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区育肥牦牛疾病调查与综合防控对策
2020-12-23张玉芳蔡相银
张玉芳,蔡相银
(1.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畜牧兽医站,互助 810599;2.青海省互助县畜牧兽医站,互助 810599)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个独立物种,生活在海拔3 000m以上,牦牛全身是宝,与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及烧耕均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逐年加大,生态移民、三江源保护、草原禁牧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青海地区牦牛养殖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每年的8、9月份,牧区繁殖的大量仔畜及待出栏的牦牛贩运到本省东部农区进行集中育肥,这样既解决了牧区草畜矛盾的问题,又为东部农区增加了经济收入。但大部分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因饲养管理不当,加之受养殖技术、饲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育肥牦牛发病率较高。笔者结合下乡进行技术指导工作之际,于2018-2019年对青海省互助县的育肥牦牛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了在舍饲圈养条件下牦牛常发疾病,并提出了几点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互助县共辖19个乡镇,294个村,海拔在2 100~4 350m之间,高差悬殊,年降水量为542.2mm,年平均气温5.8℃。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冷季极低气温可达零下30℃以下,昼夜温差大,养殖气候环境较恶劣。据调查,全县19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养殖牦牛,大部分养殖户是集中育肥,全县共有牦牛养殖户1 235户,存栏牦牛5.2万头,贩运育肥户460户,从当年8月至翌年6月育肥出栏牦牛在3万头以上,育肥户出栏量占总出栏量的70%以上。
1.2 调查范围
本次共调查全县牦牛养殖量较大的威远、塘川等12个乡镇,涉及育肥户162户,调查牦牛24 769头。
1.3 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现场观察-询问调查、临床检查及在发病季节走访基层兽医、养殖户等多种形式进行。对临床出现异常表现,并采取药物及综合防治的养殖户及牛群进行统计,对疫病发生、流行、分布、危害、防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1]。
1.4 调查的主要内容
包括:育肥牦牛群的饲养管理情况(饲料搭配、圈舍条件、养殖设施)、发病情况(发病区域、发病原因、发病病种、发病季节、发病率、死亡率)、防控治疗情况(疫苗免疫、药物治疗)等。
表1 调查乡镇牦牛疾病发生情况统计 单位:头、%
2 调查结果
调查养殖户162户,有圈舍养殖条件的23户,存栏牦牛24 769头,发病150户,占总调查户的92.59%;发病5 029头,发病率20.3%;死亡68头,占发病数的1.35%。通过调查表明,牦牛在育肥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临床发病主要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相关疾病为主,占发病病例的80%以上,其次是引进后出现不食等应激综合征,这类疾病发病率达90%以上,调查过程中还发现牛出血性败血症(以下简称牛出败)、腐蹄病和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病例,这类疾病发病率占10%左右。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相关疾病为主的牛病是造成养殖户或一个区域内流行的主要疫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危害较大,应当进行重点防治,而其他疾病因养殖区域和养殖条件不同表现为散发,危害不大。
2.1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共发病71户,占总调查户的43.8%,发病牦牛3 032头,发病率为27.5%,死亡2头,死亡率为0.02%(表1)。据调查,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在该县脑山地区,特别是海拔在2 700m以上的南门峡、林川、东和、丹麻、东沟、五十、台子、东山等乡镇发病较多,而海拔较低的塘川、东山、西山等乡镇发病相对较少。通常在气候干燥多变、昼夜温差大的冬季,牦牛患呼吸道相关疾病的几率较大[2,3],这与本调查结果一致。互助县海拔较高,尤其南门峡、林川等脑山地区乡镇海拔在2 700m以上,昼夜温差大,呼吸道相关疾病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并且在发生此类疾病的养殖户中,大部分养殖户敞圈饲养,无防寒圈舍,绝大部分发病养殖户未采取消毒等防控措施,在流感发病高峰期,养殖越密集的地区发病率越高。发病起初,1户出现病牛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会波及全群乃至周围养殖农户,一般体质较弱的牛容易发病,表现不食、长卧不起等症状;一般发病高峰期在农历12月份至翌年2月份居多。总之,有防寒保暖圈舍的养殖户发病率相对较低。
2.2 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疾病
共发病79户,占总调查户的48.8%;发病牦牛1 997头,发病率为15.5%;死亡66头,占发病数的3.3%(表1)。在调查的养殖户中,该病危害最大,且病死率较高。带有传染性的腹泻病,用各类防治药品治疗后效果不理想,病程持续达10d以上的一般预后不良。采样后送相关部门进行诊断,发现感染的病毒主要是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细菌主要有链球菌、大肠杆菌。
2.3 牛出败
共发病4户,占总调查户的2.46%;发病牦牛68头,发病率8.85%;死亡19头,占发病数的27.94%。4起疫情发生在9~11月间,经调查,因发病养殖户引进牦牛后未及时注射牛出败疫苗导致。
2.4 腐蹄病
共发病2户,占总调查户的1.23%;发病牦牛26头,发病率26.5%。发生在9、10月份间,发病户养殖场地淤泥堆积,场地潮湿。
2.5 传染性结膜角膜炎
共发病3起,占总调查户的1.85%;发病牦牛11头,发病率9%,未造成大面积流行,仅表现散发流行。
2.6 寄生虫病
因调查条件有限,未开展详细的寄生虫病调查,仅对待出售的6群牦牛开展了牛皮蝇蛆病调查,发病2起,发病13头,这些牦牛均来自青海省海北州。
2.7 其他
贩运户从异地购入牦牛后,因长途运输加之饲养环境、饲料等因素的改变,最初引进的1~2周内有90%以上的牛出现食欲减退或不食、对周围环境惊厥和敏感等应激反应症状,绝大部分牛表现一过性反应后恢复正常。
3 病因分析
3.1 养殖条件简陋
在调查的162户育肥户中有圈舍条件的有23户,仅占14.2%。大部分养殖户养殖环境条件差,无固定圈舍,无防风设备,敞圈露天养殖,没有御寒圈舍,在机体瘦弱、抵抗力低下时极易造成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部分养殖户未储备足量的饲草料,青饲料用量较少,只用小麦青干草饲喂。通过调查发现,农户饲草料储备充足、有挡风遮雨养殖圈舍条件的养殖户发病率和死亡率比露天养殖、饲草料储备不足的农户低。
3.2 应激因素的影响
牦牛由放牧方式转变为舍饲圈养,养殖环境、饲喂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极易发生应激反应。不良的环境条件一方面会降低牦牛的体质和抗病力,另一方面致使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传播力增强,从而导致发病。无防风、防寒、防雨设施,牦牛突然受冷或受热刺激,经不住体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育肥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不好,阴暗潮湿,光照不足,消毒不严,气候骤变,活动场所泥泞等因素,都易造成致病菌感染,常引起发病。
3.3 疫病防控措施不严
大部分养殖户没有建立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无消毒设施设备,人员进出频繁且不消毒,生物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因牦牛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保定较困难,部分养殖户在引进牛后未及时注射疫苗,也有养殖户在牦牛初发疾病时未及时治疗,延误疫情,导致死亡。
3.4 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作用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轮状病毒、流感病毒等常引起牦牛发病;圈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等因素,都易造成致病菌感染。
4 防控对策
4.1 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育肥牦牛因饲养环境、饲养方式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疫病的防控上需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和各养殖村实际,切实树立“养防并重,防大于治”的观念,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
4.2 改善饲养环境,为养殖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
经调查,一般在圈养条件下,牦牛对环境及饲料、养殖场地等适应需要1~2周的时间,做好育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关键。一要引导养殖户搭建牛舍暖棚,暖棚选址要在背风向阳处,棚顶选用塑料大棚薄膜,增加采光和棚内温度,圈舍必须建在地势高、排水方便、通风良好的地方;二要在引进牦牛前,对圈舍、场地及饲喂工具进行彻底消毒,保持圈舍干净卫生;三要根据育肥周期,做好饲草料的储备,尤其要保证青干草的储备。一般情况下,储备的草料量要满足每日饲喂量不低于牦牛体重的5%。应充分利用当地的燕麦青干草,将其作为重要的粗纤维饲草资源。
4.3 加强免疫、检测与驱虫
育肥牦牛引进后不要与其他牛混群饲养,先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再混群饲养,之后注射牛出败疫苗和口蹄疫疫苗;在做好免疫工作的同时,要重视寄生虫病的防治。牦牛与自然界直接接触,容易感染体内外寄生虫,比较常见的是呼吸道和肠道寄生虫,防控的关键措施在于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一般在牦牛入场后要开展驱虫,需根据牛群健康状况选择驱虫时间,一般在育肥牦牛购进后的第二周进行,驱虫药物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最好选择长效且内外都有效的药物,即同时可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
4.4 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牦牛常见疾病的基础措施。应根据牦牛养殖的实际情况制定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定期对牦牛舍进行消毒,加强饲养人员及进出车辆的消毒管理。在日常饲养过程中,牦牛发生疾病后,应第一时间治疗,同时进行隔离,避免病毒扩散。对未发病的牛群应加强卫生管理,严格做好消毒工作,避免病毒感染范围扩大。
4.5 加强呼吸道和消化道相关疾病的防治
通过调查发现,呼吸道和消化道相关疾病已经成为威胁育肥牦牛养殖的主要因素,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育肥牦牛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主要是由于环境和饲养管理不良以及病菌的感染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对常见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预防首先要改善牦牛养殖的环境,其次要加强饲养管理,第三要做好环境病原净化工作,第四要切实做好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首先要重视季节的变化,在气候突变时提前做好牛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并且在保证温度的同时加强通风管理,防止牛舍内有害气体含量过高,危害牛群健康。
在流行性感冒发生时,要及时摸清疫情,迅速隔离病牛,进行综合防治,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注意圈舍的保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尤其是夜晚不要让牛露天过夜,要保持圈舍清洁、干燥,保证清洁饮水。
牦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可以从消灭病毒、免疫接种、隔离净化及定期检测等方面进行预防。目前效果最好的预防手段是免疫接种,为预防病毒性腹泻,我国已有商品化弱毒冻干疫苗,可以有效降低牦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4]。
4.6 加强宣传培训
应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和培训,进一步增强养殖户对牦牛常见疾病危害性的认识,使其主动进行疾病防控。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培训,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引导养殖户提高科学防病意识。要加强日常管理,制定完善的防控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发生疫病后要及时治疗,防止疫情扩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