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0-12-23范晓红李姗姗郑闻陈敏敏聂力王春
范晓红 李姗姗 郑闻 陈敏敏 聂力 王春
1 临床资料
病人,男,61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20余天入院,该病人2016年12月19日起感活动后胸闷、气短伴夜间端坐呼吸,双下肢水肿,少许咳嗽,12月29日始出现活动耐量下降,双下肢水肿,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入院查体:体温:36.3℃,心率:89 次 /min,呼吸:20次 /min,血压:129/83 mmHg,神清,颜面部浮肿,无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侧颈动脉未闻及血管杂音,胸骨无压痛,两肺呼吸音偏低,左中肺及双肺底闻及湿啰音,心率89次/min,律齐,主动脉第一、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中晚期杂音,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及舒张中晚期杂音,心音最强在左侧胸骨中线外1 cm处;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肿。病人2014年11月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细胞比例为49.9%,先令氏分类为44%,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活跃,各阶段嗜酸性粒细胞均增多,骨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示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阴性,血吸虫环卵试验阴性,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髓系或淋巴系肿瘤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确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先予激素治疗效果不佳,2015年3月予甲磺酸伊马替尼100 mg每天1次(qd)治疗。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最高180/110 mmHg;有弥漫性肺泡出血史,2015年3月因弥漫性肺泡出血予甲泼尼龙片24 mg qd治疗,后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至2016年12月,甲泼尼龙片4 mg qd维持治疗。有吸烟史30年。入院诊断:(1)急性心功能不全;(2)弥漫性肺泡出血;(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4)高血压3级(高危组)。实验室检查:BNP为1470.0 pg/mL,生化全套、心肌酶、肌钙蛋白T正常。血常规正常,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2.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23×109/L。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为90次/min,左心室肥厚,ST段下移,T波低平、倒置,Ⅲ、aVF导联QS型。心脏超声示:LVEF为29%,全心腔增大,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为0.86 cm,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为6.8 cm,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Ds)为 5.83 c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PWTd)为0.88 cm,左房内径(LAD)为5.58 cm,左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的充盈峰(E)/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充盈的充盈峰(A)为2.48,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主动脉环直径为2.56 cm,主动脉窦部内径为5.09 cm,升主动脉内径为3.86 cm,壁活动尚可,主动脉瓣增厚、增宽),二尖瓣和三尖瓣轻-中度反流,心功能不全,轻度肺动脉高压(40 mmHg)。2014年11月心脏超声示:射血分数(EF)为60%,左心腔增大,主动脉窦部增宽,主动脉瓣中度反流,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分析病人近2年来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该病人心功能下降不排除与伊马替尼的使用有关,遂停用伊马替尼。予呋塞米、螺内酯利尿,减轻心脏负荷,地高辛强心,培哚普利片改善心肌重构治疗。入院第3天:病人活动后气短改善。入院第7天:无活动后胸闷气短。入院第14天复查心超:EF为38%,全心腔增大(IVSTd为0.9 cm,LVDd为6.6 cm,LVDs为 5.38 cm,LVPWTd为 0.9 cm,LAD 为 5.0 cm,E/A为2.5),主动脉瓣中度反流(主动脉环直径为2.45 cm,主动脉窦部内径为3.88 cm,壁活动减弱,主动脉增宽),二尖瓣和三尖瓣轻-中度反流,心功能不全,轻度肺动脉高压(35 mmHg)。病人症状改善出院,予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培哚普利片等治疗。2017年2月14日,病人因自行停用地高辛后又感活动后轻微气短,复查心脏彩超:EF为39%,全心腔增大(IVSTd为 0.9 cm,LVDd为 6 cm,LVDs为 4.8 cm,LAD为4.7 cm,E/A为0.64),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窦部内径为5.0 cm,升主动脉内径为3.9 cm,壁活动减弱,主动脉瓣增厚),主动脉瓣中度、二尖瓣轻度、三尖瓣轻度反流,心功能不全。血常规:WBC为13.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为31.8%,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为41.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5.44×109/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为64次/min,T波低平、倒置,左心室肥厚,房性早搏。2017年2月27日因劳累后,又感胸闷、气短。复查BNP为364.0pg/mL;WBC为12.0×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为26.9%;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3.23×109/L。继予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治疗,病人症状改善出院,继用甲泼尼龙片4 mg qd治疗。2018年7月26日病人无不适,复查心脏彩超:EF为64%,左心房稍大,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室间隔偏厚(IVSTd为 1.27 cm,LVDd为 5 cm,LVDs为 3.3 cm,LAD为4 cm),主动脉退行性变,主动脉瓣钙化,主动脉瓣轻度返流。2019年2月22日病人无不适,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复查心脏彩超:EF为53%,左心腔、右心增大(IVSTd为1.1 cm,LVDd为6.3 cm,LVDs为4.5 cm,LAD为 4.8 cm,E/A 为0.85),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对合不良伴中-重度反流(主动脉瓣环直径为2.56 cm,主动脉窦部直径为5.32 cm,升主动脉内径为4.27 cm,弓部内径为3.3 cm,壁活动减弱,主动脉瓣对合不良),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自2016年12月随访至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控制稳定。
2 讨论
病人为中老年男性,因急性心功能不全入院。分析病人急性心衰病因:(1)病人起病前无前驱感染诱因,入院后查血常规、CRP、心肌酶及血肌钙蛋白T均正常,可排除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梗死、肺部感染等。(2)病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前心超已提示左心腔增大,主动脉窦部增宽,左室舒张功能减退,EF为60%,提示轻度心功能障碍,NYHA分级Ⅰ级,但近期及入院时血压控制良好,可排除高血压。(3)病人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该病可继发心脏损害并发症,可病人此次复查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控制较好,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情控制稳定。(4)近2年来该病人口服伊马替尼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报道显示,伊马替尼有导致周身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LVEF明显下降等不良反应[1]。且本次心衰发生在口服伊马替尼22个月后,而停用伊马替尼并予以利尿强心对症处理后,病人心功能明显恢复,从心功能Ⅳ级恢复到心功能Ⅰ级,心衰发生及缓解时间与伊马替尼使用及停止时间相吻合,故该病人急性心功能下降高度怀疑与伊马替尼药物相关。
伊马替尼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部分病人服用伊马替尼后会出现严重的心脏毒性[1]。而心脏毒性早期症状隐匿,难于及时发现,发展到严重阶段则会危及生命[2]。
研究表明,约1%~2%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病人会发生严重水潴留(胸水、浮肿、肺水肿和腹水)。2006年,Kerkela等[1]报道了 10例既往有轻度心功能障碍(均为NYHA分级Ⅰ级)的病人,服用伊马替尼后,均于1~14个月后出现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左心室功能障碍。2010年,王宁等[3]报道伊马替尼治疗100例胃肠间质瘤病人,期间也发现2例病人出现严重心动过缓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有研究发现,伊马替尼引起的心脏毒性多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且其均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4]。而本例病人既往也有轻度心功能障碍(NYHAⅠ级)、高血压、CHD病史,这与既往报道一致。Ghias等[4]报道1例73岁男性胃肠间质瘤病人服用伊马替尼(400 mg/d)2周内出现进展性的呼吸困难,1个月后因急性心衰入住ICU,考虑为伊马替尼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予以停药、抗心衰治疗1个月,后给予伊马替尼100 mg/d治疗4个月,加量至400 mg/d口服,3个月后复查心功能EF值恢复至45%~50%,提示伊马替尼400 mg口服2周后引起心脏毒性作用,停药后减量使用有较好的耐受性。而本例病人服用伊马替尼100 mg 22个月后也出现心脏毒性作用,提示即使低剂量长期使用伊马替尼也有心脏损害的风险。本例病人急性心衰发生在口服伊马替尼22个月后,较目前报道的服用伊马替尼后发生心衰的时间均长。本例病人经停药、强心、利尿处理后,心功能逐渐改善,半年左右,病人心功能从Ⅳ级恢复到Ⅱ级,并且在长达2年左右的随访时间内,心功能依旧保持稳定,提示伊马替尼心功能的损害存在一定的可逆性。
目前,伊马替尼致心脏毒性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时,应尤其关注患有心血管风险因素的病人,定期评估其心功能等,及早发现并治疗其可能的心脏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