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佛教对中国茶叶发展的作用
2020-12-23陈思成
陈思成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佛教源于印度,后续传入中国。茶源于中国,后续传入世界各地。茶佛文化伴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兴盛起来。现如今,中国茶香已经飘向世界,让世人感受茶的清新儒雅。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日盛的今天,我们需要去找寻历史,研究佛和茶的历史渊源,进而真正去掌握佛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新时代下佛教对中国茶叶发展的作用研究提供实质性帮助和指导价值。
1 佛教与茶叶因缘深长
佛和茶因缘深长。茶叶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据记载神农时代茶就被人们发现喜爱,至今有将近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佛茶关系紧密,最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古印度释迦牟尼创设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东汉流传,隋唐时已经有很多佛教寺院。而茶叶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佛教僧人们修行的主要常见饮品。在《茶经》中记载,魏晋南北朝的僧人饮茶历史较为典型。到盛唐时随着中国对外交流越发频繁,长安作为文化古都,形成了较为新颖的茶道文化,中国茶文化就此衍生发展。虽然茶叶最早用作药品和食用,但发展至今成为人们最为喜爱、绿色、健康、时尚饮品,而且与佛结下不解之缘。茶文化的发展与佛教兴起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茶经》中对于陆羽的茶道思想描述较多,至今广为流传,不仅蕴含时代印记,还为中国茶文化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随着我国茶叶文化不断发展,茶佛文化关系更加密切,寺院经济逐渐成熟,茶佛相互促进,形成了“茶禅一体”或者“禅茶一位”的紧密关系。众所周知,佛教称茶有“三德”,一是坐禅驱睡,静坐思维;二是助消化轻神气;三是抑制性欲,平心气和。因此,佛教禅宗和佛事等活动都需要茶叶的支撑,比如僧侣坐禅时需要闭目思静,极容易瞌睡,茶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嗜茶的现象有效促进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尤其到了唐宋时期,茶在佛教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僧人在寺庙中坐禅必须要有茶的存在,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的寺庙中出现了种茶、品茶的风气。由于佛教特别重视坐禅念佛,所以茶的作用甚是关键,它能促进僧侣静心坐禅、修身养性。因此,佛茶因缘深长,关系密不可分。[1]
2 茶叶备受佛教推崇的需要
2.1 佛教坐禅修行对茶的需要
佛教发展过程中,坐禅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礼仪形式。但是,坐禅要求非常严格,姿势要正确,跏跌而坐,需要静心稳重,头需要正、背需要直,同时还得做到心无旁骛、心无杂念,与此同时,还不能卧床而睡,坐禅周期长至九十天。这样会使得佛教僧侣身心疲惫,就算是道行高深的僧人也无法忍受,需要一种食物或者东西来缓解此困境,起到提神提气的效果。而茶就可以起到这种提神提气的作用,不仅提神还符合佛教僧侣所要遵循的戒律。很多历史记载中都有提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及茶可以提神、止渴,让饮者精力充沛。上文提及的陆羽《茶经》中有写到,饮茶可以降火,身体若有头疼、四肢乏力以及口渴症状,喝茶可以起到很关键作用。明朝顾元庆在《茶谱》中记载,茶可以止渴提神助消化。这些医学书籍及有关茶的书籍都说明了茶有降火、止渴、提神等重要功效,使得茶成为佛教僧侣追捧的重要物质,茶佛之缘不断延续。佛教坐禅修行对茶情有独钟,使得茶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向前发展。
2.2 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需要
众所周知,道教讲求羽化成仙,追求长生不老。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会受到道教修行思想的影响,也会追求长生。事实上,道教一般主张用灵丹妙药求得长生,但是丹药稀少昂贵,很多人无法实现用灵丹妙药求得长生不死。因此有人就开始采用茶来代替药,进而修得长生不老。佛教为修身养性、长生不老,也对此进行效仿,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通过很多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修行者一方面修高道,一方面修高寿。宋代钱易在《南部新书》说道:“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曰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这些对话说明了高僧长寿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茶,茶对于修身养性延年益寿起重要作用。此外,陆羽《茶经》记载:“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真是无独有偶,也是说明了茶有着延年益寿的效果。随着寺院对茶的需求逐渐增多,很多地方出现了茶的种植和制作,进而促进了茶艺文化在佛教中的广泛认可和传播,佛教也在茶文化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2]
2.3 佛教参禅修心悟道的需求
依照佛教的禅宗来看,茶是禅定修行入境的重要且必需的物品。他们把佛教修心精神寄托在饮茶之中,他们认为茶和禅同属一味,即禅中有茶、茶在禅中,因而将饮茶作为修身养性、参禅悟道的重要行为。禅宗追求“静心自悟”,讲求“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回归本真”。饮茶可以使内心清净自然,顿悟人生真谛,提神静气,达到自然之本色。因此,饮茶和参禅悟道有着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唐朝封演在《封氏闻见录》中最早记录了饮茶有利于参禅悟道,里面记载了降魔师在泰山灵岩寺饮茶悟道的情况。此外,陆羽《茶经》资料里记载了煮茶、泡茶、饮茶的详细过程,并且有着详实的记录过程,这些煮茶、饮茶、品茶过程其实就是自我修心悟道的过程。茶的特殊品质能够让佛教僧侣亲近自然、回归本色、修心悟道,真正诠释着“茶禅一家”的佛茶文化,这种文化让佛教文化和茶艺文化有效融合发展,为社会发展进步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3]
3 新时代佛教对中国茶叶发展的作用
3.1 佛教僧侣助促中国茶艺发展
我国社会发展至今,佛教对中国茶叶的助推作用非常明显。很多茶叶均来源于佛教寺院。佛教僧侣对中国茶叶发展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远在宋代时候,人们对茶的喜爱就非常高,斗茶、分茶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佛教僧人在推动茶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僧人在品茶方式上能够掌握非常精湛的技艺,比如在分茶过程中能够利用水纹路和茶沫的情况把接地气的图案刻于杯盏上,展现了惊人的技艺。因此,茶艺的发展僧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佛教的僧人们善于观察和研究,发现了不同地方种植不同茶种的方法,为相关茶叶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在新时代的今天,很多佛教寺院依然不会忘记亘古不变的古训,那就是“农禅并重”。很多名茶来源于寺庙,比如“蒙山茶”,传言来源于甘露寺,这种茶由普惠禅师亲自种植而成。再如如今非常著名的武夷岩茶,起初是叫乌龙茶,也是佛教寺院僧人根据不同季节种植制作而成。此外,北宋的水月茶,也就是现在备受大家喜爱的碧螺春茶,亦是由佛教僧人种植而成的。总而言之,佛教僧侣为新时代中国茶叶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价值,使得茶与佛结下不解之缘,最终促进了中国茶艺的发展进步。
3.2 佛茶交融促进中国茶艺产业繁荣发展
中国茶文化能够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依旧灿烂夺目,得益于历史悠久的茶佛文化。中国茶艺文化博大精深,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佛教中优秀的禅茶文明有效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当中,为新时代佛茶交融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茶的故乡,无论是饮茶、煮茶还是种茶都是从我们中国开始的。佛教在中国茶叶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佛教文化一方面具有宗教的神奇色彩,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交流的文化价值。佛茶交融发展对于广大人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佛教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深邃的思想文化,而主要是对佛茶文化的信仰和尊敬。对于中国茶叶而言,佛茶交融文化对其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新时代发展的今天,以佛茶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快速兴起,以佛茶命名的旅游山庄和产品不胜枚举,浙江新昌大佛寺旅游、普陀山佛茶文化旅游等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我国茶叶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思路,不仅仅依靠传统茶叶的种植、制作、销售创效益,还要综合运用中国茶叶多元化产业链来推动中国茶叶的发展,使新时代的中国茶艺事业得到高效发展。[4]
3.3 新时代佛教文化提升中国茶艺对外交流水平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想要完全深入研究中国佛茶文化需要时间和精力。但是毋庸置疑,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为中国茶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一些佛寺不定期举行大型茶宴,邀请当地名人、名师或者诗人等到佛寺品茶论道。佛教寺院本身清净淡雅,加上文人墨客饮茶儒雅,使得茶佛文化在融洽的气氛中得到最佳诠释。因此,佛教文化得到了对外交流和发展的机会,当时浙江非常有名的径山茶宴就是在产茶区进行的。与此同时,佛教的传播发展为中国茶叶走出国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成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推进器。如日本第一个种植茶叶的浙江天台山最澄法师,就是在中国寺庙学习种茶技术后回国的,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茶叶走向国际的力度,有效地提升了中国茶艺对外交流水平。随着佛教的日益盛行,佛教门徒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他们将中国的茶文化不断带到世界各个地方,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了解了中国茶叶文化,进一步助推了佛茶文化的对外交流。因此,很多其他国家的禅师到访中国学习茶艺,使得茶叶成为茶佛文化交际的重要载体,推动了中国茶叶迈向国际发展行列的新征程。[5]
4 结语
总而言之,佛教和茶叶的交融发展是中国茶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对佛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进一步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国茶叶事业的推动作用。同时,佛教优秀的文化需要我们去认可和接受,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茶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使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佛茶文化交融中得到传播发展,真正助推中国茶叶事业的良性发展,使中国茶叶笑傲国门、走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