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应用动态心理护理对其治疗依从性的评估
2020-12-23次旦央宗
次旦央宗
(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0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于2020 年1 月12 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由于该疾病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因此强调临床治疗的有效性。目前临床上无特效药物,需根据临床症状采取针对性治疗,通过有效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以确保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病例特点:患者张某某,性别男,年龄33 岁,汉族,湖北人,有武汉居住史。主诉“咳嗽、发热4 d,进藏伴乏力、腹泻1 d”,于2020-1-25 由急诊以“发热原因待査”诊断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 d 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咳嗽,以干咳为主,偶咳痰、量少、不易咳出,无咯血史,伴发热(体温37.6 ℃),无盗汗、寒战、头痛、头晕、心慌、胸痛、腹痛、腹胀、尿频、尿急等;于2020-1-21 就诊于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行抽血化验及胸部CT(具体不详)后自诉结果无异常,建议居家隔离,期间自行口服氨酚烷胺、头孢地尼片(剂量不详)未见好转。于2020-1-22 11:00 乘坐火车从武昌至西宁,西宁改为供氧火车至拉萨,火车上自感发热(具体未测),2020-1-24 16:45 到达拉萨,火车站岀口检测体温正常,遂后在拉鲁桥雪城往事客栈住宿,当晚在客栈里聚餐约13 人(具体不详)。2020-1-25 11:00 游览布达拉宫时出现乏力、腹泻,2 次/d、黄色稀便,无脓血及粘液便,无恶心、呕吐。回酒店吸氧,上述症状未缓解,于2020-1-25 20:30 就诊于西藏武警总医院,未予以特殊处理,建议到我院就诊。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急诊就诊,测体温为 37.4 °C,胸部 CT 提示:(1)右肺下叶感染病变,请结合临床及相关检查;(2)考虑双侧轻度胸膜炎改变;(3)肺动脉略增宽。急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我科,自患病以来精神可,食欲及睡眠欠佳,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2)既往史:2008 年在当地医院行“舌下囊肿切除术”病史,2018 年武汉医院诊断“肺部感染”史,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外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3)入院体检:T:37.8 ℃,R:24 次 /min,P:107 次 /min,BP:129/83 mmHg,SpO2:93%(鼻导管吸氧 2 L/min),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醒,精神尚可,自动体位,问答切题,查体合作。头颅五官无畸形,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全身皮肤及粘膜未见瘀斑及出血点。双侧球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发绀,咽部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对称,双肺活动度一致,双肺语颤均等,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最强点位于左第5 肋间锁骨中线内1 cm,心界叩诊不大,心率:107 次/min,律齐,心音可,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触软,全腹部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莫菲氏征(-),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岀。
(4)辅助检查:胸部CT 提示:右肺下叶感染病变;考虑双侧轻度胸膜炎改变;肺动脉略增宽。
(5)诊断结果:于2020-1-29,该患者经国家CDC 复检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 500 万IU 雾化吸入治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200/50 mg/片)两粒口服;肝功能异常后,给予谷胱甘肽静滴、腺昔蛋氨酸口服保肝、退黄治疗。
1.2.2 护理方法
于治疗期间对该患者实施动态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待患者入院后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并详细询问相关资料,全程以热情态度为患者介绍医院整体环境、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等,使患者心理陌生感得以缓解;护理人员需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相应检查,对相应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记录,以便医生查阅。
(2)负压病房内,每日定期做好病房的物品及设备消毒工作,定期整理病房床铺与被褥,确保病房卫生性;减少进出情况,减少开关病房门的次数,以确保患者能够充分休息;结合患者个人喜好适当布置病房,营造舒适及温馨的住院环境,使患者心情放松,以良好心态面对后续临床治疗。
(3)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耐心倾听其内心诉求,尽量满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需求;在沟通过程中为患者讲解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基础知识,告知其相应治疗方法,强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于沟通过程中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案例,并耐心解答所提出的各种疑问,使其内心顾虑得以消除,确保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
(4)加强治疗期间病情与生命体征观察、心理评估,并做好相应记录;护理人员于查房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沟通,询问其主观感受并予以相应的安慰与鼓励,在沟通过程中需尊重患者隐私权,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5)针对焦虑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通过言语方式加以安慰,通过播放电视节目与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充分缓解内心焦虑情绪。针对自卑与孤单等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房巡视力度,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日常沟通工作,并在沟通过程中多加鼓励,使患者自信心增强;当病情逐渐稳定后可告知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以言语方式对患者病情予以相应理解与支持,使其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以缓解其自卑与孤单等不良心理情绪。
(6)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时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由于新冠肺炎具有突发性特点,许多患者入院时往往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状态变化,因此可将入院时作为心理护理干预时机;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可选择该时间段作为心理护理时机,在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的同时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此外,在指导患者用药时与查房时均可实施心理护理,以达到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
2 结果
经过动态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通过对症治疗后,患者自诉无特殊不适,无发热、寒战,食欲及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可,神志清醒,血常规、肝功能无明显异常,肺部病灶基本吸收,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中的一个类型,于2019 年底由中国武汉病毒性肺炎所发现,于2020 年1 月12 日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2]。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临床上常见体征有呼吸困难、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等,当病情进展后可引发肺炎、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等疾病,再加上该疾病具有很强传染性,对于人类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具有严重影响,目前已成为一个社会性公共卫生问题[3-4]。
目前尚未有新型冠状病毒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通过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但由于该疾病病情严重且进展迅速,容易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使治疗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需采取有效护理方法进行干预[5-6]。动态心理护理主要通过相应措施进行干预,以达到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提高治疗依从性的目的,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保障[7]。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通过对症治疗后,患者自诉无特殊不适,无发热、寒战,食欲及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血常规、肝功能无明显异常,肺部病灶基本吸收,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说明动态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明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临床治疗中,可通过动态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确保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