身体消瘦得厉害。后来,长人詹世钗的传奇故事还出现在了晚清宣鼎的《夜雨秋灯录》和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想必,这是作者以文学的方式对一位长人生命的眷顾吧。

是的,正如马尔克斯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是需要我们用寂寞来偿还。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前是迷茫,孤独后是成长。”而詹世钗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猜你喜欢

婺源
婺源美
《村口》《婺源 陀川春雨》
乡愁里的婺源
童心飞扬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浣溪沙·游婺源篁岭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最美的乡村——婺源
画中婺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