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0-12-22郭绯绯
郭绯绯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日益扩大。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由1.0向2.0时代的跨越。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1.0转向2.0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提升,也需要实践上的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实施和合理运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现思想和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是落实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
1 对信息技术的认知
1.1 信息技术的内涵
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使用的人群、目的等不同会有不同的表述。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通信设备设施的支持下,对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进行加工、存储、转换、显示和传输。
1.2 信息技术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影响
当今社会,人类使用的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都会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不仅冲击了传统教学课堂模式和教育理念。而且在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课程模式。
(1)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能有效帮助教师进行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根据最直观的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以此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让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够因材施教,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自身学习基础等原因,导致其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有差异。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整合,能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学习知识,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热情和兴趣,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2)实现教学资源丰富化,活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支撑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渠道,形成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教师在资源库平台上传思政教育图片、案例、视频等不同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学生也能利用资源库探究学习内容,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全方位培养其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不受时空的限制,使用者可随时随地共享资源。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对应的知识技能点反复学习,这种个别化的学习策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这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 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 学生和教师主体地位把握不准确
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专业课程教学的大环境下,教学主体是多方位的,一方面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辅人员的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情况会出现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认知方面的不足。
2.2 信息技术的软件硬件设备不完善
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和教学设备的建设是信息技术运行的保障,校园网站是否完善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水平。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场所只配备了计算机和投影仪,甚至有些设备是老式设备,再加上更新不及时、没有定期维护,导致设备出现无法使用等问题,这极大的影响力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只有完善相关软硬件设备,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3.1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以混合式教学活动为手段,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使得在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线下课堂教学互动性强,在课堂上开展思政典型案例展示、演讲、小组协作讨论等,提高混合式学习成效。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手段,能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3.2 推动“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库建设
数字资源的建设应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设的数字资源应具有时效性、趣味性、多样性、导向性和思政性等特征。资源库建设内容是基于高职院校思政相关教材以及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等方面,将数字资源进行多方位的组合及发布。涵盖实时新闻报道、历史资料等影音视频、图片、虚拟体验的各类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思政与专业的资源融合。这不仅能从国家发展、专业学科建设、文化生活等方面传递正确信息,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3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应具备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培训、比赛等方式,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找到适合教学需求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学校也应最大力度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满足教师需求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和购买软件资源等。其次,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价值引领的领航员。教师要育德于教,结合专业和课程特色,深入探索和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实践中的主渠道作用,明确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推动德育内容与专业课融合渗透,让课堂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
3.4 加强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及管理
首先,需要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融合时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硬件设备包括智慧教室互动黑板、电脑、移动电子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次,硬件设备是课堂的保障,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时,也需要加强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加强信息技术相关设备的管理、更新、维修和维护,努力使现有的硬件设备发挥最大的作用,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4 结语
信息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在信息化资源的帮助下,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将二者的教学目标有效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有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