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茶文化的路径研究
2020-12-23张慧娟
张慧娟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 037009)
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指导学生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学科,对当代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转变传统思政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高校所关注的重点课题。基于此,我们站在茶文化的视角下,通过对茶文化在思政教学中有效融合的探究,对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起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多元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社会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不但存在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还具有文化的冲撞,形成当前时代发展的全新的特征。从文化融合方面来看,由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不同,存在于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具有较大的差异。而伴随着多元文化发展成熟度的不断提升,不同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交融发展形态日趋明显,并逐渐形成和融合多种文化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内涵的丰富的文化相互借鉴组成先进文化,并对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产生影响。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需要高校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自觉了解正确的思维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实现先进文化对学生的启迪和熏陶。从文化冲突方面来看,多元文化协同发展不仅为人们带来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带来了西方国家的理念和思想。从客观角度看待这些文化,虽然积极的思想能够助力学生成长,但部分不成熟和不健康的关键,如果不能系统化地认识到这部分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就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在网络技术大范围普及的今天,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日益丰富和方便,某种程度上已经出现失控的现象,造成部分多元文化没有经过筛选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带来难度。
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2.1 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
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占据着教育的首位。高校思政作为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在塑造学生正确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式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集社会性和自然性特征为一体,学生之间即存在思想方面的共性,又受到不同教育水平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存在思想和理念上的差异。在学生面对复杂的多元文化,以及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诱惑时,他们所保持的态度有所不同,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为高校思政教育和教学引导带来较大的难度和挑战。同时也正因为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使得思政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无法把控。比如,传统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学习的效率较高,获得的效果也相当较好,但在部分学生身上却展现出低效的学习状况,很难保持思政教学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灌输式教学方法片面的以思政教育视角入手,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思想的引导,缺少对当代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导致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较低,很难产生预期的良好成效。
2.2 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融入
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受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限制,为更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对教学内容好的规划和设计,导致思政教学内容与茶文化的结合程度不足,很难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价值和作用。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核心,在对待茶文化时不能以固式化的理念来衡量,而是应充分认识到茶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和信仰。另外,高校在运营茶文化重构思政教育体系时,缺少对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度道德理念的挖掘,更忽视与人文观念的融合,导致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内容过于单一,很难为思政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比如高校思政教师在利用茶道和茶诗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时,只是利用不同的方式是与茶文化相关内容的简单复述,不能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讲解和剖析,使得思政课堂对茶文化的阴影还停留在表层,很难实现思政教育实效的提升。
3 茶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3.1 为思政理论和实践教学带来新思路
我国传统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教育文化载体,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应用,不仅和现代化教育目标一致,还可为理论和实践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作用,并减少多元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在理论教学方面,由于茶文化在几千年发展的历程中,吸取不同文化的精髓,使其成为多元文化的集合。其中不仅包含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仁善”和“礼乐”,还涵盖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思政课堂理论教学中,对于茶文化的引入,可为教学带来更加丰富的参考,进而转变传统课堂以课本单一理论知识为本位的现状,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新鲜感。而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可通过对茶道和茶艺的展示,更加直观的为学生讲解我国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茶文化的重要性和先进性,形成对茶文化正确的认知。同时,在学生参与茶道和茶艺练习中,可结合自身的喜好,形成饮茶和品茶的良好习惯,从而更有效的规范自身的定位,改善过于冲动的习惯,实现学生修养的切实提升,还能培育学生沉静的性格,为未来深度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3.2 培养学生正向的思维理念和道德品质
茶文化作为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长远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不被多元文化所影响,而保持其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是因为茶文化具有加强的思想性特征。其中中庸思想理念作为茶文化的主导,强调人们对待事物的均衡和客观的态度、保持进取有道的理念,通过自身的发展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有益的贡献。这种思想在思政课堂中的融入,主要目标为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保持学习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只有学生树立中庸之道,才能在文化冲突中发挥自身的正面作用,并保障自身理念不受影响,保持极大程度的文化自信。而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更好的回归生活的本真。这种思想在思政课堂中的应用,可帮助学生形成质朴的价值取向,并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智慧,增强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理念和品质,并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4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茶文化的路径
4.1 确立茶文化融入下的思政教育目标,增强人才培养时效性
在多元文化冲撞下,高校要想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并促进茶文化和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合,就必须明确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增加学生传承意识的同时,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道德情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由于教师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导致课堂教学容易流于表面,严重者还会出现本位的缺失,很难达到现代化教育的深层次发展的目标。对此,高校应在了解新时代学生内心诉求的基础上,设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加强茶文化在理论课堂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改进传统课堂浅层次讲解的状况,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精髓,并树立自觉抵制负面思想的侵蚀,保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而在学生形成基本的认知之后,高校应为思政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支撑。高校应重构教学制度和体系,不但明确教师在多元文化下的教育责任,还应进一步规范思政教育教学,并鼓励教师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切实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为当代学生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培育,提供有益的教学辅助。
4.2 利用教学新技术,完成多元文化背景在思政课堂的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以指引学生思想和政治理念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然而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各类思想在学生群体中蔓延,主流意识形体一再受到冲击,弱化思政课堂的话语权威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更加难以控制和引导。针对这种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应以全新教学技术为发展契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传播的时效性,将茶文化中的精髓传递给学生。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了解茶文化与马克思思想的互通之处,然后利用网络视频的方式,将二者的思想内涵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可利用社交软件,利用软件中的推送功能,完成对茶文化的宣传。还可在平台中发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实现正向发展。
4.3 开展形式多样教学活动,促进茶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
在完成思政理论知识讲解后,为进一步增强学生主观的认知,教师在理论课堂之外,开展有关茶文化的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增强茶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适应性。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茶文学阅读的沙龙活动,在学生完成茶文学阅读后,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和谈论,提问学生表达自我的看法,促进茶文学理念在学生群体中的传递。再如,教师可开展有关茶文化的辩论会,并为学生设置新颖的辩论主题。这种辩论活动要求学生先对茶文化为主题的内容进行研读,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茶文化内涵的记忆,并在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认知。还可在不同论点的交错中,体会到茶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称为茶文化的宣传者和继承人。
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撞,在多元文化协同发展的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指导学生思想和观念正向发展的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为进一步落实教育改革的政策,将茶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堂中,可为教学内容和理念带来新的参考,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逐渐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以完成对高能力优秀人才培养的整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