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高校教师发明披露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20-12-23方荟雯

上海商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发明人职称科技成果

方荟雯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

然而,多数研究都建立在教师主动向高校申报发明的假设前提之上,忽视了其中的高校教师发明披露问题,且经披露高校专利质量较差已是不争事实,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效果。由于教师选择性披露发明,我国近30%的高校存在科研成果流失问题,导致高校存量发明的商业价值偏低,增加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难度。我国教师越过高校监管、实施发明体外循环的现象比较普遍,高校和教师因这一问题产生的发明权属诉讼频频发生[1]。

赵敏祥等[2]认为目前高校专利流失严重,其中校外机构窃取流失占40%,随人员调配流失占20%,化公为私占10%,尤其高价值发明专利的流失导致高校存量专利的商业价值远低于流失的教师专利,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难度。国外研究看,Thursby等[3]也探讨了高校专利流失成因及对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本文认为,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可忽视教师的专利披露行为,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政策。基于此,本文通过调研上海高校教师发明披露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能为决策者提供更为全面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参考资料。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发明专利特征

Liu和Jiang[4]指出高校为缓解专利增长与技术转移人员匮乏间的矛盾,通常集中精力服务少数高价值发明专利,即教师发明专利的价值越高越受到高校关注。共同发明人数量是教师发明专利的另一重要特征,李正卫等[5]认为发明人数会增加专利权属决策和收益分配协商难度,将专利分配给高校是合理折衷方案。因此,针对专利特征假设如下:

假设1a:专利质量越高,发明专利被教师分配给高校的可能性越低;

假设1b:共同发明人数量对教师发明专利的权属分布影响显著。

2.2 发明人特征

教师向所在高校披露发明专利是获得职称晋升的有效途径,Owen-Smith和Powell[6]指出副教授和讲师更愿意将专利分配给高校,而教授实施专利体外循环的可能性更高;其次,教师已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对其当前专利权属决策有重要影响,拥有较多发明专利的教师由于缺乏时间和精力,须借助高校技术转移人员的专业服务。因此,关于发明人特征,本文假设如下:

假设2a:副教授和讲师比教授更愿意将发明专利分配给所在高校;

假设2b:教师拥有的发明数量越多,越愿意将发明专利分配给所在高校;

假设2c:具有挑战精神,喜欢创业的教师,更可能将专利分配给校外机构或个人。

2.3 高校科研管理政策

从高校科研成果管理制度看,职务发明权属原则和许可收益分配比例是影响高校专利权属的重要因素。Ki kis[7]在指出产权之争会导致高校专利流失。然而,我国专利法及其细则均规定教师职务发明归高校所有,高校拥有教师的全部发明专利;其次,对专利许可收益管理而言,陈强和常旭华[8]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证明了许可收益分配比例可平衡高校和教师的许可收益差距,改善教师专利披露行为。因此,针对高校科研管理政策假设如下:

假设3a:职务发明权属能提高教师披露意愿;

假设3b:专利许可收益分配比例越高或激励政策强度越大,教师披露意愿越高;

假设3c:职称晋升制度会促进教师向高校披露发明。

2.4 企业与高校环境

高校科研实力越强,教师越能藉此获得企业研发资助,并通过技术入股或自主创业直接获得发明专利相关收益;若将发明专利分配给高校再对外技术转移反而会增加交易环节和成本,因此本文假设高校科研水平、企业的合作程度与教师专利披露负相关,因此,针对企业与高校环境可假设:

假设4a:高校科研水平越高,教师披露意愿越低;

假设4b:企业能够提供更高的条件及收益时,教师更倾向于与企业直接合作。

三、实证研究

1. 调查对象

由于缺乏教师个体层面的统计数据,现有年鉴和年报资料都难以满足此类研究需要。基于此,本文以上海市各大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匿名回收调查问卷的方式,以期获得更为准确地发明披露信息。

2. 变量测度及信度分析

2.1 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发明披露意愿。本研究在借鉴现有研究,结合知识分享意愿相关量表,结合具体需要,最终确定通过“我对将发明披露给学校很感兴趣”、“我愿意将发明披露给学校而非企业”等5项来测量披露意愿(Cronbach’s α=0.914)。

2.2 解释变量

本研究的解释变量包括发明专利特征,发明人特征,高校科研管理政策以及企业与高校环境特征。

(1)发明专利特征:

发明专利质量是影响高校教师披露意愿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的衡量专利质量的指标包括实际维持时间以及专利共同发明人数量。本文通过“我预计我的发明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我所拥有的发明拥有2个以上共同发明人”等 4 项测量(Cronbach’s α=0.884)。

(2)发明人特征:

教师向所在高校披露发明专利是获得职称晋升的有效途径,以及发明人个人科研能力,市场和个人创业能力的评估会影响高校教师发明披露的选择。据此,使用“1”,“2”,“3”来区分“讲师”“教授”等职称;并将发明人特征分为三方面,通过“我喜欢冒险,挑战自己”等4项测量发明人个性;通过“我申请校级以上的课题很容易”等5项测量发明人学术能力;通过“我对创业很感兴趣”等3项测量发明人个性,信度检验结果Cronbach’s α均超过0.9。

(3)科研管理制度:

从高校科研成果管理制度看,职务发明权属原则、许可收益分配比例、专利审查制度和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制度是影响高校专利权属的重要因素。据此,本文通过“获得一定的所有权”“获得一定的处置权”等3项测量高校职务发明权属制度情况;通过“获得科研酬金”“获得一定比例的转化收益”等4项测量收益分配比例影响;通过“我需要通过向学校披露发明,来完成绩效考核”等2项测量职称晋升途径,信度检验结果Cronbach’s α均超过0.85。

(4)企业与高校环境:

高校科研实力越强,教师越能藉此获得企业研发资助,并通过技术入股或自主创业直接获得发明专利相关收益,本文拟考虑高校科研水平能力,及与企业的研发资助意向作为企业与高校环境的考量。对于上海市各高校,利用“985”、“211”、双一流等相关指标将高校分为 5 等;并利用“申请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项目很容易”等2项评估高校科研水平(Cronbach’s α=0. 836);通过“企业提供研发设备”“企业提供发明成果的股权收益”等4项体现发明者与企业合作程度(Cronbach’s α=0. 903)。

题项通过Likert 5分量表来评估,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3”表示“不确定”,“5”表示“非常符合”。

3、效度分析

表1 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汇总

根据KMO 和Bartlett检验结果,总体的KMO值为0.759,显著性水平趋近于0.000。各个潜变量检验(表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主因子上的负荷值都高于0.5,具备良好区分效度。

4. 结果分析

表2 假设模型适配度指标

根据Harman单因子检验法,最重要的因子成分只解释了整个数据变异的19.108%,说明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对本次数据分析不存在显著影响。运用amos21.0阐释高校教师发明成果披露的意愿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CFA检验结果(表2)显示:卡方自由度比为1.261,RMSEA<0.05,CFI、NFI、IFI、TLI均处于 0.8-0.9 上下说明其整体拟合程度较好。

由表3可知,发明专利特征与发明披露意愿存在直接的负向关系,但并不显著,假设1a,1b未得到明确验证。高校教师职称、发明数量与发明披露的关系同样不够显著,甚至系数显示为正,这可能是由于教师职称与发明数量的显著正向相关关系,抵消了高校教师职称提高带来的披露意愿下降作用,假设2a,2b未得到明确验证。发明人学术能力与发明人创业需求与发明披露意愿显著正相关,可见学术能力强,具有创业需求的教师有较高的披露倾向,假设2c成立。

表3 相关回归系数

职务发明权属与发明披露意愿显著正相关,假设3a得到验证;收益分配比例与发明披露意愿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收益分配制度与职务发明权属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受益分配制度完善的高校不会分配科技成果所有权,而高校教师更倾向于科技成果“三权”对于发明披露的激励作用,假设3b未得到明确验证;现行职称晋升制度与高校教师发明披露意愿关系呈负相关但不够显著,说明现行职称晋升制度无法激励高校教师进行发明披露,假设3c不成立。

根据高校现有分类,其不能代表高校的科研水平,从而对教师的意愿也没有影响。高校科研水平与高校教师发明披露意愿显著负相关,假设4a得到验证;而企业合作程度与高校教师发明披露意愿显著正相关,假设4b被推翻,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随着产学研深度融合政策的不断推进,通过学校高校教师更多地接触到相关产业企业,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同时,也反方面更激励了高校教师的发明披露意愿。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142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验证了上海市各高校教师发明披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学术能力强,具有创业需求的教师倾向于向高校披露自己的发明;(2)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能够显著刺激发明披露意愿;(3)高校科研水平与高校教师发明披露意愿显著负相关,企业合作程度与高校教师发明披露意愿显著正相关;(4)发明专利特征,专利审查,及现行职称晋升制度并不能直接影响高校教师披露的意愿。

2、实践意义

依据调查者对问卷的回答,绝大多数人认为存在高校专利质量较差的情况,同时教师发明披露动机不纯的现象。半数以上高校教师基本同意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促进高校教师发明披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另外,现行职称晋升制度对于高校教师发明披露没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过程中,应当大力推进“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未免片面,其没有完全避开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因此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及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建议将实施权应部分或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团队和承担人,并保留最终所有权及介入权。

其次,在考核机制设计过程,可以考虑设置单列的专门成果转化中级、高级职称,以及成果转化社会价值、市场价值贡献突出作为职称向上晋级的依据,在制度上肯定高校具有教师资格的科技人员的转化工作绩效。

最后,仍需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能有效促进高校克服自身组织结构性缺陷,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与企业平台相结合,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披露,发挥各自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猜你喜欢

发明人职称科技成果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发明人角色识别及二元创新能力差异分析
——社会资本视角的解释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浅析发明人(或设计人)变更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摇摆撞击洗涤装置
洗衣机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