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融合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路径探讨
——以茶学专业和茶企为例
2020-12-23郑程挺
郑程挺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1001)
引 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与国务院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总书记在调研时也指出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1]。在党中央与国务院的唱一下,地方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高校产学研合作工作体系日益健全,高校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地之一,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要素。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校大部分科技成果并未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已经难以满足地方以及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诉求。在新时期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对推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 产学研合作机制下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提高高校办学实力、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对于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以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产学研融合下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资源共享,能够更好的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为三方带来更多的收益,给高校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产学研合作对高校也是一大挑战,虽然国家与地方陆续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但这些政策在现实中也难以打破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困境。笔者认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是高校内部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一方面,在高校现有的人事制度与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下,茶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论文的发表数量课题的数量决定的,大部分高校并未将课题成果的应用情况以及可以产生的经济效益纳入到职称评定范围内[2]。另一方面,考虑到校内资源有限以及职称评定等原因,大部分教师是从现有的资料寻找茶产业最新的研发课题,没有认真考虑课题是否符合地方经济以及企业的需求,造成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浪费人力、物力与财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往往停留在校内实验阶段,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进一步的研发与实验中。
二是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茶叶企业在与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于自己的考虑,企业是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往往想用最小的代价去解决问题,换取最大的收益。在合作过程中,部分茶叶企业主动性不强,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也难以引进高校科技成果,导致高校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三是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政府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导者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参与者。政府的政策以及制度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直接的影响,现有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政策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尚未实现有效关联。以辽宁地区为例,辽宁省政府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十分重视,也制定了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收入减免税政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过高的工薪计税标准降低了教师技术转移收入,从而降低了高校教师参与新课题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加之高校学术导向评价机制惯性的存在,从源头上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四是社会环境因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一方面,虽然地方政府积极推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为校企以及科研机构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但由于缺乏专人对平台进行管理,并未有效解决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导致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3]。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需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交换,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氛围,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市场需求对接。然而,当前我国并未形成浓厚的产学研合作社会氛围,造成部分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水平整体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2 产学研融合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路径
在产学研融合的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产学研合作主体以及客体两大方面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具体路径如下:
2.1 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
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下,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先进科学技术与科研成果的供给方,要想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就需要从源头上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在物力方面,高校应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高层次平台的支持力度,要将科技创新要素摆在所有要素的最前端,结合市场需求研究科技成果,加强与茶叶企业、事业单位等技术需求方的合作,让其更多的参与到高校科研立项、项目过程管理中,改变过去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情况。
在人力方面,高校应该加强科研队伍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应该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改变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将科研成果应用可行性以及预计产生的经济效益纳入到科研人员职称评定与考核体系中,引导高校科技人员改进研究方法,走出实验室,走入市场,了解行业市场的真正需求,将这些需求与自身的科研活动相结合,从而提高高校茶品、茶叶制作技术等新科技成果质量。高校优质的科研队伍还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科研队伍的结构,建立多层次科研梯队,加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积极转变科研人员落后的成果转化理念,努力营造相互学习的研究氛围。
在财力方面,高校应该依托强势专业吸引有实力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合理配置教育经费,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将更多的经费用于科技成果研发工作中,提高科研工作以及经费管理水平,减少资金浪费。
2.2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市场竞争已经逐步转向人才竞争、科技竞争,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成果作为支撑,企业要想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就需要积极的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需要在产学研合作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吸纳高校科技成果的能力[4]。要想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就需要充分发挥茶叶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茶叶企业上下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知,使企业积极地参与到科技成果研发、投入生产的全过程。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尤其是与地方有实力、有需求、敢创新企业交流,积极向企业宣传的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与意义,向企业宣传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能带来的收益,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在地方专利技术或成果交易平台上发布合作意向与信息,委托第三方机构寻找或征集合适的科技成果。企业还可以产学研合作这一平台,与高校共同合作开发研究项目,给予高校资金资助,及时给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匹配度、转化过程的顺利性。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具体而言,在制度层面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围绕有限责任制度这一中心,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现代化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将吸纳高校科技成果、研发绩效等纳入企业中高层考核体系内,激发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2.3 强化政府政策与制度保障措施
不同水平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政府需要从制度上加大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的地区以及高校实施更加灵活的激励政策,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校的办学水平,因地制宜出台激励政策,缩小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差异[5]。例如对于贵州等茶产业发达地区,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政策规章制度,完善校企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茶叶企业对外贸易扶持政策等,以更为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促进高校新品等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茶叶企业更合理方式完成贸易。
2.4 强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信息沟通不畅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因此需要畅通学校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职能,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构建高校科技成果项目信息库,搭建校政企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需求者提供查询、检索、线上沟通等服务,推动地区企业、政府以及高校政策需求信息、科技成果信息利用与共享。例如,政府联合技术部门将已经发表的关于茶叶学术论文进行整合,并按照不同的类型与时间进行分类,便于高校茶叶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在信息平台上自主搜索关键词检索资料。在此基础上,需要政府畅通信息渠道,鼓励企业可以借助与高校共同开发的方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始末,不仅降低了开发成本,也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成果信息的深度开发和挖掘。除此之外,政府、高校还应该积极与地方影响力较大的新闻媒体与自媒体进行合作,例如建设地方卫视频道、政府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向广大群众推送茶企、茶叶科研工作等信息,积极宣传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与成果,让更多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参与其中;面向社会各非茶叶企业专业人才开放平台,鼓励喜欢茶、对茶有一定研究的群众将自身的想法向高校以及茶叶企业进行传达,发展茶产学研群众创新性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
3 结语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就需要高校发挥其在科研方面的优势,需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需要提高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科学性与协同性,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多方合力,实现产学研深度协同,为不同主体提供精准的供需信息,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