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与高校思政教师共同体建设研究
2020-12-23杨丽丽戴向云
杨丽丽,戴向云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普及,给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信息化教学从工具与理念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必然选择,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南国农指出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1],比如静思学堂、学习通、翻转课堂、云课堂、课堂派等;祝智庭则认为,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只是一种手段,教学观念的指导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才是其深层次的特征[2]。不同学者对于信息化教学观点不一致,但是都明确指出信息化教学需要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理念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事实上,信息化教学重要结果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而思政教师共同体建设在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效果方面也较为明显,二者终极目标同向同性,但是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思政课与信息技术融合度存在不够,出现新的矛盾与问题。因此,更有必要探究信息化教学与高校思政教师共同体之间关系及信息化教学如何促进高校思政教师共同体建设研究,进而推动思政教学改革长足发展。
1 信息化教学与思政教师共同体的关系
首先,信息化教学和思政教师共同体参与主体均有教师,并且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均起到主导作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注重鼓励对话、探讨的教学模式,但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疑难点加以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同时能够驾驭课堂每个环节。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熟练操作信息化技术,以便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连贯性。滕尼斯在共同体中指出共同体是需要共同体的价值信仰和理解[3],思政教师共同体建设是一群有着共同信仰、合作与参与、相互依赖的思政教师,致力于研究教学、科研、实践带给课堂的转变,以创造出新的教学生态环境。信息化教学与思政教师共同建设均对在教学能力、课堂把控、知识准备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信息化教学和思政教师共同体追求目标具有一致性。信息化教学依托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在教学中进行对话、沟通,对某一知识点或问题进行探讨或研究,其目标追求为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政教师共同体建设基于共同的教学问题、研究方向、技术使用开展某一领域的专项研究,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进而能够在本职岗位上有高产出率,但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可以看出,两者终极目标均是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开展的教学和训练,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结果。
最后,信息化教学和思政教师共同体建设构建的知识目标具有一致性。“学习者在与他者的社会性互动中产生的主体间关系,会增强学习者对自身角色的判断和身份感;而学习者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反思也影响着对作为学习客体的知识内容的认知程度”[3],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内容重组,教师和学生能够对自己教学过程中角色予以准确的定位,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性的知识建构,把外化的知识与探究的共同问题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政教师共同体存续核心要件及有效发挥作用需要思政教师不断探索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自我认知等,并逐渐使其知识目标具有一致性。
2 信息化教学推动思政教师共同体建设面临的困境
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推动思政教师共同体的发展,但是信息化教学在面临的主、客观困境导致其大大影响思政教师共同体建设推进。
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主、客观上的困境,导致其助推效能大大降低。
2.1 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思政教师不愿接受信息化教学。首先,传统思政教学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前准备主要以知识性为主,教师具有优势地位,信息化教学开展,学生在教学中与教师处于平等的位置,甚至随着翻转课堂的开展,学生与教师地位发生甚至发生颠倒,就传统教师主观来看,学生只是“某种程度上的被动的听众”[4],教师自身因其知识储备有着某种优越性,这就更加剧了教师的权威中心地位。部分教师保守心里未能接受课堂上变化。其次,信息化教学开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备学生、备课程内容外,更加需要备信息化技术,更为重要是需要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导致在备课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为此更多教师更习惯接受传统教师方式。
2.2 不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动力不足,经验欠缺;
当前,高校大部分思政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其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是部分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年纪稍长思政教师在驾驭信息化技术方面显示出有一定困难,导致信息技术无法与课程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大大降低了思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兴趣及动力。加之整体信息化教学的环境缺乏的有效监督和利用,很多教师经验不足,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演示或参赛工具,在常态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很少将信息技术当作信息加工手段,最终信息化教学技术在教学效果上并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影响思政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积极性、参与度;
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严重的影响着高校教师共同体的整体性性。学生由于其性格、气质、兴趣的不差异性导致不同学生对教师课上教学设计及课堂内容反应有着差异性,若参与度不高或者参与度层次不齐影响课堂进度,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把握拿捏出现差异,也会直接影响着教师共同体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挫败感,如果教师能够较好地处理教学上的问题,对教师共同体的促进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反之,则会影响教师共同体的形成。
2.4 信息化教学考评体系缺失、不完善影响思政教师共同体的形成。
首先,学校依旧以原来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考核教师,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甚至有教师为了避免出现问题,以“越少运用越好”的心态来面对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其次,学校考核教师过程中,通过督导或学生评分,并于绩效挂钩,促使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备课仅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忽视教学重难点,对教师共同体产生消解效应。
3 优化信息化教学推动高校思政教师共同体建设的路径
“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课程,办好思政课关在人”高校思政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成为创造有序教学生态环境,促进思政教育事业的高质与持续发展的园地。因此,优化信息化教学助推高校思政教师共同体建设势在必行。
第一,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推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思政教师被赋予了全新使命,作为学生“三观”的引导者,思想道德理念的承载着,推动教学改革,深化信息化教学理念,提升思政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势在必行。首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实现身份的转化,实现教学过程的“双主体”地位。传统课堂教师把自身当做知识的传播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化教学开展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帮助学生了解消化知识的引导者,作为新时代思政教师应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研究兴趣的的变化而转化教学模式,进而构建坚实思政师生之间的知己知彼共同体提升教学效果;其次,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解释了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事务功能的变迁与事务功能的意识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信息化理念的深化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巩固教师共同体的主体构建。
第二,改善信息化教学方式,深化思政教师共同体的内容。
首先,信息化教学初衷以“教”为导向,把“技术”作为教学辅助的工具,最为关键的是应该把信息化技术恰当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不能简单因为信息化技化而开展信息化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思政课当中感受到思政课内涵的丰富性,让理论性强的思政课更具有解释力与说服力,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不断优化信息化教学方式,改进信息化教学存在不足,进而通过课堂上获得感刺激教师在职业上的尊重,这是思政教师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根基;其次,思政教师协同效应长期性存续的关键是来自于学生短期性效能感的获得。一般来说,效能感具有短期性与暂时性,效能感长期内得不到递增式的报偿就会导致思政教师共同体的协同效应的逐渐趋于松散甚至解散,为此,如何构建思政教师共同体的需要职业存在感,而教师存在感有来自己与课堂上学习赋予教师的获得感,教师的获得感是深化思政教师共同体重要保障,这一切归根结底都需要教师改进信息化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将思政课呈现给学生,让思政课“活”起来。
第三,拓宽信息化教学交流渠道,强化思政教师共同体的联结互动。思政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源自于共同交流与话语体系,这是构建思政教师共同体存续的必备条件。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对话交流习惯的形成需要借助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渠道。首先,丰富信息化交流对话方式,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教师共同体通过多个团队、多种渠道像话沟通交流,凝练语言、深化寓意最终形成稳固、规范的话语体系,通过稳固的话语体系对某些问题形成心灵的共鸣与感悟的同频,进而加强思政教师共同体语言与情感的互动联结。其次,延伸信息化教学交流对话交流范围,思政教师共同体构建除日常交流外,思政教师共同体构建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科研围绕共同目标一致开展讨论,如围绕如何课上通过共同的信息化交流工具,如何围绕一个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展开讨论,赋予探究问题的普遍性,使教师形成较强理论的解释力,知识的互动性的增强与理论联结性紧密促进了教师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