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
2020-12-22周丽帆
周丽帆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甘肃天祝 733200)
引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育元素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古典书籍中,有《弟子规》、《颜氏家训》、《论语》等,都是优秀的教育类作品,可为当代父母的家庭教育提供道德范本,促进孩子形成在正确的价值观。但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状态下,许多父母并不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或是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暴力措施,或是对孩子的教育实施放任政策,这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正确的现代家庭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楷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其中符合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加以有机的优化与融合,才能实际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并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起到良好的行为品质影响作用。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要义解析
由于家长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会对家长个人的家庭教育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当代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会显现出明显的传统化倾向,即对孩子的教育分为“溺爱”与“暴力”两种,尽管大部分的家长都能在其中找到平衡点,但仍有家长在二者之间未能找到平衡区域,而造成家庭教育的失败。家长首先要思考,家庭教育的要义是什么?不同的家长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的,一些家长认为教会孩子生存的技能最为重要,而一些家长则认为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最为重要,但家长自身是否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呢?这一点就需要从事实上进行评判。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家长在经商时遭到了失败,于是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要努力读书,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去读书,而孩子长期处于学习压力之下,成绩不升反降,这位家长就对孩子采取了暴力手段,于是孩子反问:“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我?”家长的态度自然是更加暴躁,但从这一故事中也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若父母对孩子提出了一些看似过分的要求,孩子的心中自然会受压力的影响产生负面情绪,若这时父母依旧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那么家庭的教育一定时失败的。
因此,我们可以浅显的分析出,现代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思考”。每个家庭都会给孩子带来“思考”的能力,但其是否能够称之为“思考”则有待评判。所谓“思考”能力,就是人在面对事物是要具备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知,并从其中发现一些自己的道理,孩子在启蒙阶段、成长阶段所接触的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父母所带来的影响是其他人所无法消除的,若父母本身就未能带给孩子有关“思考”方面的教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一定是缺乏“思考”能力的。而传统文化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正确的启发孩子的思考,这也是现代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与现代家庭教育相融合”,这一命题也等同于“如何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举个例子,如《弟子规》的序言篇中有“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两句,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但父母在用这两句话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抓住其中的“孝悌”与“谨信”,孩子就会对此产生疑问,“什么是孝悌?什么是谨信?”,那么父母就应进一步作出解答,孩子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与思维意识,从接受父母的解答过程中也培养出了善于思考的习惯[1]。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一)传统文化具备教育价值
从表层意思上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的联系并不密切,但实质上传统文化中具备诸多教育元素,那就是传统哲学。传统哲学为后人所留下的经典,是现代人取之不尽的,如《弟子规》就是现代家庭教育的珍贵宝藏,其中包含着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能够从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思维意识、人生观等方面形成有益影响。尽管传统的哲学总是习惯从天、地、人的角度出发宣扬“天人合一”等思想,但就哲学的理论而言,这种思想所衍生出的道德观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并且是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的[2]。
(二)传统文化具备深邃灵魂
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即使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仍然是存在的。中国所遵循的“儒家思想”就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其中对人们灵魂的滋养已延续了上千年,也使得当代中国人仍将儒学奉为至宝,正是由于其中的灵魂之深邃、文化之绮丽,所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应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使传统文化给孩子的灵魂滋养更多,那么孩子的鉴赏能力与分辨能力也就更强。王守仁先生曾经提出“勿近勿助”的教育理念,指的是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帮助,否则就会让孩子丧失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这也是传统文化带给家庭教育的要素之一[3]。
(三)传统文化具备认同作用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缺乏精神认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容易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迷惑,造成“迷心逐物”的现状,这种“现代病”在当今社会中并不少见,而在如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否能够剔除这些劣性教育元素,这就与父母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具有直接的关系。父母在工作之余回到家中,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能否与社会生活相剥离,对孩子的社会劣性影响能否降为最低,则需要通过一些教育方法来补充家庭教育的内涵,那么传统文化就在此充当了丰富内涵的作用,能够帮助现代人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并以文化元素影响精神力量,从而使孩子接受更好的现代家庭教育,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教育的结合策略与教育案例
(一)“孔融让梨”培养孩子恭谨、谦让的品质
随着当代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的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但家长若不能给孩子以正向的教育,就容易发生“溺爱”的问题,使许多孩子在伙伴相处的过程中非常“蛮横”,这就呈现出家庭教育的失败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恭谨、谦让”的实例数不胜数,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属“孔融让梨”的故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从小培养孩子要懂得礼貌,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会孩子要懂得谦让。孔融在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和兄弟们一起挑梨吃,孔融从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的。”父亲又问:“你不是比弟弟们大吗?为什么也要拿最小的呢?”孔融回答:“因为弟弟们比我小,我理应谦让弟弟。”这一典故就代表着我国古人的“谦让、恭谨”的思想,而父母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就可在吃饭之前给孩子讲述这个饭前故事,让孩子在适当的场景中形成良好的代入感,并从眼下做起,循序渐进的养成恭谨、谦让的品质,久而久之也就自然形成一种生活习惯[4]。
(二)《弟子规》培养孩子孝顺、勤奋的品质
当代的家庭教育中,许多爷爷奶奶都容易对孙子形成溺爱的心理,对父母的管教置之不理。曾有一典型的案例,某位十岁的孩子竟对母亲动手,当父亲要出手教育时,奶奶赶紧出来护着孙子,不让父母管教。有许多年轻人感慨“当代的父母越来越难做了”,“隔代亲”的家庭教育应是良性的,而不应是过分溺爱,否则就丧失了教育的本质作用。与此同时,父母更应注重培养孩子孝顺的品质。《弟子规》中曾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从研究中发现,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弟子规》时,往往就是让孩子进行背诵,这种教育更像是一种“才艺展示”,孩子并不理会其中的含义,却背的滚瓜烂熟,这无疑是丧失教育初衷的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呼唤自己的时候,应动作迅速;父母吩咐事情的时候,应及时去做;父母教诲的时候,应恭谨的聆听;父母责怪的时候,要虚心接受”,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又可理解为“要听父母的话”。孝顺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优良品质,古语有“百善孝为先”,直至今日,也应将孝顺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当代父母不妨借助此类传统文化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孝顺、勤奋的品质,在长辈呼唤的时候,孩子能够自觉地、及时地回应,这也是中国人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礼仪[5]。
(三)《论语》培养孩子诚信、感恩的品质
诚信和感恩是当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品质,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教育元素。由于孩子的认知程度不够且自制能力较弱,在诚信方面的认知往往更加依赖于父母的教育。但诚信和感恩并不是口头教育就能够帮助孩子形成的品质,而是要结合实际行动,让孩子体会到诚信与感恩的难能可贵。如孩子在已经与其他人达成约定但是要爽约的时候,父母就可以用《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来教育孩子应当遵守承诺,或者是“人无信不立”等等,告诉孩子诚信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事,让孩子看到父母也是诚实守信的人,孩子的行为品质才会受到正向的影响。而感恩却是现代家庭教育中常容易被忽略的一点,许多家庭并不注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认为“父母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应当的,孩子并不需要感恩”,久而久之,孩子也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慢慢的孩子就会形成“无条件享受周围人的付出”这种错误的认知。缺乏感恩品质的孩子也必然缺乏周围人的认可,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教会孩子感恩,让孩子学会如何去表达感恩,都是当代父母的必修课,比如孩子在接受他人的帮助或馈赠时,孩子要主动且及时的说“谢谢”。当然父母也要给孩子讲“为什么要感恩”,其中就有古语中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不仅要让孩子懂得感恩,更要培养孩子宽厚的胸怀,如《论语》中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髓[6]。
结束语:传统文化的涵盖内容非常广,其中可应用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元素非常多,其中也需要家长对传统文化具备基本的认知,才使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正确的应用。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否则若行为与教育出现“展示链断裂”,那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将会无法估计。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无疑是最好的教育工具,不仅能够对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还能够培养孩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