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2020-12-22邱兆学张东廷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审计学新建专业课程

邱兆学,张东廷

(山东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区分了“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人才,首次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很多努力。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力军,如何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脉搏,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将在对新建本科院校使命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着力点加以明确的基础上,以新建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为例,探讨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一、新建本科院校使命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着力点

(一)新建本科院校使命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瞿振元副主任在谈对于《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和《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这两本报告的认识时,对“新建本科院校”给出的定义是指教育部2000年以后批准设立的本科院校,并且还提供了2000年至2015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的数据是678所,在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中占比55.6%。此外,瞿振元副主任还指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和坚持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方向以及走与区域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的使命。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着力点

要想培养出能够高质量、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就有必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2015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发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指导思想中用了四个“转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明确了定位,即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对此可进一步理解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具体表现为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

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下一步就应该继续明确做什么,也就是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指导意见》中得到启示。《指导意见》专门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基本思路是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将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基本思路将“课”和“改”这两个关键词贯穿其中,即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课”与“改”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不得不做的一项任务,而“课”与“改”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课程建设。我们知道,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经验积累偏少,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不够充足,然而这些不利因素,不但不应成为不思进取的借口,而且应该成为寻求突破的动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以此为契机,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这个着力点,以此作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学校快速成长的突破口。

二、以审计学专业为例管窥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参与专业课程建设经历和查阅同类院校建设信息,概要梳理出新建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在其他专业课程建设中也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尚未达到内外弥合

新建本科院校,基本是由原专科或高职院校提升改建而来,其课程建设受到原办学层次下教学惯性的直接影响。具体到审计学专业而言,课程设置偏重于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等动手技能,而又由于相当比例新建本科高校审计学本科专业依托会计专业而建,且审计工作实验环节设置需要较为深厚的积累,因此导致了审计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虽然都全力谋求一定的应用型专业课程建设特色,但往往将偏学术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重要借鉴对象,进而在规划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建设上,还较大程度地带有学术型人才培养特征的影子。这种“应用型精神”与“学术型影子”的结合体,充分说明新建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尚处于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缺乏内外弥合的应有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验不足,基于自身基础并借助于成熟做法是一种办学过渡的“自然选择”,也是一个必然需要经过的“中间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从全国来看并没有充分的、成熟的、可以借鉴的经验,如何实现“理论够用、坚实,不要求过深”(潘懋元,2010),实践能力又能做到符合市场需求,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则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办学实践加以探索。

(二)产教融合未能有效助力于专业课程建设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具体到审计学专业,强化与会计师事务所和有内部审计需求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实现理论水平与职业能力的均衡发展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然而,现实中有两个主要原因导致产教融合未能有效助力于专业课程建设。第一,在自身认识层面将产教融合简单地等同于将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实践单位,或者订单式地向此类单位培养人才,但这些更多体现的是基于高校努力的“单边效应”(蔡敬民等,2019),基于此很难推进有效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第二,就目前的审计专业人才就业市场来看,由于很难形成基于单个或几个用人单位的规模效应,同时又由于基于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人才需求市场内部的业务竞争关系,企业内部审计人才需求规模较低且需求侧重点区别较大,因此行业内很难形成人才需求的集聚,这就缺乏激发用人需求方愿意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力,由此导致课程建设不能更加真实地贴近职业岗位需求,这就给应用型人才培养增添了更大难度。

(三)尚无力突破专业课程建设主体匮乏瓶颈

专业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然而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高水平审计学专业教师匮乏是普遍现象,尤其是集理论水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更是极为匮乏,并且尚无力突破这个瓶颈。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成立时间短,人才积累层次有待提升,且为满足设立本科院校的基本条件,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进了相当数量的硕士或少量博士,这些师资大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缺少行业工作的历练。对于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高水平行业专家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而高水平的审计、财务人才需要在企业内拥有相对较长的工作经验和关键岗位的工作经历,人才稀缺程度高,且此类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力度尚有欠缺。不可否认的是,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行业专家的参与,对于甄别课程建设中脱离审计工作岗位实际的内容,合理地分配课程课时,以及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新建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综合考量和基本原则

(一)新建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综合考量

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但系统论思想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就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综合考量。审计学是一门集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行政学、心理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靳思昌,2019),因此,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属性不能回避,并且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受众,即没有会计、审计实务经验的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特点等因素,对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一体化设计。具体来说,如何能使学生在掌握必须的经济、管理、法律、行政、心理等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分配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且能规避传统课程设计的枯燥与僵化,让学生能够在更具职业特征的生动案例和实践教学中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审计学专业理论,吸引学生主动地接受专业所需技能和自主提升专业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综合考量的现实选择。

(二)新建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虽然说专业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但要想在现存的诸多问题中寻求突破,并且还要做到对诸多因素的综合考量,却不是审计学专业教师靠一己之力所能为之的。因此,应从新建本科院校层面全力、全方位开展顶层设计。基于此,笔者将概括性提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根本;第二,宜稳步推进不宜求全求快;第三,以配套性制度作保障。

四、新建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专业课程建设,有必要针对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上述三个原则,探索应对措施。具体到审计学专业而言,可以考虑采取如下策略。

其一,夯实专业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鉴于新建本科院校中审计学专业,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行业经验的“双师双能型”人才缺乏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应大幅度侧重于“双师双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具体来说,第一,可以选派优秀的青年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岗位或政府审计机关挂职轮岗,积累行业经验,引导专业教师考取诸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高水平资格证书,提升教师审计学专业的职业素养,这是最为现实和可具操作性的做法。第二,引进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专家专职与专业负责人共同开展课程建设。第三,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青年教师比重较高,包括引进的高水平行业专家在内,专业课程教学经验并不丰富,合理安排专业课程授课师资,“双师双能型”教师和企业专家有意识地引导这部分教师充分熟悉课程,带领这些教师一起参与课程建设,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加快夯实课程建设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以典型课程为试点再以点带面。专业课程建设应首先选择一门典型课程作为试点,并且这门可能最好是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与实务性并存有利于更加稳妥地推进课程建设。从审计学专业来说,《审计学基础》是最佳选择。由于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因此应由参与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着手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可以是突破现有教材,完全以审计工作流程为主线,也可以现有教材为基础,从解决教学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角度出发,开展教材建设。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有必要充分兼顾到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网络教学、配套实施方案、教学大纲建设等要素,注重学生面对审计常规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典型课程的建设应该邀请同类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与行业专家给予充分评议,根据评议意见以及结合自身典型课程建设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构建一套在一定程度可复制的课程建设模式,而后以点带面,推广到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

其三,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建设制度。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予以保驾护航,这些制度建设应该是基于专业或学科的个性化制度,其制定、实施与督导主体应该是二级教学单位,如高校中的二级学院、系部等。整个课程建设环节,需要呈现的是课程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创新性、稳妥性与稳定性运行,在课程建设运行过程中还要根据可能遇到的问题对课程建设流程进行部分地调整。为此,专业课程建设制度必须涵盖参与课程的师资队伍搭配、专业课程建设思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建设资源整合与应用、建设经验与教训收集、专业课程建设主体资质与责权利认定、专业课程建设师资与其他资源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专业课程验收评议等等,只有这些工作通过制度加以明确到位,才能够保证专业课程建设的质量不断提升,进而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承担起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尽使命。

猜你喜欢

审计学新建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