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野下牛和马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2020-12-22史玲玉
史玲玉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1 中国牛与西方马的相同之处
1.1 最深的文化根源
中华文化,植根于农耕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地缘优势,古中国先民发挥他们的智慧,广泛耕种,驯化牲畜,自给自足。早在那个时候,牛就是人们耕种最大大帮手,由于古人没有现代的科技以及机械化设备,单纯的人力并不能满足耕种需求,所以驯养温驯耐劳,易于驯化的牛,成为人们提高农耕效率的不二选择。并且,牛对食物的需求并不高,一把青草、一点糠料,都能让它们恢复第二天耕种的体力。几千年来,牛在都陪伴在人们身边,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家畜。
反观西方的马,同样的,也可以追溯到最深的文化根源上。与中国的乐土安天的农耕文化不同,西方国家发源于原始血腥的狩猎文化。由于地理关系,西方人先祖以狩猎为生,依靠体力和速度来追赶猎物,但每当遇到双腿奔跑速度所不能及的猎物时,它们就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于是他们发现了马。马生四足,极善奔跑,即使背上载着个人,也能疾步生风。并且马匹生来高大,乘在马背上,可以拓宽视野,提供狩猎便利。以至于欧洲中世纪战争频发时,马匹也扮演者战车的重要角色。
1.2 体现出特定的思想观念
在中国,儒家强调仁者爱人,使人们遵守社会道德秩序;还强调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牛吃苦耐劳、性情温顺、适应力强、不争强好胜,这刚好与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礼”、“中庸”等思想精髓不谋而合。所以,直至今日,牛这种动物身上仍能体现出儒家宁静致远、淡薄功利的思想特点。
中世纪西方有骑士,一人一马为一骑,人身匹战甲,腰携佩剑,马也全副武装。骑士精神源于一种信仰,他们身骑战马,效忠于任何想要效忠的人,哪怕是效忠于老弱妇孺,都是为人所赞扬的。这种充满着高傲、礼仪、忠诚、坚毅、虔诚、绅士的品格,也只有高贵高大的马才能与之匹配。
1.3 分别出现在等义习语中
在中国,牛是典型性的代表动物,西方相对应的是马,这在一些惯常习语中明显能体现出来。
1.3.1 如果要形容“说话不根据事实或夸大浮夸的内容”,汉语中会说“吹牛”,(出自李伯元《南亭别墅》卷十一:“翁叔平两番访鹤,吴清卿一味吹牛”),而英语中会用“马”来代替“牛”,说成“talk horse”.
1.3.2 如果要形容“一个人身体非常强壮”,汉语会说“体壮如牛”,同样的,英语中会用“马”来代替,说成“as strong as a horse”.
1.3.3 如果形容“一个人勤恳劳作”,汉语会说“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出自“老黄牛精神”),而英语中会说“work like a horse”.
1.3.4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吗?我不愿意,难道杀了我的老子娘不成!’”这里的“牛不吃水强按头”指的是强迫人做不愿做的事,英语中说成“You can lead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it drink”
在古代中国,勤恳踏实的牛,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诗仙李白借“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来展示人生豁达;词中之龙辛弃疾以“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无”来展示自己顾全大局的胸襟;民族战士鲁迅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展示着自己不屈服与敌以及为人民奉献的决心。
2 中国牛与西方马的不同
2.1 褒贬不一的中国牛与十全十美的西方马
在中国,虽然牛是人们的好帮手,但人们对其评价却褒贬不一。有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夸别人厉害的时候也会说“真牛”;但也有对牛弹琴不明事理的牛,也有“钻牛角尖儿”的倔强的牛,还有“牛鬼蛇神”的坏人牛等等。
在西方,马就享受了十足十的美名,有的马因为其本身或是它的主人而声名远扬,如:亚历山大大帝的坐骑布塞法鲁、拿破仑的坐骑马伦哥。在西方希腊神话中,也有许多例子,如:天神宙斯长有双翼的飞马珀伽索斯、或者给特洛伊城带来胜利的特洛伊木马。
2.2 受罚的牛神与神性象征的马
中国神话数量众多,关于牛,有赞美亦有贬斥。据说天地初分之时,牛是天上管草籽的神。一天,牛神来到仓库,看见草籽散在地上,想去收拾,但不小心碰撒了一筐,草籽散落到人间,使人间粮田里因杂草丛生粮食欠收,饿死很多人。玉皇大帝大发雷霆,把牛神贬到人间去专为人们耕田,拉车,还罚每天要吃两担草。牛神觉得自己并不是故意的,不想到人间,玉皇大帝就让两个小神一巴掌把他打出去,把门牙给磕没了,所以到现在牛也没有上牙。玉帝罚他一天要吃两担草。他吃不完,太白金星告诉他:“你白天先把草吞下去,到了晚上再吐出来咀嚼。”所以,到现在,牛吃草还要反刍。
反观西方希腊神话,出现了很多与马有关的赞美性故事,额头长着长角的独角兽、长有双翼的飞马珀伽索斯以及半人半马的堪陀儿,使马有了神性象征。如希腊神话中有马神珀伽索斯,相传这匹飞马在赫利孔山上踏过时踩出了希波克里尼灵感泉,诗人饮之可获灵感,因此这匹飞马也被视为文艺、科学女神缪斯的标志。
3 “牛”“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
“牛”“马”等典型的动物词在不同国家语言中所代表的意思是有同有异的。中英词汇中,有的等义,有的近义,有的甚至是反义。这就要求要有明确的策略来进行“牛”“马”的对外汉语教学。
3.1 教学中尽量找出等义词
语言是意义的物质外壳,每一个词语背后都蕴含着独一无二的意义内涵,或者意义上,或者文化内涵上等等。中英语言中,普遍认为的同义词也会有存在细微差别的情况,完全等义的词汇在不同语言中数量微乎其微。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时刻注意这种问题。使用学生母语当作媒介语来进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找出中文与媒介语中的等义词进行阐释,以排除未来教师教和学生学过程中的隐患。
3.2 教学过程中注意“牛”“马”两词背后中西文化背景的区别
中国有牛马,西方国家也有“cattle”“horse”,一般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中国“牛”“马”与西方“cattle”“horse”对等。这是片面的观点,如果就文化根源、体现出的文化思想和惯常习语等角度来看,“牛”更接近于“horse”一词,这是由中西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甚至是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只有了解清楚中西文化背景,将民族文化和语言知识融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认清两个词的内涵且正确掌握使用方法。
3.3 “牛”“马”义项要结合具体语境使用
在一种语言中,除了专有名词等一些词汇只有一种义项之外,其余大部分词汇都有多个义项。正如上文写道,“牛”这一词,在汉语中的意义有褒有贬,此外,褒义中有不同意义,贬义中也同样。比如,当使用“牛”这一词的积极意义时,存在“大牛”、“真牛”“牛人”等不同搭配,当使用“牛”这一词的贬义时,存在性格倔强“牛脾气”,迟钝笨拙“老牛拉破车——慢慢腾腾”,骄傲自大“吹牛皮”,形容坏人“牛鬼蛇神”等多种义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为求方便,一次性把“牛”“马”的所有义项都灌输给学生,这样相当于把压力转嫁给了学生,造成他们学习的混乱。可以采取遇到什么解决什么的策略,新知中出现哪个义项就只讲解那个义项,等到学生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再将学过的“牛”“马”所有义项进行整合复习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不同语境的不同用法。
4 结语
由于文化根源等因素,像“牛”“马”这样的典型动物词,经过数千年的时光,已经变得意义多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区分清楚这些词不同义项的必要性,策略且合理的传达给学生。希望本文提出的一些教学策略能够更好的帮助汉语国际教师的教学以及国外学生的学习。