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治利四法

2020-12-23应熙凤姜水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8期
关键词:泻心汤中焦伤寒论

应熙凤,姜水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0 引言

《伤寒论》原文第159条为“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亦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本条文从伤寒误下为始因,集中论述了有关下利的四种不同辨证与治疗,可将其归纳、总结为燮理升降法、温中补虚法、涩肠固脱法、利小便实大便法。本文就以上治利四法,概括、分析于下。

1 燮理升降法

燮理升降法即调理脾胃,恢复机体中焦斡旋的生理机能,和解中焦半上半下枢机。喻嘉言在注解《伤寒论》中关于此条文提出“下利完谷,腹鸣呕烦,皆误下而胃中空虚之故也。设不知此意,以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必益甚,故复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昭揭病因。”中焦脾胃是机体气机升降的关键,当脾胃受损,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脾虚则清气不升故见下利[3],有学者称此类见心下痞硬的下利为“痞利”,以腹泻“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上还可见由胃气上逆、客热上扰所致的呕吐、呃逆、心中烦躁不安等系列症状。

故治疗此类下利宜燮理升降,选用泻心汤类方,参考众多后世注家、医家的论述,虽三个泻心汤类方证中都可有下利的症状表现,但以甘草泻心汤对于痞利的应用最多。方中用大量的炙甘草味甘入脾,补益中气调和脾胃,消痞止利,半夏、干姜均味辛性燥,“辛开散其结”,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黄连、黄芩“苦泄除其满”,清中焦湿热,人参和大枣协调甘草缓急益气补虚。诸药合用甘调、辛开、苦降,补中和胃,消痞止利。

2 温中补虚法

“寒者温之”、“虚则补之”,温中补虚法即运用理中类方为基础温补中焦,使脾健运功能得以正常的方法。胃主受纳而降浊,脾主运化而升清,当中阳不足,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气机升降紊乱而致下利,简称“寒利”,此寒利应属于太阴脾虚寒证。原文中张仲景并没有明确提出来将理中汤、丸作为此类下利的主方。在《伤寒论》太阴病篇中对于太阴病脾虚寒证,仲景提出“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的治法。理中汤(丸)来自《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构成,当属于“四逆辈”的范畴。故后世多将此方作为太阴病主方,同时临床上也常用大、小建中汤[2]。

理中汤(丸)以辛、热之干姜温运中焦、祛散寒邪,甘温之人参益气健脾,同时助干姜以振奋脾胃之阳气,白术归脾、胃二经,健脾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以补脾和中;用蜜制丸,因丸药具有甘缓之气,可补脾调胃。诸药合用,补脾温胃散寒,则脾能升清胃能降浊下利自止。在服用时仲景提出“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要求喝热粥帮助发挥其药力以内温。

3 涩肠固脱法

涩肠固脱法即采用具有收涩作用的药物来治疗大便滑脱不禁的方法。“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1]。仲景在此明确指出下焦不固,下利滑脱者,以赤石脂禹余粮汤填补下焦,涩肠固脱,以止下利[4]。多次误用下法后,不仅使中焦受损,更损及下焦之元气,导致脾肾阳虚,统摄失权,大肠失约,关门不固,而致下利滑脱。此属危急情况,已伤及下焦肾气,急则治其标,宜投赤石脂禹余粮汤以收涩止泄固脱。

“服汤药而利不止是病在胃,复以他药下之,而利不止,是病在大肠矣,理中非不善,但迟一着耳,石脂余粮,助燥金之令,涩以固脱,庚金之气收,则戊土之湿化”[4],柯韵柏认为此下利病位在胃、大肠,应以赤石脂、禹余粮涩收止利。《本草拾遗》中记载赤石脂作为收涩的药物可以治疗滑脱,禹余粮为质地重镇之品可固脱。本方以甘酸辛温之赤石脂收涩去脱,甘涩性平之禹余粮重镇固脱,两药均可大肠经入胃经以涩肠固脱。后世有医家认为若把两药研为药末直接冲服,可在肠道对粘膜形成被覆作用,一来对肠道、胃壁起保护作用;二可吸附肠道水液,故对纯虚无邪,下利滑脱的症候有很好的固脱止泻作用。

4 利小便实大便法

利小便以实大便法即通过利小便,恢复小肠生理功能,使水液渗于前之膀胱,而大便实于后之大肠。小肠与大肠、膀胱两者关系密切,《类经·藏象类》曰:“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泌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9],小肠主液,分清泌浊[5];《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肠别之浊下于大肠,大肠传导污秽糟粕,小肠泌之清渗于膀胱,膀胱留贮水液,二便成[6]。当脾虚失运,气化失司,小肠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失常,水湿渗于大肠,水液混于糟粕,而致下利[7]。

基于以上机理提出利小便实大便的法则,后世众多医家都以五苓散作为“利小便实大便” 的代表方[8]。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也有关于以利水治疗泄泻的论述,他认为泄泻多是由于水液和谷物糟粕混杂不分所致,故以利小便为法。朱震亨在其著作中就提出“凡泄泻水多者,仍用五苓散治之”的看法;赵锡武也认为五苓散为淡渗健脾之剂,能恢复中焦脾的运化功能,脾阳振奋,脏腑气化功能恢复而泻下止,小便始利[10]。五苓散在《伤寒论》中仲景用于治疗膀胱蓄水证,由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构成具有温阳化气,渗湿利水之功,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方中猪苓、泽泻甘淡同归肾、膀胱两经,利水渗湿,茯苓、白术入脾经以补气健脾利湿,桂枝温胃助阳,通阳化气,此方虽表里同治有解表之功,但重在利水化气,临床使用时不应局限于有无表证。

5 小结

综上所述可概括出在仲景《伤寒论》第159条中所论述的治利四法,即燮理升降法、温中补虚法、涩肠固脱法及利小便以实大便法。此条文论述了伤寒病本在表,却误用了泻下药物而致中焦脾胃受损,当胃脾气虚,中焦气机失调,脾寒气陷而出现心下痞硬、下利者,则用甘草泻心汤和胃消痞止利;若脾胃阳气不足,气机紊乱,运化失司,寒湿下迫大肠型下利即运用理中汤以补脾胃去虚寒;若脾肾阳虚,魄门失摄,泻下不止者,宜用赤石脂禹余粮汤行涩肠止泻之法;若脾运失职,水湿渗于大肠,清浊相合,大便稀溏,不能制止,故以利小便实大便,使水走前阴,则大便实下利止,在此仲景并未给出具体方,后世提用五苓散。

猜你喜欢

泻心汤中焦伤寒论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半夏泻心汤干预“菌-炎-癌”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浅析半夏泻心汤古今应用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中焦镜头专题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