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推进的路径研究

2020-12-22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老区城镇旅游业

封 伟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城镇乃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业最为重要的载体或依托,是凝聚旅游城镇经济和红色文化底蕴的重要基础,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极大地助推老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旅游业是革命老区经济产业中聚集性极高和关联性极强的重要支柱产业,它对城镇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联动效应,旅游业能帮助城镇化建设有效吸引投资和拓展市场,有利于集聚更多的人财物及信息等重要资源,也是推进老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当前老区经济的单一研究理论较多,而综合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将旅游业与城镇化建设协同研究的理论则更少。为此,有必要仔细探究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业与城镇化建设的依存关系和现存缺口,并进一步构建起老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推进的系统性策略。这不仅有利于明晰新形势下旅游业与城镇化建设协同运行的研究视野及运行规律,而且能进一步促进革命老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升级,促进老区城镇经济与旅游形态的自然和谐融入。

1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依托关系

1.1 旅游产业能有效促进老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经济布局。首先,发展旅游产业能为城镇经济广集资金和人脉,提升城镇经济的综合实力。通常旅游产业的外部形态主要涉及消费者的食宿、行游和购娱等方面,旅游景区及旅行社、各类餐饮店多属人口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经营实体,这些实体需要众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强力支撑,也就是说需要老区农业转移人口的有效聚集和城镇建设资金的筹集,这有助于提升旅游城镇的综合实力。其次,旅游产业的内部形态大体表现在旅游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的有机融合,甚至还有可能再依此诞生出其他新业态,譬如旅游产业若与第一产业融合就能诞生出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的新业态,若与第二产业融合则容易诞生出工业旅游的新业态。其次,发展旅游产业能拉动城镇经济内需,有效延伸产业链。要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得通过城乡间的交通通达度来密切其各类经济联系,为老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业供给端所积压的农产品和闲散富余劳动力重新找到市场,让转移人口稳定增收而拉大经济内需,提升旅游者的消费能力,以此促进老区的人口城镇化或经济城镇化,快速推进老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因此,通过老区的红色旅游业能加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有效延伸其城镇经济中所涉及的第一二三产业链,优化布局老区的新型城镇化产业经济结构。

1.2 新型城镇化也能助推老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首先,新型城镇化发展能加速老区农民的市民化转移进程,也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开发条件,城镇的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都直接影响着老区旅游产业的服务质量。其次,老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及结构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布局或产业映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自然资源都相当丰富,就更需要空间容量较大和服务功能较齐全的城镇能满足其旅游接待或经济集聚,因此老区城镇经济的稳定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它能进一步助推老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2 革命老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缺口分析

2.1 旅游文化与城镇文化之间存在着缺口。随着老区旅游资源的逐渐发掘,其旅游客流量就会大幅度增加,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其城镇旅游的赢利性目标就会更加明显。但老区在开发某些旅游项目时,只是为了简单迎合游客心理而单纯地增强旅游项目的趣味性,容易忽视其地域历史文化或城镇文化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以至于旅游文化与城镇文化之间存在着缺口。一方面,在规模化加工生产旅游产品的同时,也容易丢失其文化的根本内涵。革命老区地域偏僻,贫穷落后,城镇旅游产品的品种相对单一,其中红色产品的品位较高,而绿色产品的品质也好,但其产品的包装却不美观,影响着红色产品的个性与品位,但若大规模开发或刻意打造这些项目却又容易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甚至与个性化的旅游市场不匹配、不适应。另一方面,旅游城镇若过度商业化开发旅游产业,又容易弱化其地域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过度商业化的城镇化经济建设背景中,有些城镇居民的商业道德容易被市场意识和赚钱效应所替代,其旅游文化价值自然就容易掺杂一些不良商业价值的成分。

2.2 旅游规划与城镇规划之间存在着缺口。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零散且多元,进行旅游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城镇旅游规划,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却非常重视城镇的项目规划而对旅游产业的具体策划却不具体、不明确,旅游经济的成分较重而城镇经济相对较轻,却很难在红色元素背景下深度挖掘其绿色资源,甚至在发掘旅游资源的同时,难免会改变城镇的某些功能,影响城镇化建设的正常步伐,甚至因规划考虑不周而拖延城镇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进程。特别是在旅游与城镇的规划思维上难以找准协同的契合点或融合的关键环节,就更难规划出精品的旅游线路。另外,老区经济落后,许多地方仍然缺少环境保护的长远眼光,只顾及资源利用而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而缺少精品打造的规划意识,开发旅游产品仍显单一或零散,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难以协调一致,甚至于还可能会严重威胁着旅游业的整体布局,难以形成城镇旅游经济的特色性与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显示出了旅游与城镇在规划方面的不协同。

2.3 旅游特色化与城镇标准化之间存在着缺口。由于革命老区地域偏僻,旅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偏低,职业培训偏少,职业能力偏弱,城镇居民的标准化建设观念相对比较落后,而且老区的地域条件和农业供给端产品的粗陋,许多旅游商品的创新力度较弱,旅游特色化相对较弱。因此,在加速推进老区城镇化的大背景之下,老区的各旅游城镇应着力为旅游者提供更多适宜的消费场所和时新的消费商品,但是老区城镇因资金问题难以为城镇居民和旅游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供给便利或多样的休闲旅游平台,也难以满足人们更多的特色化、休闲化的旅游需求,譬如有时与旅游者存在着一定沟通障碍,或接受经济信息不对称等等,这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甚至显现出城镇的标准化建设与旅游的特色化发展不协调的窘态,这严重制约着老区红色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2.4 旅游开发与扶贫开发之间存在着缺口。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风俗等旅游资源,这为城镇的旅游开发和扶贫开发提供了先决条件,也为关联产业发展带来了协同契机。但旅游开发与扶贫开发同是一项关联性和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从项目内部来看,它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套与支撑;从项目外部来看,都不会简单孤立地存在,都需要项目间的彼此融合与协同,从而形成一个循环闭合和相互协同的城镇化旅游经济。但是,一方面,由于革命老区大多属于国家级贫困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够用于旅游开发的资金非常有限,其开发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这会影响老区的扶贫开发和城镇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只能在具备旅游条件的点上进行开发,而扶贫工程却可以在整个经济落后区域内开展,所以两项工程开拓的领域存在着缺口,而且这个缺口有时也会延伸到城镇化建设在住宅用地和旅游用地之间的冲突,相当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冲突。

2.5 旅游管理与市场监管之间存在着缺口。首先,随着农业转移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推进,革命老区的旅游景点在短期经济利益的追逐下,许多地方的旅游资源仍存在着重复开发、浅表层开发、低档次开发或各自为政零星开发的局面。其次,在大力推进老区生态旅游业的大环境中需要实施旅游精细化管理,但一些旅游景区却存在着市场价格秩序混乱、景区餐饮食宿乱拉客或乱收费现象以及特色商店出售伪劣虚假商品等严重损害旅游者利益的情况,这些都是旅游行业缺乏市场监管的表现。再次,在老区的旅游监管体系上也同样存在着诸多管理漏洞,譬如建设、文化、环保、林业等部门在行使管理职责时,常出现规划和监测等职能的交叉重叠或多头管理,在行政交界处的景区管理则更显混乱,游客多、利益大的景区管理比较到位,监管也比较严格,而对于那些冷门景区却存在管理空白,这不利于旅游业的精细化管理和严密监管。

3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推进的路径分析

3.1 底蕴协同:用文化资源优势夯实其协同基础。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以及在人文风情、风俗习俗、文艺思想和价值理念等方面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社会历史底蕴,它能进一步促进旅游市场的异质化或个性化。首先,革命老区可以依靠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注入全新的文化内涵,将文化精髓渗透到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的各个领域,这样才有可能彰显出革命老区的文化价值、文化品质和文化魅力,力求用文化底蕴筑就起旅游城镇经济的建设基础。其次,政府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审视老区旅游文化与城镇文化的协同发展,用优良的商业品德铺垫城镇经济建设的基础,用正确的政策引导还原老区地域民俗文化和城镇文化的真实性,以此提升老区民众赖以维系的地域情结。再次,政府在深度开发文化资源时应注重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完美结合,在旅游精品线路的包装设计、景区品牌建设、宣传促销等方面都尽量体现“红+绿”的文化元素,以此促进革命老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用文化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其旅游文化与城镇文化之间的缺口,并夯实其老区红色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推进的基础,这是老区旅游城镇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目标协同:用特色旅游产业引导其协同发展。首先,革命老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兼具了浓厚城镇化经济建设的成分,这必须重视老区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要用特色旅游产业的合理规划正确引导红色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推进的方向,譬如可以利用绿色资源打造休闲、度假和养生基地,可以利用红色资源展示老区不屈的精神,以促进老区城镇化经济的有序发展。其次,重视多元化挖掘老区的绿色资源,将老区旅游产业的规划思路定格为由观光型转向休闲度假型、单一产品转向综合体打造,进而培育成为老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把老区城镇化建设规划成以历史文化和红色旅游为灵、绿色旅游为魂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地,深度挖掘绿色产业背景下的红色元素,这也是老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再次,可以思考在旅游与城镇建设之间找到规划的契合点,城镇建设规划要以旅游业主导为主,避免重复开发,尽量规划打造出一条以老区重点景区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再通过这个精品线路辐射到重点旅游城镇,以此带动旅游关联产业链,形成旅游环线、重点景区、特色旅游镇或特色度假村等,譬如开发景点或乡村直游、精品线路游、红绿色体验游等旅游方式。提升老区旅游城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尽显老区红色文化、绿色山水和古镇人文的“红”“绿”“古”特色,以此弥合旅游规划与城镇规划之间的缺口。

3.3 标准协同:用规范建设标准满足其协同需求。革命老区地域偏僻,必须依托城镇这个开发载体,用规范化建设的标准进行特色旅游的重点打造,而这个城镇建设中的规范化标准非常重要,它是形成特色化旅游城镇的建设基础。首先,重视老区的休闲小城镇建设,且必须按规范化的标准来建设新型城镇,将旅游项目进行特色化包装,把重点城镇作为主体旅游开发形态来打造,在老区城镇提供就近、便利、多样的国民休闲旅游平台,以促进老区旅游景点与小城镇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满足人们常态化、休闲化的旅游需求。其次,政府要在特色化和标准化的思维下加速推进老区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强化旅游特色,要用标准化的城镇建设和特色化的旅游发展要求为消费者提供适宜的消费场所和时新的消费商品,加大商品的创新力度,帮助老区民众尽早脱贫,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3.4 过程协同:用产业经济发展支撑其协同运行。城镇化建设工作是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而扶贫工作同时也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延伸,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只有把贫困地区的扶贫与产业经济的开发进行契合思考,方能找准贫困地区民众脱贫致富的切入点。发展老区的城镇经济需要通过产业经济让老区人民安居乐业和生活富裕,以此满足贫困地区民众的切身利益;而扶贫开发则需要提升贫困地区民众的生产技能、精神形象。因此,革命老区发展城镇经济必须依托于当地的产业经济,以城镇旅游开发为重点,充分利用老区有限的旅游开发资金,夯实其开发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紧紧围绕提升生活品质、集聚人气、带动商机的产业经济发展思路,把老区的一二三产业有效联动发展,尽量延伸其产业链,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实现“红”“绿”“古”资源的融合开发,用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刺激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再用产业经济助推老区的扶贫工程,只有将老区自然、人文、风俗等旅游资源与扶贫工程融合开发,才能形成连锁经济效益和聚银效应,并为老区的产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3.5 管理协同:用监管运行机制确保其协同推进。首先,老区各级政府必须通过政策或立法来有效保护老区的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协同推进,发展旅游业就必须推动其生态文明建设,在旅游与城镇化共同推进的过程中,增强生态意识,防止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重经济收益、轻生态环境的倾向。其次,要建立一个严密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旅游与城镇化的协同管理模式,让城镇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旅游等部门都能明晰其相应的管理职责,理顺其行政管理秩序,切忌出现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或漏洞管理,在规划和监测等方面尽量避免交叉重叠,特别是在行政交界处的风景区和冷门景点更需要加大管理力度,促使其旅游业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总之,革命老区地处偏远,经济底子薄,贫困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水平低,远离了附近大中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从根本上延缓了城镇经济向农村经济的延伸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但旅游业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铺垫,而城镇化经济也需要旅游产业的有效支撑,只有通过老区城镇化经济与旅游开发的同步推进,方能促进老区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老区城镇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研究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文化边城镇远
延安,老区的希望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
老区在努力奔跑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