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云南茶叶市场等级结构体系初探

2020-12-23闻云峰

福建茶叶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茅云南茶叶

闻云峰

(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云南昆明 650000)

市场是茶叶贸易的“舞台”,市场史研究是茶叶贸易发展史研究的新视角。从市场史的视角来考察茶叶贸易发展变化的情形,可以在研究中抓住问题的核心。中国茶叶市场的形成经历了从零星分散的交易到较为集中的农村集市,再到以城镇为中心的更高级的市场,最后形成地方专业市场,直至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心市场。这些大大小小的不同层级的市场最终构成遍布全国各地的网络型的全国茶叶市场。可以说,茶叶贸易史的市场史研究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史实。

根据施坚雅的区域系统理论和集市贸易体系构成理论①,结合茶叶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形,笔者将近代云南茶叶贸易的市场等级结构体系划分为:初级市场,即产地自销;中心市场,即重要茶市;区域市场,即西南茶叶区域市场;国际市场,即茶叶对外贸易的出口部分。四个层级不同的市场等级结构的划分实现了“从初级市场到中心市场,再到区域市场进而国际市场”的近代云南茶叶贸易的市场史研究的内容体系。这一市场等级结构体系是近代云南茶叶贸易发展的集中表现,而茶叶贸易的起点和市场等级结构体系的最小节点就是茶山贸易。

1 茶叶初级市场

所谓茶叶初级市场,就是茶叶产地自销市场,主要集中在茶叶种植地区。因茶叶商品化程度极高,茶叶种植发达的地区的茶叶生产基本上都属于商品性生产。每当采收季节,因商人收购茶叶而在各产茶区附近形成了众多的茶叶初级市场。从总体上来看,茶叶初级市场的特点是市场点比较分散,广泛分布于各产茶区。就交易地区范围来看,主要是以茶叶产地为范围。就其交易功能和结构来看,主要是“聚”和“散”茶叶。茶叶初级市场把茶农们生产出来的茶叶聚集起来,运销出去,向上与国内各地茶叶市场、国际茶叶市场相连接而实现更进一步的茶叶交换,从而使茶叶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交换得以实现。

茶叶初级市场是茶农与国内外各层级茶叶市场相联系的起点,是茶商对茶叶进行探购远销得以实现的基础。茶叶初级市场是茶叶贸易的起点和基础,支撑着整个茶叶交易市场等级结构体系。尽管茶叶初级市场的机制很不健全,交易功能单一,基础和外部条件不足,它却在整个茶叶市场等级结构体系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

近代云南茶叶初级市场主要分布在茶山和基本产茶区。茶山贸易和基本产茶区贸易构成了广阔的茶叶初级市场。

作为商品,茶叶开始进入市场进行贸易,其方式和数量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各不相同的方式,茶山贸易便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就云南来说,著名的“六大茶山”的贸易就是典型的茶山贸易②。六大茶山都位于思茅厅的辖区内,思茅厅隶属于普洱府,加之当地所产的茶叶多以思茅为集散地,故名为“普洱茶”。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卷11)云:“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赶茶山”的说法就是茶山贸易,“古宗地,农产虽缺乏,而矿产则丰饶,故殷实者……常腰缠万贯,骑马千百,入内地市布盐茶以归。而普洱茶,尤为日常嗜好,每年出而运载,为数不下巨万,名曰‘赶茶山’。”③后来,茶叶市场的不断发展,贸易情况已不同于以往,“绝大多数的顺宁、云县、双江、缅宁所产的茶叶以下关、昆明为集散地,景东、景谷所产的茶叶则以昆明为中转市场,而佛海、南峤、车里所产的茶叶则以佛海为中转市场。普洱不仅不产茶,也不是茶叶贸易的市场,仅有佛海所产的少数散茶运至思茅,名之以‘倚邦茶’,装筐后分售它处。”④

基本茶区“因茶而兴”,成为茶叶初级市场。云南产茶区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西南一带,历史上产量较多而又较集中的是普洱茶区、双江缅宁茶区及景东茶区。文山、红河、大理、保山、昭通、曲靖等地区,只有少数县份产茶。这些基本茶叶产区成为近代云南茶叶初级市场。1942年的《云南经济》记述了近代云南茶叶初级市场的植产和贸易情形,包括普洱茶区、双缅茶区、景东茶区和昭通茶区⑤。1.普洱茶区:云南著名的“六大茶山”就是分布在这个茶区境内,这里是我国和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被誉为“茶的故乡”。部分产于易武、江城的茶叶被加工成七子饼茶,销往香港和南洋一带。产于车里、佛海、南峤的茶叶,则集中在普洱府的思茅县进行交易。销往西藏的紧茶多经宁洱、景东、丽江、阿敦子运往拉萨。销往丽江和川康地区的除紧茶外,还有饼茶。销往昆明,或经曲靖、昭通至四川宜宾,分销成都、重庆等地的沱茶。2.双缅茶区:双江、缅宁所产茶叶,除本地每年销售一二千担外,其余十之八九集中到博尚街后,用人背马驼到云县,再销往下关、丽江乃至四川。3.景东茶区:景东、景谷、镇沅三县所产茶叶多集中到太和镇、景谷街、龙塘街等地,多作为毛茶运销昆明或下关,或由景东运到祥云县前后街而集散。各地客商云集于此收购茶叶,其中以下关茶商为最多,所购毛茶用以加工成品。民国时期“景关沱茶”的配料多来自景东茶区。4.昭通茶区:该区是云南小叶种茶产区,茶园零星分散,主要生产的是南路边茶,所产细茶不多。所产茶叶多销往四川宜宾等地,与四川青茶同名为“川青”,多为加工砖茶或花茶的原料。

2 茶叶中心市场

茶叶中级市场是茶叶贸易的中转市场,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茶叶贸易中心。茶叶中心市场的主要功能是汇聚各地初级市场的茶叶,提供中介服务、茶叶的加工和包装以及相关服务,转销茶叶到各消费区。相较于初级市场,中心市场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中介功能增强,以茶叶的集散服务为主。从总体来看,中心市场是初级市场的延续和再发展,所有中心市场彼此联系、彼此依托、总体整合而形成区域市场,更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茶叶市场。

在茶叶市场等级结构体系中,中心市场居于中间位置,发挥着茶叶商品贸易过程中的“集”与“散”的作用。这一类中心市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重要产茶区的茶叶集散中心,是由茶叶初级市场发展而来,如普洱、思茅等地。二是一些中心城市往往会在各种条件下而发展成为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中心。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市场功能较好的中心城市往往成为茶叶中心市场,例如下关、昆明等。

由于地处基本产茶区,因茶兴贸,因贸兴业。普洱茶贸易直接促成了普洱、思茅两地成为了重要的茶叶集散中心。据(光绪)《普洱府志》载,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藏和西北地区。“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代,已有茶马市场,“以茶易马”。元代,茶叶已成为边疆各民族人民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明谢肇淛《滇略》有“土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记载。明万历年间,在普洱设官管理茶叶贸易。明清时期,大量普洱茶运销西藏和西北地区,成为国家茶马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攸乐山设“攸乐同知”,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政府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从此思茅又成了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的茶叶贸易的中转站,思茅也因“普茶远销”而繁荣起来。可以说,普洱、思茅两地因普洱茶而出名,普洱茶成就并发展了普洱和思茅。

与思茅、普洱等茶叶产区的产地中心市场的购集茶叶,输送到上一级市场,同时兼有与本地茶叶散售的作用不同,非产茶区的中心市场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下关、昆明等非茶产区,这种茶叶中心市场的功能是把从茶区贩运来的茶叶散售给中小商人、茶叶消费者。中小商人贩批发商处批发茶叶再散卖到农村集市,或经过再加工而转销它处。在茶叶市场流通渠道畅通的情况下,茶叶消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实现了茶叶在更大程度上的集散和贸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茶叶中心市场上,茶叶贸易的“集”与“散”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茶叶市场等级结构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和重要纽带。

清末以来,下关茶叶贸易兴旺发达,茶市极为繁荣。每年,下关约加工紧茶3万担,运销康藏地区;加工沱茶1万多担,销往四川等地。外地茶商亦多集散于下关经营茶叶业务,下关茶市兴盛,茶庄商号众多,或专以经营茶叶加工和贸易,或兼营茶叶的加工和贸易。昆明是云南省会所在地,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各种因素和条件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商业繁盛,是云南茶叶销售和集散市场之一。1938年以前,昆明茶叶多属私商经营。“云南省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在产茶区的顺宁、佛海、宜良等县设厂,生产各种茶叶投入昆明市场后,才出现公私共同经营情况⑥。这是昆明茶叶贸易发展的一个契机和转折点。

3 区域市场:西南茶叶区域市场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独具特色的茶叶植产格局,独具特色的西南茶叶区域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西南茶叶区域市场以普洱、思茅等为起点,以下关、昆明为中心,其销地市场主要有云南本省、西南地区的西藏、四川、重庆、西北地区的新疆、华北的京津、港澳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在长期运销过程中,通过“茶马古道”,依靠马帮运输,云南茶叶与广阔的销地市场进行对接,实现了云南茶叶的远距离销售,交易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故而称为西南茶叶区域市场。

西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销市场。西南茶叶区域市场属于边茶市场,主要是云南、四川两省的边茶向藏区销售。明末清初,四川、云南所产边茶及销售都很兴盛。近代,西南地区茶叶边销主要以西北的松藩、西南的打箭炉(康定)为集散中心,内销茶叶以成都、重庆、昆明为主要集散中心。通过这些集散市场,建立了产区茶叶与销售市场的联系,实现了产销的真正结合,因茶叶贸易的内容、形式独具特点而形成颇具特色,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茶叶西南区域市场。

云南茶叶销往藏区是西南茶叶区域市场的茶叶边销的重要组成部分。滇茶集中昆明后,除一部分供当地消费,一部分销藏,一部分出口外,还有一部分运往四川甚至西北及全国各地。茶叶一般“集中昆明,转销四川及本省各地”。成都是成都平原的茶叶集散中心,为川中第一大镇,这里“商贾辐辏,阛阓喧闹,称极盛”。重庆是滇茶运川的必经之路,又是各地茶叶集散中心。⑦纵观边销茶贸易的发展,明末至清末的六七百年间,为官营独占时期,1912至1937年间为滇茶专销时期。此时,云南销藏的普洱茶已超过川茶,每年有大批的大理、鹤庆、丽江、中甸的马帮南下,深入到思茅、佛海(勐海)和易武等地,收购茶叶驮运至西藏销售。在西南茶叶边销市场中,云南茶叶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其原因在于云南大叶种茶拥有独特的优点,满足藏区人民的独特的饮茶习惯和要求,云南茶叶得到藏区人民的喜欢,并得以大量销往藏区,从而形成了云南茶叶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滇茶边销,并在西部边茶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此外,云南普洱茶,大量输往四川而转销西北地区。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向滇西北而销往藏区的滇茶因交通梗阻,贸易量锐减。而此时,新的销路开通,大量滇茶改经缅甸、印度而销往西藏,这一部分的滇茶应属边销茶的一部分,只是因进入到海关贸易报告和年度统计之中而成为了茶叶出口贸易中的一部分,这是西南茶叶区域市场茶叶贸易的特殊情形。

4 茶叶国际市场

茶叶国际市场是西南茶叶区域市场的继续扩大,走出国门的部分,也是近代云南茶叶对外贸易中的出口部分。1889年,蒙自爆破开埠通商,云南出口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茶叶属于传统的互补性质的边民互市的商品贸易。蒙自开埠之后,云南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纳入到资本主义茶叶国际市场的交易格局中,与之前的传统的“边民互市”的性质完全不同。

云南茶叶对外贸易的历史,据唐樊绰《蛮书》一书所述,不晚于唐代,而有正式文字具体记载的则见于清乾隆年间的《东华录》,1768年,云南官员在给朝廷的奏报中谈到了茶叶运缅之事。明清时期,云南茶叶大量出口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不过,当时还没有具体的茶叶产量和内外销的统计数据。有正式出口的精确数据还是在蒙自关(1889年)、思茅关(1895)和腾冲关(1902)成立后的海关统计资料,除边民互市和偷关漏税而无法进入海关统计范围外,这三关茶叶出口是近代云南茶叶的出口较为精确的数据。

1889年,蒙自被迫开埠通商,终结了云南传统的对外经贸关系,形成了近代云南对外贸易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云南对外贸易获得长足发展,茶叶对外贸易随之而向现代国际贸易格局转型、发展。无论是茶叶贸易的数量价值、销区路线、茶类品名,还是交易的形式、途径、内容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深刻变化。近代云南茶叶贸易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有了新的时代内容。据海关资料的统计:自1889到1937的49年间,云南共出口茶叶19.85万公担,平均每年出口4051公担,其中蒙自关输出茶叶11.8万公担,思茅关输出茶叶7.7万公担,腾越关输出茶叶3250公担。三关统计的历年云南茶叶出口量值为1889—1899年的量为16463担,值为324国币千元;1900—1909年的量为22791担,值为602国币千元;1910—1919年的量为29338担,值为834国币千元;1920—1929年的量为45293担,值为1336国币千元;1930—1937年为量81619担,值为2208国币千元。⑧

根据海关贸易统计资料,如果剔除大锡、生丝、土药,茶叶占云南主要的农副产品的出口量的第三位。从1890年至1905年的16年中,茶叶的出口量和所占出口总的比重值除了大锡外,在整个云南对外贸易中占第二位,仅次于特货鸦片。从1906年到1913年的8年中,茶叶的出口量除大锡外,位居第三位。1914年到1937年的24年中,除大锡外,云南的茶叶出口量位居云南出口贸易总值的第四位。从1889—1937年的49年中,茶叶出口货值达5324000国币元,占同期出口总值的0.84%。⑨从出口商品构成来看,茶叶是近代云南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5 结论

近代云南茶叶市场等级体系由初级市场、中心市场、西南区域市场、国际市场组成,四个不同层级的市场共同构成了云南茶叶贸易的市场等级结构体系。各个不同层级的市场的基本情形各不相同,所起的功能和意义也不相同。最终形成了由初级市场→中心市场→区域市场→国际市场的茶叶市场等级结构体系,这是近代云南茶叶贸易发展的集中表现。与此同时,由于各自条件和资源的不尽相同,各层级的茶叶市场的特点、功能和地位不尽一致,并在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了等级结构不同的特点。多层次的茶叶市场结构及其不同功能的发挥和相互衔接是顺利实现云南茶叶从产品到商品,再到消费品转化的根本保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茶叶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转移。这是分析近代云南茶叶贸易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对近代云南茶叶贸易进行市场史研究的新视角、新路向。

笔者认为对近代云南茶叶贸易进行市场史研究是一个新视角。这种研究路向,既能在研究中抓住茶叶贸易的关键问题——市场及其等级结构关系,又能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茶叶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相关问题,从而实现研究中的重点问题的横向分析和完整发展历程的纵向考察的相统一,进而考察茶叶贸易的运行及其结构特征,并形成相应的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观点。概言之,市场史视角下的近代云南茶叶贸易的研究意义在于将区域的分析和历史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近代云南茶叶贸易发展史的基本内容及结构体系。当然,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注释:

①施坚雅的集市贸易体系由基层市场、中介市场、中心市场三个向上递进的等级构成。按照施坚雅的集市贸易体系理论,属于市镇范畴的彼此相连的经济中心地包括:标准市场、中间市场、中心市场三种不同层次的市场形式。施氏采用经典的六边形中心等级构图,并将中心地模式与区域体系模式结合起来,于是构建了各个区域的经济等级结构。它由八个层次组成:基层市镇、中等性市镇、中心性市镇、地方性城市、中等性城市、区域性城市、区域性大城市、全国性大都会。区域系统理论从横断面的角度建构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空间结构框架。

②不同古籍中出现六大茶山的多种说法。清乾隆年间檀萃编撰的《滇海虞衡志》(卷十一)中载:“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的记录。又,清道光年间的阮福所著《普洱茶记》则有“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的说法。

③范义田:《谈谈江边古宗》,云南民众教育馆编:《云南边地问题研究(上)》,1933年印行。

④张肖梅:《云南经济》,国民经济研究所印行,1942年,本章第68页。

⑤魏谋诚主编:《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4页。

⑥魏谋诚主编:《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6页。

⑦陶德臣:《清代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茶叶集散市场》,《贵州茶叶》,2010年第38卷。

⑧根据(民国)钟崇敏:《云南之贸易》之表七十计算而得,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1939年印行。

⑨钟崇敏:《云南之贸易》第四节,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印行,1939年,第26页。杨玉玲:《近代云南茶业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猜你喜欢

思茅云南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思茅区总工会:举办游园活动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香喷喷的茶叶
思茅赶街天 端午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