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田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0-12-22叶聿野

福建茶叶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田茶园茶叶

叶聿野

(大田县财政局,福建大田 366100)

引 言

大田县地处闽中,属戴云山脉西麓中段山区,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75座,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优势。2002年,大田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高山优势,确立发展高山乌龙茶,先后两轮出台《大田县高山优质乌龙茶基地建设5年规划》,将茶产业作为民生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来抓。截至2019年,全县茶园面积9.53万亩,茶叶产量1.28万吨,产值11.4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5.74%),涉茶人员近10万人(约占全县人口数1/4)。从种植到加工出售,茶叶联动一、二、三产众多环节,“小小绿叶子,增收好路子”,茶产业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途径。

1 发展基础

1.1 历史悠久

大田县有着近千年的种茶历史,始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文化底蕴深厚。文字记载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始建于境内的大仙峰岩寺“崇圣岩”,僧人在寺院周围开始种茶。元代郭居敬的《百香诗》之一《茶》问世,是大田现存最早的茶诗。明万历1611年,《大田县志》记载了茶叶贸易。据《辞海》记载,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将大田雪山茶作为珍品进贡,茶事载入《康熙字典》。民国《大田县志·卷五实业至》》记载“大田茶叶,原为出产大宗。在三十都各处多茶山,每年采做乌龙、小种红茶,售额可达万余金”。抗战至上世纪90年代,茶叶销路不畅,茶园荒废。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视察大田县元沙茶厂指出“政府要重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在茶产业方面加强引导,向生态、绿色、有机方向发展;茶叶产品要深度加工,开发社会多层次所需的产品,加快发展山区经济”。20年来,大田县委、县政府牢记嘱托,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稳面积、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秀文化为方针,有效地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后劲。

1.2 自然条件独特

大田县自然实体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面积2294平方公里,山地占79.4%,森林覆盖率达73.07%。土壤以红黄壤为主,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有机质含量0.6-2.5%,PH值4.8-6.1,水肥条件好。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兼并,年平均日照时数1723.8小时,年平均气温15.3—19.6℃,年降水量1491—1809毫米,无霜期280—300天,平均绝对湿度18.2毫巴。境内层峦叠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雾湿润,青山绿水,生态优良,为生产优质、绿色、生态茶叶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正所谓“高山出好茶”。

1.3 产业基础扎实

品种及分布:大田县茶树品种主要有铁观音、金观音、金萱、福云六号、福云595,良种率高,无性繁殖100%,分布于境内18个乡镇。通过科学规划与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屏山、吴山、武陵、济阳、谢洋等乡镇为主的乌龙茶生产区,以广平、奇韬、梅山等乡镇为主的红茶、绿茶生产区。

面积、产量及产值:近20年,大田县茶园面积发展分两个阶段,2000-2013年快速发展期,2013年末全县茶园面积9.14万亩,较2000年增加7.43万亩,增加了4.34倍;2014-2019年稳步发展期,茶园面积稳定在9.6万亩。茶叶产量从2000年1522吨增加到2019年12831吨,增长了7.42倍。2019年茶叶产值较2009年增加9.59亿元,增长了5.13倍。201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8309元,其中产茶乡镇茶叶收入约占30%。

茶企:现工商登记注册的茶叶企业50家、专业合作社108个、家庭农场83个。县级以上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7家、台资企业2家。

厂房设备:大田县初制茶叶加工厂2650家(含家庭作坊),初制加工机械2万多台,主要有萎凋机、做青机、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速包机等,初制机械化程度95%。中国高山茶城一个,占地2600亩,设有高山茶博物馆、茶文化会展中心、茶业交易中心,总投资5.06亿元,位于吴山高速路口,交通便利,是集生产、加工、销售、文化交流为一体的茶产业集散地。

品牌:2002年起,县委、县政府持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荣获中国高山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全国最美茶园、全国绿色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等荣誉,国家质检总局将大田列入福建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大田高山茶”被授予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共有茶叶商标185件,省著名商标9件,省名牌产品6个,13家企业通过SC认证,12家企业28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06只茶样获省名优茶称号。

1.4 技术支撑

专业机构:上世纪70年代起,县农业局内设茶叶机构指导生产,成立茶厂、茶叶公司专营茶叶生产购销业务。2003年成立大田县茶叶学会,2005年成立大田县茶叶协会,屏山、武陵、济阳、谢洋等乡镇先后成立茶叶协会及茶农贷款担保协会,2007年设立县茶业局,2013年成立大田县海峡茶业交流协会。机构的成立,整合人才、资金、市场资源,在抱团拓市、共建品牌、行业自律等方面起到模范作用,促进茶产业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专业人才:现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32人,有农民技术员证书的茶技员34人,各乡镇拥有一大批茶叶生产经营专业户与制茶能手。每年聘请省市专家、安溪县及台湾制茶技师进行培训、交流,提升本土茶农种茶制茶水平。

标准制订:主导制订金观音乌龙茶综合标准(DB35/T903~906-2009)4项 、美 人 茶 团 体 标 准(T/CSTEA00001、T/CSTEA00004~6--2019)4项、大田高山美人茶县内行业标准3项;参与制订针螺茶综合标准(DB35/T762~764-2007)3项、《国家茶叶公园标准及评定》等。标准的制订与实施,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主要经验做法

2.1 政府推动产业升级

2002年起,县乡两级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将茶产业摆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首位,列入“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两茶一硒”攻坚会战,扎实推进“兴茶富民”工程。县委、县政府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扶持茶业发展、茶叶营销、茶园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县财政每年拨付500万元以上扶持补助资金,加大对茶叶生产、加工、科研、销售、宣传的扶持力度,因势利导支撑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进一步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及时出台《大田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从基础设施、绿色防控、品牌建设、龙头引领等8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助推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2 精准定位品牌路线

从福建产茶区域看,东有福鼎白茶、北有武夷岩茶、南有安溪铁观音、西有漳平水仙。经过考究,大田地处闽中,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发挥区位优势创立“大田美人茶”品牌。“大田美人茶”属乌龙茶类,发酵度为60%-80%,特别之处在于茶青必须让小绿叶蝉吸食后发生酶促反应而产生独特果香蜜味。为更好彰显大田美人茶独有的品质特征,提炼出三“贵”:一贵“出身”:阳坡净地,蝉茶一味天成;二贵“姿色”:五颜六香,神似仙女飞天;三贵“品位”:情窦初开,甘柔醇绵如蜜。经过多年培育,“美人茶”已成为大田标志性的地方茶产品,列入福建名牌产品名单、获评全市首批农特产品十大龙头品牌,2016获香港国际茶展名茶比赛乌龙茶组冠军、国际名茶金奖等。

2.3 科学布局提升品质

按照“种植良种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原则,不误农时抓好茶叶管理,避开采摘高峰期,避免因劳动力紧张造成茶青粗老,缓冲厂房、设备紧张,提高产品制优率,增加茶农收入,实现茶叶生产连续性。在茶类结构调整上,实施了春制高山红茶、夏制美人茶、秋制高山乌龙茶的生产格局;在种植环节上,强化草生栽培,合理密植,涵养水土;在品种结构调整上,合理搭配早、中、迟芽品种,分期分批改植换种,以适制美人茶的需求;在加工环节上,进一步推进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的卫生、安全。

2.4 严把茶叶质量安全

坚持从茶园到茶杯,环环把控质量,规范茶企责任,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在基地建设方面:一是大力推广生态茶园建设,改造低产茶园、茶园套种绿肥、施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推广可降解黄板等。二是创建标准化示范区,承担国家级、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5个、南亚热带(闽粤滇)茶园减肥技术模式构建研究与示范核心基地创建、福建省科技计划星火项目“高山特色乌龙茶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进一步规范茶叶标准化生产。在质量把控方面:一是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137家茶企、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纳入“一品一码”追溯平台管理,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二是开展茶叶“三品一标”认证,现有SC认证企业13家,有机食品5家,绿色食品12家。

2.5 闽台合作带动产业发展

闽台合作加快大田茶产业跨越发展,1995年外商独资企业大方广茶叶有限公司引进大田,带来了新品种、新工艺、新型经营管理理念,外引内联12家企业使大田茶叶加工水平显著提升,茶叶品质更上档次,销价从16元/公斤上升到360元/公斤,茶农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闽台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和深入,建立合作生产示范核心基地,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形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茶叶产业化链条,2018年大田美人茶基地获“两岸乌龙茶标志性基地”,为闽台茶叶生产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2.6 内外联动推广宣传

2006年开始,每年10月28日定为“大田高山茶文化节”,在大田、福州、厦门、天津等地已举办13届,历届以不同主题开展斗茶赛、制(采)茶技能赛、大田高山茶海跑、茶海深呼吸、茶舞茶艺表演赛、茶诗茶歌茶故事征集赛、茶乡书画展、茶摄影、茶旅游体验行、茶产品展销推介会、茶产业发展论坛等茶事宣传活动。2020年成功举办“县长直播带货”、“乐购三明”、首个国际茶日福建省系列茶事活动启动仪式专场活动、首届“大田美人茶”开茶节活动,通过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乡村振兴·公共频道、直播福建、海博TV及央视新媒体等平台同步直播,强化多媒体推广,两登央视,立体式、全方位地宣传“美人茶”品牌。以茶艺表演队为载体,多次在三明林博会、厦门9.8洽谈会、福州6.18招商会、茶文化节等活动中表演,大力弘扬大田茶文化,丰富茶内涵,提升“大田美人茶”知名度。

2.7 发展“O2O”销售模式

巩固传统市场,大力拓展省外市场,支持企业到福州、厦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设立营销门店130多家。全力发展“互联网+茶叶”,开展电商培训,设立大田高山茶网络推广中心,建成茶城电商孵化基地,引进茶盟网搭建中国大田高山茶创业联盟,成功孵化茶叶电商企业46家。2017年福建仙顶实业有限公司(大田)与CCTV央视网商城正式签约,成为央视网商城优选品牌。随着抖音、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迅速发展,大田本土涌现出一批“大田后生仔网红现象”,疫情防控期间,网红们联手走入茶山直播卖货,打开销售困境。2020年县长作为带货主播嫁接直播平台介绍“美人茶”,全网观看量332.3万、成交金额587.4万元,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2.8 茶旅融合延伸产业链

大田茶人始终秉承“以商兴茶、以旅兴茶、因茶兴业、因茶富民”理念,着力推动茶产业“接二连三”,打出“旅游+茶叶”“文创+茶叶”的组合拳,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建立茶乡大院、雾海茶人家、休闲栈道等设施,设立了文学、书法、摄影等活动场所;创建了屏山大仙峰“茶美人”4A景区、“灵动济阳”和“元沙生态茶园”3A景区,将茶文化体验、古堡客栈、古桥、传统民居群、古树公园、养生宿营、静湖垂钓、开心农场采摘乐等串联成旅游景点;推出“观高山茶园,千人共享土猪宴”、“夏季避暑到茶乡-东方美人茶园二日游”、“大田高山茶海跑”、“茶海深呼吸”等大型旅游观光活动,打造乡村游、空气游、体验游、红色游等品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体系。例如“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屏山内洋村,融入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将精致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让茶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可持续崛起。2019年共接待游客1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亿元。

3 存在问题

3.1 品牌效应不明显

近年来虽然通过各类系列活动对“大田美人茶”品牌宣传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大田美人茶”品牌尚在起步阶段,效应尚不明显。在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福鼎白茶及省外知名茶叶品牌的竞争下,大田美人茶的推广仍需长期培育。

3.2 组织化程度低

大田县茶叶主体241家,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占比4.6%,比重小,带动作用不强。在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中,经营主体普遍存在小而分散的局面,标准不统一,导致茶叶的品质差异性大,无法形成稳定的质量标准。同时,分散经营导致微观竞争激烈与宏观竞争力不足并存,品牌竞争力、效益化难以实现。

3.3 产业链延伸不足

大田县是传统茶产区,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延伸程度不足。虽然加工技术水平较为完善,但茶叶产值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上,且品质参差不齐,茶类衍生品市场如速溶茶、代用茶、茶点等未开发,茶末、茶渣、茶梗等综合开发利用少,茶叶产品附加值比例极小。此外茶文化旅游发展相对薄弱,虽然打造了1个4A、2个3A景点,但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景点分散未串联成线,体验性、参与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尚未成型,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未完善,游客半日游居多。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以本地茶农为主,专业素质缺乏,无法满足游客对茶文化知识的高层次需求,稀释了茶文化旅游价值,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低。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争取上级资金,继续实施现代茶叶项目,推选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龙头企业,从企业建设、茶叶精深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等各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重点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在生态茶园建设、地力提升工程、加工厂清洁化改造、加工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扶持,提高茶产业综合竞争力。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比如开展财政补贴型茶叶种植保险工作,减少种植风险,鼓励、引导茶农、茶企努力增加收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

4.2 优化茶叶基地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为建设好高山优质乌龙茶基地,坚持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需综合规划好山、水、园、林、路,实现茶树良种化、茶区园林化、茶山水利化、管理科学化。从建园起,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农事活动及加工技术等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操作,提升产品优质率。立足现有基础,巩固发展大田美人茶核心生产基地,实现茶园建设从数量型转质量型、效益型。

4.3 实施质量管理

随着市场对茶叶品质与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全力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提升消费者对茶叶的信心指数。一是持续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将龙头企业、示范社和重点产茶大户全部纳入可追溯平台管理,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加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普及标准化生产,加强田间管理,严格投入品管理,从源头上确保产品安全。二是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线和精深加工设备,提升茶叶品质与生产效益。建立县内、县际茶区的经验交流、品质品鉴等活动,提升产制水平。三是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技术人员的力量,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实施绿色防控。

4.4 提升集约化程度

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重点培育茶园规模大、声誉好、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以示范社为典型带动当地农户统一作业,提升茶叶质量的标准化,引导省级合作社、大型茶企对茶园进行流转经营,对散小的茶叶加工企业联合重组、改造提升。二是健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创立品牌,组织规模化生产;以企业为依托,外与市场对接,内与茶农相连,茶农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一体化。三是政府搭台,政府统一规划设立茶叶加工区,将产业链后端的加工、物流、销售、茶叶机械等功能性作业在加工区统一进行,有效进行资源的互补和利用。

4.5 加快品牌引领

一方面持续茶文化宣传力度。政府和茶企联手通过官网、直播平台和实地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引领“大田美人茶”品牌化发展。例如在福州三坊七巷举办茶文化节、直播“县长带你买好货、首个国际茶日”等系列活动,以“大田美人·贵雅天成”为主题宣传造势。另一方面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带动效应。以大田美人茶“三贵”特色文化入手,集中优势打造美人茶“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以集体品牌带动企业品牌,以企业品牌深耕市场;鼓励企业开展茶叶精深加工,开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等系列茶产品,把茶农、企业、产业带入市场,扩展新领域,提升龙头企业及其产品知名度。

4.6 持续深化茶旅融合

大田旅游资源丰富,“山、水、泉、茶、堡”各具特色,立足“林深水美茶香”优势,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以茶为媒,将茶产业研发为旅游产品,茶文化节事活动打造成旅游品牌,把茶园变乐园,把茶厂变展馆。以生态茶园为载体,将孝道、土堡、戏曲、民间歌舞、肉身菩萨“章公故里”、板凳龙等地方文化与美人茶茶品、茶道、茶旅兼容并蓄,“捆绑”本土特色打造旅游线路。争创国家茶叶公园、省现代茶产业园,加快高山茶城、茶庄园、茶家乐建设,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培养专业服务人员,运用新媒体方式将大田美人茶推向全国,不断延长茶产业链条,持续推动茶旅一体化建设。

猜你喜欢

大田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周宁生态茶园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