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我国外向型经济应对策略研究
2020-12-23赵文霞
赵文霞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 300191)
1 引言
自首个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出现以来,疫情已持续延烧多月,并在全球蔓延。疫情爆发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1月31日宣布起始于2019年低的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4月初,全国累计确诊8万余例,死亡3000余例;而全球累计确诊160余万例,死亡近10万例。综合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消息,截至2月15日,共有132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入境管制措施。此外,全球大多数航空公司取消或缩减了2-6月往返中国的航班,部分国家甚至采取了暂停进口部分中国商品或暂缓货物清关等措施。根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的数据,2020年伊始,美国和印度针对我国已经发起了十余起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疫情导致的人员流动减少以及贸易障碍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关于疫情对外向型经济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在疫情蔓延及贸易壁垒叠加背景下研究分析我国外向型经济所受冲击,正确理解和评估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具体影响,对制定相应政策提升我国对外贸易质量,推动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疫情蔓延会降低正常的贸易需求,限制人员流动的疫情防控举措也会削减企业产能形成供给冲击,因此对企业出口提升不利;另一方面,疫情的爆发也导致防疫行业相关产品进出口需求激增,政府为缓解经济所受冲击也会实施减税降费,对外贸企业也会有激励作用。因此,疫情爆发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已有一些文献对冠状病毒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如巩玥等(2020)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梳理了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从全球视角对主要研发国家/地区、核心研究机构和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陈静飞等(2020)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数据,对1968至2019年期间冠状病毒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认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冠状病毒S蛋白(coronavirus spike protein)”可能将在冠状病毒研究领域引起密切关注。总体来看,关于新冠疫情的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2.1 新型肺炎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田璐等(2020)介绍了CypA对冠状病毒复制的影响,并阐述了其抑制剂的抗病毒作用。Hsieh等(2007)认为政府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可以对疫情控制起到明显成效,如中国台湾实施A级检疫(疑似SARS患者的潜在暴露接触者)减少了约461例新增病例和62例死亡病例,而使用B级检疫(来自受疫区的旅行者)仅使新增病例和新增死亡人数减少约5%。《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专栏关注了新冠肺炎流行期各类群体的心理健康疏解问题。
2.2 关于疫情的走向及趋势预测。周涛等(2020)]以《人民日报》和丁香园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实时动态数据为基准,估计了2019-nCoV的基本再生数在2.8~3.3之间;以国外同行预测的感染人数为基准,基本再生数在3.2~3.9之间。文章认为2019-nCoV早期致病传播能力与SARS接近或略高于SARS,属于中高度传染性的传播疾病。Arita等(2003)认为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导致人类频繁接触以及航空旅行导致全球人口高度流动,这些因素导致SARS迅速蔓延。刘涛雄和彭宗超(2007)根据历史经验将大流感的爆发区分为温和与严重两种情况,估算如果大流感爆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大体相当于2003年SARS情况的1—6倍。
2.3 反思新疫情发生之后的危机处置及应急管理机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与蔓延,仍然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一些短板,亟待我们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赵路,2020)。李维安等(2020)分析了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机制建设与危机管理。张海波和童星(2015)以2003年“非典”疫情至2013年“芦山地震”十年间的重大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案例研究,讨论中国应急管理在这五个尺度上的结构变化。认为中国应急管理脱离结构单独推进是陷入目前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中国应急管理的发展需要回归结构、顺势而为,推动应急管理的结构演进。滕五晓(2019)认为我国应急管理迎来了战略发展机遇的同时,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系统维度、风险管理理论的专业深度和智慧科学的技术精度创新发展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2.4 分析疫情对经济的可能影响。以SARS的经济影响为例,一些学者估算了全球SARS流行的经济损失约为300亿美元,东亚的年经济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Kondro,2003),中国的总经济影响253亿美元(Zhang等,2013),而北京旅游部门的损失达14亿美元(Beutels等,2009)。沈国兵(2020)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外贸和就业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严重不利的冲击,疫情会加剧我国巨量高校毕业生叠加农村城镇化大量人口的就业压力,而稳外贸、稳外资是稳就业的关键支撑力。蒋和平等(2020)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提出加大对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企业和市场互动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还有一些学者分别从消费经济(郑江淮等,2020;李志萌和盛方富,2020)、中小微企业(张夏恒,2020)、外贸企业(王铁山和张青,2020)、旅游业(夏杰长和丰晓旭,2020)、金融运行(吴振宇等,2020)以及数字经济(王伟玲和吴志刚,2020)等的角度,讨论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可以发现,关于疫情的近期文献多是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探讨新冠肺炎的致病机理,或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研究政府的应急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影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上。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对新型疫情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疫情的影响往往需要数年才能显现,而相关数据的即时获取较为困难。无论从疫情的规模、国际经济环境还是可选政策的实施空间来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规模将超过17年前的“非典”。预计本次疫情将会通过影响进出口、行业发展分化等方面冲击我国的外向型经济。
3.1 疫情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生产大面积停摆,我国的贸易伙伴几乎全部发生疫情,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航班大幅减少可能造成正常的商务活动中断,为阻止疫情蔓延各国采取的疫情防控甚至封城或封国举措导致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进口原材料、零配件面临较大困难。此外,10余个国家做出了限制粮食出口的举动,还有不少国家考虑加入这一行列。
3.1.1 未来短期我国出口增长将有所下滑。2020年初,中美双方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尽管中方仍在执行协议内容,如采购美国农产品及取消外国公司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部分限制,但疫情期间双方对协议的执行程度以及美方是否能全面执行仍然未知。考虑贸易壁垒不确定性叠加以及疫情的双重影响,我国的出口增长并不乐观。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达到13.48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到40.6万家,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受国内疫情发展影响,年初民营进出口企业受停工影响较大,预期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我国出口将受挫。不过,随着国内疫情缓和,出口在下半年将逐渐恢复。
3.1.2 各地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分化。就全国范围而言,不同地区的外贸主体不同。以北京和天津为例,从企业类型看,北京等地国有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超过60%,而天津外商投资企业过去一直是最大的外贸主体。近几年,天津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比重有所下降,民营企业占比逐年上升,2019年民营企业外贸总值超过40%。考虑到民营企业对冲击反应敏感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预计短期内天津进出口可能下降,不过后期也能较快恢复。从贸易方式看,天津一般贸易进出口由2003年的30%左右上升至目前的70%以上,且以民营企业为主,所以短期内一般贸易进出口也将受到冲击。此外,因各地发展定位不同、优势产业不同,所以,新冠肺炎疫情对不同地区的冲击方式、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进一步分化。
3.1.3 警惕供应链断裂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进入3月份以来,我国疫情逐步得到遏制,但海外疫情爆发,导致各国生产消费萎缩,股市震荡频繁,贸易活动明显减少,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增速下行、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物流中断和疾控措施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冲击,国际疫情蔓延,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工业企业利润将会下滑。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20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8.3%。而某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微出口企业也面临销售放缓、项目停滞、回款延期等诸多问题,可能有一些企业由于外商订单流失而退出出口市场。中小微企业的问题会影响到现有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而影响大企业生产,并引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宏观经济可能造成较大冲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由此可能引发的“多米诺效应”。
3.2 疫情对行业发展分化的影响。
3.2.1 货物贸易行业分化。据海关统计,2020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短期内本次疫情及相关防控举措会对大多数行业造成冲击,不过有些外贸行业增速将加快。近几年,我国进口货值最大的产品为机电、高新技术、原油、矿石、汽车等;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占较大比重。预计我国食品等生活必需品行业基本稳定,医用防护服、口罩等疫情防控相关行业出口将强劲增长。疫情对低技术企业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冲击将会更大,对高技术行业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影响有限。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新旧动能转换,高技术产品占比不断攀升,预计新冠疫情对我国机电产品及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不大,部分高技术产品可能逆势增长,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消费升级类产品以及半导体分立器件等高技术产品增速较高。进口方面,预计医药、农产等民生消费类产品进口将获得进一步增长,而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所受冲击有限。此外,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受疫情影响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挤压。我国加工贸易进口以中间品为主,占加工贸易进口额的80%以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相关国家零配件供应能力下降,并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增值再出口。
3.2.2 服务贸易行业分化。疫情对我国服务业的冲击不容小觑,但服务贸易中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2003年,由于“非典”的负面影响,全国旅游外汇收入及旅游人数当年均下降了15%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约为54%,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鉴于新冠肺炎传染力更强、影响更大,预计我国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短期内将受到较大冲击。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文化服务贸易也将出现下滑,会展业上半年也将受到较大冲击,预计下半年的会展业务将较为繁忙。2019年4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第127届广交会将于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相比之下,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技术服务贸易将呈现一定的抗冲击性,数字文化产业价值也将随之日益凸显。在线办公、远程办公、云办公等将催生有相关密切技术支持的IT服务外包行业迅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也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4 增强外向型经济肌体“免疫力”的建议
4.1 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支持。随着国际疫情进一步扩散,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对此要密切跟踪形势的发展变化,并及早做好应对准备。一是根据现实需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容错机制,适时修订相关条例条款,最大限度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二是在贸易与投资管理方面,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争取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探索推行减税降费先试先行,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三是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支持,优化企业服务,如在金融服务方面,鼓励和支持相关要素市场、金融机构通过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加大对我国抗击疫情和受疫情影响较大外贸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优化服务流程。同时,加强与受疫情影响外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积极推动通关结汇和通关便利化。
4.2 加强区域协作交流,提高贸易伙伴多样化程度。一是建立跨区协调联动生产机制,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完善人才引进措施,加快要素流动,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以及自贸试验区为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二是协调各地企业通过在线服务、远程服务等形式,对企业资金和资产供求进行精准匹配,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平稳发展。三是结合我国各地区位特征,鼓励各地发展面向不同地区的外向型经济,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依赖,加快设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与我国已签署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的开放型园区。尝试探索“零关税、低税率及区内流转免征增值税”等国际自由贸易园区通行的相关政策,构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等高效顺畅的合作机制。通过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链的固链强链,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进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
4.3 持续扩大市场开放,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一是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增加改革需求,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松绑放权,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扩大开放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外贸企业平等竞争提供保障。二是支持外贸企业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医疗、物流、工业生产、疫情管理、企业服务等领域开展研发和技术改造升级活动或开展创新型应用项目。三是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以扩大互联网等特定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外资平等进入和参与服务贸易行业开发、市场运营,推动数字服务市场开放,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培育新的服务贸易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