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茶叶加工人才培养
2020-12-22苏晓丹
苏晓丹
(福建商贸学校,福建福州 350007)
茶为国饮,文化历史悠久,如今我国茶产业蓬勃发展,茶园面积和茶叶生产总量逐年增加。中职学校大力培养茶叶加工技能型人才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体现,也是茶产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渴求的必然结果。为了使茶行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在短时间被填补,中职学校的茶叶加工专业也被迫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由于发展时间不充分,从而导致茶学专业建设不成熟,茶学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学校对于茶叶加工技能人才培养的突破。
1 中职学校开设茶叶加工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所合格的中职学校需要为社会输出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具备较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而学校的专业开设直接决定了其培养人才的类型。中职学校开设茶叶加工专业为特色专业,能够在优化学校专业群建设的同时,提升其在同类院校中的核心竞争力。如此,既能通过培养优秀毕业生为学校打造良好的口碑,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的生源,更能为我国传统茶叶加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弘扬与传承,使学校更具社会影响力[4]。
2 中职学校在培养茶叶加工人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与中职生学情不符
最近几年,由于茶叶市场逐步被打开,不少中职院校都竞相开设了茶叶加工专业,这对于茶叶加工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对茶加工专业本无基础沉淀,特别是茶叶加工实操教学经验较匮乏,因此,对中职生进行授业解惑时,大都是套用茶叶加工专业课程,课堂架空于实践生产加工活动。茶叶加工理论的教学占比大于茶叶加工实操。这类课程体系很不适合中职生学情,他们对枯燥理论难以吸收,而课程又未能够在实操中训练中职生的制茶技能。
2.2 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教师作为茶叶加工专业技能学习的指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职生茶叶加工技能掌握的好坏程度。一位优秀的茶叶加工师,只有同时具备丰富的茶叶加工实践操作经验和夯实茶叶加工理论基础,教师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当下,能独当一面的教师并不在多数,茶叶加工相关专业的带头人与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依旧十分艰巨。
2.3 学校缺乏对茶叶加工专业中职生的职业价值的培养
不少中职生在学业上有挫败感,学习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如若不加强茶叶加工职业价值的培养,那么,中职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知识不求甚解。求学期间碌碌无为,即使学校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无法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目前的中职学校过多关注招生、毕业率和就业率的数据,忽视了学生茶叶加工职业价值的培养,未能充分激发中职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培养出的毕业生对本行业爱岗敬业感不强,大部分中职生只是毕业后的几年从事本行业,一旦遇到工作困难便轻易放弃。在本行业坚守五年以上的人不多,能在行业中有所建树的中职生更少之又少。
2.4 茶叶加工实训设备欠缺、实训机会少
笔者对此开设了茶叶加工专业发现有些许学校并没有茶叶加工专供茶园和实训室,茶叶审评是普通教室改造而成。学生实操机会少,通常是数名学生为一组,共同完成茶叶加工任务。由于实操设备的限制,专业学生也未能在求学期间独立完成六大茶类的加工制作。这也导致了中职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不能第一时间融入到真实的茶叶加工中去,还需要花时间去适应茶叶加工工作。
3 中职学校提升茶叶加工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优化茶叶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茶叶加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影响着我校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以茶叶加工生产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以茶叶加工制作课程为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全面构建以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化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使茶叶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1.1 以市场未导向,制定本专业课程体系
教研室老师可通过下企业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确定茶叶加工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紧紧围绕调研结果,立足我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同类院校该专业的课程建设,构建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针对就业岗位要求形成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并将其转化成知识能力,制定课程标准,合理组建课程结构,以适应该课程个性化的要求。福建省是产茶大省,主要生产乌龙茶、红茶和白茶。我校课程体系应突出此三茶类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技术、与技术相关理论文化知识、与岗位相关的法规要求等。
3.1.2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共享机制
专业教师下茶企实践,积极收集茶叶生产机器、制茶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等资料素材,联合茶企一线制茶师傅共同编著成具有系统性的、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材。传统教材比较抽象,教学效果不佳。为适应该专业发展,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为手段,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立体化的教材编写。编写出满足岗位职业综合能力需求,适合当代我校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精品教材,以纸质教材为学生主体,以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为辅助手段,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形成纸质教材。
建立与他校同专业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上文编著成的教材的影响力,促进校际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3 以能力作为本位,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在遵循专业教材的基础上加大实践内容,使实践课和文化课比例达6:4,专业课中实践课达60%以上。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把握三个融合(1)把福建省手工制茶技能比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展开实践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得到进一步提升。(2)把传统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模拟融为一体,使之形成工学相互交替的立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这有效解决了中职院校校内实训设备不足的困难。(3)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以项目引领,以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式课程体系。
3.2 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师队伍
加大师支队伍培养经费的投入,用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制定一系列鼓励措施,鼓励该专业老师积极收集完善教学素材,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定期下茶企,在生产一线磨练自身的制茶技艺,积极投身指导学生参加每届的福建省手工制茶比赛,在指导中职生制茶比赛的工作中提炼一套适合中职生学情的实操教学方法,大大促进中职院校的本课程建设。
3.3 加强本专业的职业价值培养
中职学校应当把握契机,在强化茶叶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将茶叶加工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更好的融合在当前的教学中,并且将茶加工的职业价值培养作为当前的关键点,在职业的价值以及职业的修养方面能更加有自身的建树,促进学校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的进程,促进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职业的能力,促进职业技能的发展。
4 结束语
作为茶叶加工专业的教师,一定要合理优化教学结构,让中职生在具备理论支撑的前提下将实践性的专业技能融合进去,并最终在校企联合推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落地过程中打磨自身的茶叶加工技能。总之,开设茶叶加工专业的中职学校与教师需要利用一切手段帮助中职生赶上茶叶加工发展壮大的红利时期,让中职生可以通过茶叶加工专业技能的展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