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理论下“低头族”现象研究

2020-12-23张小瑛

关键词:低头族网络空间异化

张小瑛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概述

“异化”一词具有多重含义,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不同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异化,也不同于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异化。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工人运动的实际经验,批判性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积极的理论成果,从而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建立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即“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1]48。换句话说,人们生产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限制人自身发展的“异己”力量,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异化理论有四个基本表现: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1]48。当前学者们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延伸和演化,针对科技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的现状,提出了“科技异化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物与物的关系所代替。在科学技术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精神世界更加空虚,技术产品越来越成为限制人类发展的异质力量。

马克思异化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下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矛盾日趋激烈。在科学技术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科学技术产品却逐渐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限制并威胁人类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异己的力量会使人丧失主观能动性,个人的全面发展将受到限制。正确处理当今社会科技异化现象,特别是手机“低头族”现象,探索和分析其解决途径,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低头族”现象的异化表现

“低头族”源于英语单词phubbing,主要形容不论时间地点,长时间只顾低头玩手机的一类人群,该人群同时伴随有一定程度不可自拔的手机依赖症。“低头族”的产生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关系密切。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47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1%[2]。在马克思看来,异化作为工业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异己的力量使人慢慢在劳动中失去主体性,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过来奴役、控制劳动者。当前,“低头族”现象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与手机关系的异化

起初,手机的诞生主要是为了缩小地域限制,使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更为便捷。手机的智能化发展,为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有利于知识面的扩展和信息的传播。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

智能手机作为独立的劳动产品反过来“控制”着人们,我们的生活正一步步被手机“绑架”。这种异化的产生更多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大部分人1天中打开手机的次数不知不觉中竟高达数十次,每天在手机上停留的时间平均在4个小时左右,微信、抖音、微博、QQ等社交软件占去使用时间的半壁江山(见图1)。人的主体能动性正被“手机瘾”所牵制。

图1 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

过度依赖网络可能会造成精神和身体伤害,长时间上网引发的烦躁、焦虑、失眠和颓废现象在学生群体中颇为常见,日积月累,智能手机似乎开始拥有了“控制人”“奴役人”的力量。

(二)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是具有支配权的,而手机作为劳动产品,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已经发生异化,主要表现为手机以某种方式“影响”和“控制”人们的生活,开始逐渐拥有了“控制人”“奴役人”的力量,从而也导致人的本质发生异化。

首先,这种异化表现在人的自主性的丧失。异化容易导致人自我认同感和主观能动性的丧失。劳动者本身依赖于电子产品,日益缺乏独立思维,从为我的存在日益走向为他的存在。缺乏自我认同感的同时就丧失了自我,人的本质出现异化,人成为自我异化的人[3]。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现代人“精神的异化”,人们对新兴事物(智能手机、电子传媒、移动互联网等)的依赖,使人在精神上对电子产品产生鸦片式依赖,智能手机一旦脱离自己的视线范围,就充满不安全感,更有甚者心慌意乱、异常烦躁。“低头族”对手机的极度依赖更是其精神世界空虚的表现,人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日益丧失[4]。

其次,这种异化表现在人的创新思维的停滞。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一有问题就求助百度、论坛、朋友圈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长此以往,人的创造性思维会不断萎缩,停滞不前。

(三)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手机的普及削弱了人际关系。有些人甚至把手机作为与他人沟通的唯一工具。随着微信、QQ、微博等各种社交软件的发展,面对面交流的时间随之减少。很多学生表示,手机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日常交际。他们在与家人聚餐、朋友聚会时总会时不时掏出手机,实际沟通能力正在日益萎缩。

在现代社会,以情感、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日益变成以物质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功利化、冷漠化,这对社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强调尊重人的社会主体地位,追求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平等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三、“低头族”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科技产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科技的两面性。当前,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在片面追求科技功能性的同时,忽视了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技术甚至挑战着人类的伦理底线。一方面,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不同领域减轻了体力和脑力劳动,解放了人类的双手和大脑;另一方面,科技也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开始奴役和控制人的行为活动。

首先,在网络科技领域,自媒体的“虚拟”特质是导致人异化的一大诱因。科技为人们自由出入虚拟空间创造了便利,在现实与虚拟之间频繁切换容易使人迷失自我。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为人们掩盖自身行为提供了隐形外衣,甚至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保护伞。

其次,各式应用软件的推送功能使人欲罢不能,当下流行的拖延症与自媒体的不恰当运用有很大的关系,网络主体很容易陷入一个无止境的信息链接环境中。各种应用软件的设计都是基于满足人们的感知需求,其设计趋于简单、便捷、易于操作且具有多功能性。自媒体平台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信息资源分门别类推送给目标客户,这种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推送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视野愈发狭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意识、无目标的手机沉迷。

同时,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使人们的发展受到局限,束缚思维进步的同时也降低人们的自主创造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将更加碎片化地支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革命的支配性和扩张性正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构成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二)主体原因

智能电子产品带来的异化,主体根源在于使用者本身。科技产品使人类主体沦为单向度的“自由人”。我们必须清楚,科技本身是不会发生异化的,不论科技异化、消费异化,其本质都是人的异化,我们惧怕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在现实中人能否合理、可控地让科技成果为我们所用。科学技术的主体主要包含其发明者和使用者,科技产品带来的异化现象也应从这两者出发加以分析。科学技术的发明者,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在追求创新的同时更应认清自身的责任,要对产品负责,避免陷入功利主义思维中,并且坚守科技道德底线。而科技产品的使用者,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凸显自身主体地位,提高对科技的理性认识,避免受科技产品影响而打乱生活节奏。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其一大特征即自控力不强,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容易沉溺于手机。同时,学生手机成瘾者极易出现厌学情绪,人际交往能力开始弱化,长时间沉溺于手机导致的睡眠质量变差、视力水平下降也影响其身体健康。社会和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在化解异化现象的过程中,重视科技伦理建设与法律建设的紧密结合。

(三)社会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依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程度,把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依赖关系;第二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已进入相对独立的阶段;第三阶段,即最高阶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当前市场经济更多地将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物与物的关系展现出来。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提到的生产力水平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目前,国内的网络空间管理尚不完善,网络自媒体在制度规范和伦理约束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仅依靠简单的技术手段删除和屏蔽不良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虚拟网络环境使人们容易迷失自我,网络空间的隐匿性致使现实的道德体系无法正常运行,网络空间环境的伦理建设亟待加强。

四、“低头族”异化现象的化解路径

在数字化时代,面对来自海量级数据、信息的支配,我们感觉到一种异化正在发生。这种异化亦暴露出人性发展的危机,作为社会主体的独立个人正遭受着以技术为导向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这种生活方式会限制个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逐步沦为科技产品的异化物。于是,有人提出拒绝智能手机,放弃微信交流,远离电子产品。在信息更新速度迅猛的今天,逃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化解这种异化现象呢?

(一) 政府层面:多层次优化网络空间环境

1.完善网络空间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自媒体法律法规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在自媒体平台服务管理、信息流通、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未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微博博主、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被告上法庭,网络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屡屡陷入尴尬境地。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未形成明显的政策性体系。部分自媒体法规与网络法规在内容上重复交叉,一些新形态的网络违法行为还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这要求我国在立法过程中加快自媒体法律法规的建设。

2.加强数据管理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问题的形成应从社会根源去寻找,即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立足当前的社会生产关系。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推送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社会隐患。我们在网络上留下的搜索记录、个人信息正被编织成一张数据大网。大数据的使用正被垄断化、私密化,甚至沦为某些机构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牟利的工具。这种数据垄断正使生产者与他们的劳动产品(数据信息)相隔离,在这个意义上,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形成了异化的根源[6]。数据信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应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手段。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排斥电子产品,排斥科技进步,而是处理好生产关系变化后人与科技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3.构建自媒体伦理的运行机制

自媒体的道德运行机制是在虚拟环境中引导、监测、评估、奖励和惩罚自媒体用户的行为,有利于监督和纠正自媒体用户道德失范行为,也有利于修订和反馈网络主体的虚拟实践活动。

首先,在访问机制上,一方面要建立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环境,从宏观层面引导自媒体的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媒体信息发布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未成年学生群体在接触自媒体平台之前,父母、学校和媒介有责任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空间道德教育,以培养良好的自媒体使用习惯。

其次,在网络议题设置上,主流媒体有责任通过议程设置引导网民获得健康向上的文化内容,而不应仅仅迎合个人的喜好。在公众与媒体的互动中,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建设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媒体平台和从业人员要以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客观报道新闻事件,尊重公民隐私,防止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增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最后,在监督机制上,要加大网络监督的力度,确立网上监督的标准,培训网络管理员,使他们能够正确有效地实施监督。同时,加强主流媒体和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个体层面:加强主体自律能力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唤醒个体的自我管理意识。武东生教授曾指出,教育的最完美形态是实现自我教育,强调教育工作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7]。科技异化的解决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人在此过程中更多依赖于科技带来的便捷,常常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发挥。科技异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科技与人文的分离。在追求科技便利的同时,如何将两者有效统一显得极为重要。让科技和人文不再对立,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纠正“以物为本”的重利主义,唤醒人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其次,提高手机使用的综合素养。针对过度频繁使用手机的危害,个体应增强自律能力的培养。可寻求父母、老师、朋友、同事的帮助,督促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同时,从个体自身的角度看,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手机监督软件,并设置学习时间段。设置目标,并在达成目标后适当给予自己物质奖励。同时,珍惜独处时光,实现业余生活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独处时光可以用来丰富学识、拓展潜能。

如何正确而高效地使用手机,成为手机的真正主宰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适当、适量、适度的原则,加强自我控制,防止过度依赖手机,实现从人与手机关系的异化到回归本真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转变。

猜你喜欢

低头族网络空间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地铁站点名批评“低头族”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