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水土保持的生态茶园间作作物的选择及配套措施
2020-12-22王木辉
王木辉
(福建省安溪县湖美峰茶叶专业合作社,福建泉州 362400)
我国部分地区茶叶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以福建省茶叶种植为例,每年茶叶种植品种、数量、销售量都位居前列。但是分析现阶段茶园栽培,因粗放化管理以及单一栽培模式的长期性应用,导致茶园水土流失现象频繁出现,不仅影响到当地茶农经济利益的创造,甚至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发展。也正因此,如何建设生态茶园俨然成为相关从业者的重点关注问题。
1 茶园生态
茶园生态环境是决定茶叶品质的最重要基础,若茶园生态环境无法满足茶叶的具体生长需求,会导致茶叶生长受到限制和影响。现阶段针对茶园生态的研究,具体为:
1.1 生态因子
茶树属于常绿阔叶植物,对生态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通过对茶园生态环境因子的控制,有助于茶园生态环境的有效控制。茶园生茶因子具体包括:
(1)光照:要有百分三十到百分十四的遮阴为佳,注重对光照强度的合理及控制。若光照强度过高,尽管茶叶会层层吸收和反射,但是仍会对茶叶幼苗造成灼伤。所以控制光照强度至关重要[1]。
(2)温度:茶叶新梢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0--30摄氏度,间作茶园具备调温的功能,间作作物的合理选择,有助于茶园生态因子得到改善。
(3)湿度:年降雨量在1500毫升以上,湿度百分八十最适合茶树生长。生态茶园建设中,湿度因子改善至关重要,通过其它植物合理间作,有助于茶园内土壤适度的改善[2]。
(4)土壤:疏松的土质最适合茶树生长,通过对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比例的合理调节,有助于土壤稀松程度的改善,提升茶树生长质量。
1.2 生态环境的危机
若在茶园种植期间出现茶园水土流失现象,势必会对茶园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并导致以下问题的产生:(1)大面积单一物种的种植,病虫害防治的难度大。因茶园内仅有茶树植物,无法构建合理科学的生态群落,无法维持生物多样性,进而增大病虫害的发生几率;(2)农药、化肥的使用严重污染了土壤。部分茶农对农药化肥的应用缺乏认知,认为只要大量应用化肥农药即可提升茶树长势,降低病虫害发生率[3]。实则不然,化肥农药的大量应用会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并影响到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3)以开发有机茶为目的开发山地茶园,造成新的生态问题。未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合理开发茶园,影响到土壤结构,使得土壤肥力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产生。
1.3 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1)植树造林是茶园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
要想进一步促进茶园生态环境的改善,需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开展植树造林,以期通过生物多样性来营造良好茶园生态环境。鉴于此,在具体茶园开发建设期间,可依据具体情况,将防护林设置于茶园外围四周、最高处、有害性风口等位置,常绿乔木为主林带种植品种,在两侧种植灌木品种[4]。与此同时,将行道树种植于茶园内道路、水沟两侧。依据茶园具体建设情况,适当种植遮阴树。需要注意,遮阴树与行道树的种植尽可能选择豆科树种、落叶果树等,例如银合欢、油柿、银杏等植物。另外,将匍匐性作物,如爬地兰植物栽植在茶园梯壁,或者是将豆科作物套种在园内空地位置,如花生、紫花扁豆、绿豆、大豆、印度红豆、黑豇豆等,可以在丰富茶园植物多样性的同时,又可以起到以园养园的作用,有效降低茶园种植成本。
1.4 合理的生物群落结构是茶园生态平衡的关键
通过生物群落结构的有效优化,有助于茶园生态环境的良好构建,并保持长久且稳定的发展态势。鉴于此,在实际茶园建设期间,种植人员可以结合茶园具体情况丰富生物物种[5]。例如合理添加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达到茶园物种多样性的目的。通过对群落结构的合理优化,有效降低茶农对化学农药的应用。例如合理添加苏云金杆菌、赤眼蜂、蜘蛛等物种,可以实现对茶园茶树茶毛虫、茶螨虫等虫害的防治,促进茶园朝着生态化、绿色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1.5 农业技术措施清洁化是茶园生建设的保证
农业技术的合理应用直接影响到茶园生态化建设效果,现阶段应用与茶园栽培中的农业技术具体包括:(1)土壤管理技术。结合具体情况将地被草种植于茶园行间,其次进行茶园土壤的合理翻耕,确保茶园土壤保持一定的疏松性,确保土壤中微生物有着充足的活动空间。最后,按照当地具体情况的分析,合理开展茶园的浅耕、中耕以及深耕,确保茶园土壤孔隙度能达到标准要求。(2)施肥技术。结合具体情况控制春季、秋季、冬季茶园的追肥比例,依据对茶树生长质量的分析,合理提升春季、秋季茶树的追肥量。结合茶树具体生长情况,对氮磷钾肥料合理施撒,确保茶园土壤养分结构平衡。此外,合理应用有机绿肥,通过有机绿肥的施撒来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茶园出现水土流失的几率。
2 合理选择茶园间作物
2.1 杜兰落花生
杜兰落花生属于豆科草本植物,原产地为巴西,具耐寒、耐荫以及耐酸的生长优势。近几年大量实践研究表明,杜兰落花生用于茶园间作,有助于茶园茶树病虫害产生几率的降低,并提升茶园水土保持效果。针对杜兰落花生的栽植,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选择移栽扦插方式,将匍匐茎中段作为插条,共留3节,其中1节留在地面,剩余2节插入地中。建植后可以达到覆盖茶园的目的,降低茶园出现水土流失几率[6]。
2.2 白三叶
白三叶为豆科植物,在生长期间具备耐贫瘠、再生能力强等特点,原产地为澳大利亚。该植物在苗期涨势较快,并且营养成分与植物产量较为显著。在茶园间作期间,针对白三叶的种植,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选择移栽或直播方式。并且建植后可采取粗放化管理模式,进而降低茶农工作量,并促进茶园生态环境的改善。
2.3 圆叶决明
圆叶决明原产地为墨西哥,属于半直立型草本植物,具有耐酸、耐寒、长势快等优势。现阶段圆叶决明植物的栽植主要用于茶园的水土保持以及荒地改造。在具体种植期间,依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穴播、撒播、条播等方式,并需在植物生长期间开展除草追肥作业,以此提升茶园间作效果,实现对生态茶园构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借助茶园间作作物合理选择以及施行科学配套措施,有助于茶园生态环境的有效建设与维持。鉴于此,应明确掌握当地具体茶园栽培需求,以此为依据通过植物间作以及施行科学茶园生态环境维持措施为茶树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